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說別人250,你知道250的來歷嗎?

有關250來歷的故事有很多,在此我摘取幾個最有可能的。

1.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2.最早緣起於一則故事,至今陝西地方仍有流傳。相傳戰國時期,身掛六國相印的蘇秦被人暗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給蘇秦報仇,可一時又難緝兇手。於是想出妙計—使人將蘇秦的首級懸於城門,書告示:蘇秦是個大內奸,謀刺者乃為齊國除了大害,當賞黃金千兩!告示一出,就有四條漢子聲稱:“我等殺了大奸蘇秦!”齊王詰問有何憑據?”各人都編了一套理由,急於領賞。齊王說:“真勇士也!千兩黃金你們如何分?”眾答:“算過了,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去斬了!”此後,民間始有俗語“二百五”傳世。

3.250的起源與古錢有關。宋元時期,市井言某人裝瘋賣傻日“半吊子”。原來古時的銅錢中間有孔,為了便於攜帶和交易常用繩子串起來,一千個銅錢為一串,俗稱“一吊”,也叫“一成”。不滿一千者稱“不夠成”。滿五百個為“半吊”,也稱“半成”。用“半吊子”或“半成”來形容那些智力發育不全,一知半解卻又裝懂的人,十分貼切。後來,又因五百的一半是二百五,二百五還不如“半吊子”,連“半成”都夠不上,人們便索性把“不夠成”的人由“半吊子”又戲稱為“二百五”。

天天說別人250,你知道250的來歷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