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懂他的画,就明白了中国传统书画精神

黄宾虹90岁那年,为答谢朋友,画了一幅作品送给他,这幅画就是《黄山汤口》,这位朋友是陈叔通。

2017年中国嘉德大观拍卖专场上,这幅作品以3.45亿元成交,盛世轰动。这个一生在艺术之路上孤寂前行的大师,终于让后人都看到了他艺术作品的价值。

能看懂他的画,就明白了中国传统书画精神

我曾分别在不同时候,听过两位完全没有交集的资深专业书画家在说起中国近代厉害的艺术家时,不约而同首先都说到了“黄宾虹了不起。”一位是书法家,说他书法好极了,五体皆善,一位是书画家,说他画了不起,笔笔有交代。

但听故事,总是不能够真懂他的画的,宾翁作品的核心价值如今看来,仍可做长远计。

独行之路:目标一致的异类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传统画受到西画严重的冲击,大批艺术青年探索中西融合绘画之路的声音甚嚣尘上。黄宾虹对此类诸多做法是看不上的,他说:

“斯世竞争,无非学问。……吾国仿效西法,不从切实处入手,仍徒袭其皮毛……欲舆国,其可得乎!”

就是老学人家的外表,不从自身实际分析出发,会有什么出息呢?

当时也有像陈师曾等人为主倡导的弘扬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一派,常理上,黄宾虹应该是这一派的,毕竟大家算得上志同道合。

当时因为文人画式微,这派的都一股脑的想要去解决在西画冲击下传统书画发展的困境,同时清政府极力推崇以“四王”为代表的文人集团,引导了坚守传统立场的一拨学习潮流。

但黄宾虹对看法有大大的不同,简而言之,他觉得对大家对中国画精髓认识得太肤浅,对四王的批判性的深度做得还不够,批得太委婉。

比如别人只是觉得“骨格笔法”稍弱,古法还在,可以评判性的吸收学习。黄宾虹则认为远不止这个程度的批判。

一是认为四王“皆不工书,邻于市井”,完全不研究书写,何谈“引书入画”,何谈古法精髓呢?

更有“取媚时好,古法沦亡“,就是跟随市场喜好作画,何谈文人画精神呢?这么学下去,古法就要完蛋了,继承无望何谈发扬?这里有个知识点,文人画最初都是陶冶自身性情的,区别于院体,基本不设色,工于笔墨,这也是中国书画最特别的点,而文人画对设色的引入包括逐步的增强主要是因为经济驱动,市场服务的属性推动的变化,这是黄宾虹特别反对的。

除此之外,他还直呼:“学四王者不求上进。”这下一杆子得罪一船人,因为当时学四王的人是非常多的,当然宾翁这么不客气,也着实是急得很了,觉得中国书画精神高格绝不能止步于此吧。

“面对西画的冲击,文人画的式微,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困顿,黄宾虹不仅坚守本土文化立场,从传统内部寻找超越动力,同时也明显区别于持同类倾向的其他佼佼者。”(卢辅圣)

能看懂他的画,就明白了中国传统书画精神

他跟“朋友圈”做对的看法,简直像跟主张西法的对立方是一个圈的,但实际却大相径庭。

于是他独自一人走上了一条“黑”到底的路,生前作品常年不讨喜仍矢志不渝,说了那句著名的语言(无考据):

“我没有乱画,50年后你们会懂。”

一语成谶。

画学“四格”,探寻古法精神

黄宾虹认为中国画历史上画学分为四格:士夫、文人、朝市、江湖。当时主流共识中只认为文人画为中心,并没有再细分出士夫。这么区分的原因是迫于文人画式微的趋势,杂入太多末流混淆视听,让大家都陷入混乱,分辨不清传统中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

“苏米崛起,书法入画,为士夫画,始有雅格……画格当以士夫为最高,因其天资学力,闻见鉴别,与文人不同。”

如此定义,实际是将传统核心价值通过“士夫画”解释出来。同时强调了因之艺术性与西方的本质区别及特点。

“泰西绘事,亦由印象而谈抽象,因积点而事线条。艺力既臻,渐与东方契合。惟一从机器摄影而入,偏拘理法,得于物质文明居多;一从诗文书法而来,专重笔墨,得于精神文明尤备。”

说明了传统古法士夫画中专重笔墨,得于精神文明尤备的特长,并点出这种表现性与西方当时大兴的“亦由印象而谈抽象,因积点而事线条。”的趋势是契合的。

能看懂他的画,就明白了中国传统书画精神

纯粹的笔墨表现艺术:五笔七墨

我是个不太喜欢看纯意像或者精神内在表达的画评文章,喜欢从门外汉的角度真正看到某种艺术作品在思想观念、技法表达上的放在宏观背景和微观观察中的创新表现。

一位专业的老书画家曾跟我评说黄宾虹的画:“笔笔相生,笔笔清晰,笔笔有交待。”那之前我原本基本不懂的黄宾虹,但突然之间好像触动到了理解的点。

专重笔墨功夫的修炼是黄宾虹艺术理论的重点,他把“引书入画”发挥到极致,工书法到极致,工墨法也到极致。笔法、墨法是传统书画创作的基础,也是他构建画学理论的基础。

“国画民族性,非笔墨山水无所见”

在70岁前,他对用笔的看法是平、圆、留、重,对用墨的看法是浓,破,积,泼,焦,宿。70岁后,他又各在笔法墨法方面加了一法,笔法成为平、圆、留、重、变;墨法成为浓、淡、破、积、泼、焦、宿。从而完成了他在“笔墨”方面的探索,这就是黄宾虹著名的“五笔七墨”。

能看懂他的画,就明白了中国传统书画精神

“浑厚华滋”风格的解构:向死而生的“黑”

面对当时传统流行的文人画笔墨粗疏,甜俗的倾向,黄宾虹看到的不光是传统艺术的恶俗,还有民族精神的堕落。在西方强势入侵的历史环境下,他把民族精神的复兴和提振也融入他画作风格的创新创造上来。取“浑厚华滋”的气魄不断完善提炼。

书法方面,黄宾虹把清中期发展起来的金石篆刻和碑学之用笔引入山水画,他认为““古人用笔,存于篆隶。故画用笔以金石家为上。”他从钟鼎、甲骨、玺印、碑版中吸收借鉴,练就了如刀凿开金石般的笔力,去达到山水画的雄壮精神以启发新的审美精神境界。

墨法方面,他认为“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满三种,不能成画。”

他善用“积墨法”,强调质重朴厚的风格。

“画山水要层次深厚,就要用积墨法,但此法最容易出现板、乱、脏、死的毛笔。“(李可染

而黄宾虹的积墨厉害到何种程度呢?

黑是积墨造成的,一般人积三遍就死掉了。黄宾虹能做到积十遍,纸的纹路还能看见,现在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就是大师啊。(张晓凌)

他用极致纯粹的笔墨工力完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精神表现形式上的纯粹,力挽当时中国文人画风格及精神上的柔靡倾向,用艺术去表现中国民族精神的力量美学。

他的作品就像是在对着葛优躺般山水画的一声狮子吼。

能看懂他的画,就明白了中国传统书画精神

你看不懂就对了

到这里,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大家都不喜欢他的画呢,“黑乎乎的看不懂”,其实前面说了因为他特别讨厌“取媚时好”,就是跟着时代大众审美水平去做创作迎合,他觉得这是和“古法”对立的做法。

笔墨艺术在中国兴起就是由精英阶层建立推动的(也就是知识分子),使得中国艺术在精神意识上的创作表现实际领先了西方很长时间,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影响。所以传统艺术的精神信心黄宾虹认识到了,对它做了蒸馏萃取提纯再创造。

也就是,本来就不是为了给普通大众画的。

但专业领域里还是有知音的。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毒嘴傅雷了吧,但对黄宾虹则是半分刻薄都没有,他认为

且先生以八秩高龄,而表现于楮墨敷色者,元气淋漓有之;逸兴遄飞者有之;瑰伟庄严者有之;婉娈多姿者亦有之。

诚如他言。

能看懂他的画,就明白了中国传统书画精神

参考资料:

《黄宾虹画学核心价值探究》 陈媛

《黄宾虹笔墨艺术传承与创新》胡秋华

《黄宾虹书法笔墨观与实践研究》李世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