食不果腹,心懷天下,BBC無法真正理解的“詩聖”杜甫(小學生版)

專欄

給孩子講唐朝詩人 第一部

作者:熊貓啃書

19幣

3人已購

查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又稱杜工部。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被後人譽為“詩聖”,他的作品記錄了大唐由盛轉衰的歷史,被稱為“詩史”。

他的代表詩篇有《望嶽》《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夜喜雨》《使至寒上》,“三吏三別”《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1、少年意氣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一戶詩書人家,從小好學不倦,能識文斷字,七歲能作詩,十五歲時詩文引起洛陽文學大家重視。

公元730年,十八歲的杜甫離開故土,開始遊歷江浙,前後長達四年。

在洛陽與李白相遇(洛陽見證了兩位偉大詩人的相遇相知),被李白的才華所折服,臨別時互相寫詩贈答。

同年秋天按照約定來到梁宋(梁:今開封;宋:今商丘)遊歷,同行的還有詩人高適,他們一起登高,一起飲酒,一起問道名山,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時的杜甫非常驕傲,豪情萬丈。

食不果腹,心懷天下,BBC無法真正理解的“詩聖”杜甫(小學生版)

泰山

2、亂世為官

天寶五年(公元746年)杜甫來到長安,他滿懷希望參加玄宗的選賢考試,最終因為口蜜腹劍的宰相李林甫嫉[jí]賢妒[dù]能,從中作梗[gěng],宣稱“野無遺[yí]賢”,讓所有參加考試的書生都落了選。

呆在長安十年,在朋友的幫助下杜甫在長安南郊的少陵原安家,還出任參軍,有了俸祿,終於可以去探望妻兒,一路所見民不聊生,到家才知道小兒子也已經活活餓死。悲憤欲絕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玄宗棄長安而奔蜀,杜甫帶妻兒也開始逃亡,昔日繁華的長安城滿目瘡痍[chuāng yí],他不禁悲涼寫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此時的杜甫已經不負年華,兩鬢[bìn]斑白。

杜甫四十七歲時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當時社會動盪,時政黑暗,兵荒馬亂,百姓貧苦,在其位不能謀其職,目睹了一幕幕慘相的杜甫,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食不果腹,心懷天下,BBC無法真正理解的“詩聖”杜甫(小學生版)

長安

3、晚年顛沛

杜甫棄官後隱居在成都的城西浣花溪畔,在這裡他可以賞花聽雨,寫下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杜甫草堂也為杜甫帶來了一生中少有的寧靜時光。

食不果腹,心懷天下,BBC無法真正理解的“詩聖”杜甫(小學生版)

杜甫草堂

在這裡他等到了收復河南河北的喜訊,喜極而泣寫下:“劍外忽傳收薊[jì]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隨即準備還鄉。

在前往郴州的路上,遇到大水,被困於耒[lěi]陽的一個小驛站,當晚便溘[kè]然長逝。

他食不果腹,擔憂的卻是天下寒士,他居無定所,痛心的卻是路邊凍骨,他仕途坎坷,惦記的卻是烽火連月,他胸懷著家事國事天下事,他筆寫著別情離情生死情,他是古典現實主義詩歌的最高峰,他的一生,沒有身居高位,沒有錦衣玉食,卻始終以良臣自居,以天下為己任,一代詩聖除了寫就”詩史“,還留下以愛天下人如愛己的胸襟,憂天下人如憂己的仁義。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可是作為詩史,並不是客觀的敘事,用詩體去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現實的同時,還通過獨特的風格表達出作者的心情。

食不果腹,心懷天下,BBC無法真正理解的“詩聖”杜甫(小學生版)

杜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