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管形势下,保险中介机构何去何从?


保险销售回溯制度即“双录”的实施、业务人员清核,以及实名缴费制度,让传统的保险中介机构的作业模式发生了一些改变。


为了回答标题所问,我们将市场上的保险中介机构按照业务模式分了个类,试图来寻找答案。


第一类公司:通道类保险中介机构


这类公司依附保险公司而存在,本身没有渠道,没有团队,没有业务。随着税控三期系统的上线,以及银保监对技术费、咨询费科目的严控,该类公司受影响的冲击力度最大,导致的结果就是难以生存,最终甩卖牌照。即使咬牙坚持,也是刀口上舔血,等待暴雷。


第二类公司:半通道类保险中介机构


这类公司有些团队,有些业务,真真假假,以小放大,以车险业务为主,以收单为主,实际上也是依附保险公司生存。该类公司面临把“真做大”,把“假缩小”的问题,最终能否转型成功,要看其是否有持续的投入,要选择走什么路。


第三类公司:头部类保险中介机构


这类公司最早上岸,转型较早,或业务有特色。包括原以车险为主的公司转型做寿险,如泛华等,或者一开始就做寿险的公司,如大童等。还有以非车险起家的公司,如江泰等。还有以互联网保险起家的公司,如慧择等。这些公司已经找到了其发展模式,度过了起步的艰难时期,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是“真的”中介机构,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大。


第四类公司:保险系保险中介机构


这类公司没什么说的了,背靠大树好乘凉,最开始以“代理”母公司的业务为主,后来越来越多的公司也代理其他保险公司的业务,如以车险为主的,就代理寿险,以寿险为主的,就代理车险。不仅仅是解决通道问题,还需要自负盈亏。该类公司两极分化,好的不愁吃穿,差的也在等粥喝。


第五类公司:资源型保险中介机构


这类公司的股东大多数以汽车经销商、大型国有或私营企事业单位为主,包括BATJ等互联网巨头,或者与政府有资源关系,如教育、地铁、水电、基建等。要么有特定的股东资源,要么有特定的专家人才。该类公司是所有保险中介机构日子最舒服的,因为项目相对封闭,竞争不充分。当然,该类公司也同样面临转型的问题。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2018年保险中介机构数据,全国共有保险中介集团公司5家,全国性保险代理公司240家,区域性保险代理公司1550家,保险经纪公司499家。


无论是哪类型公司,随着消费主体年轻化,产品多样化,服务多元化,以及监管的去伪存真,数据回归真实,以及政府推行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氛围,都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问题。


解决和转型之路之浅见:


通道和半通道类公司:如果不甩卖牌照,就得引进新的资本方,补充实力。如果资本方本身就自带业务,那最好。如果没有资源,寿险依然靠建机构、铺摊子、拉人头的方式也有市场,但成本投入巨大,因为大多都靠同行引进(水涨船高);车险则靠收单,如修理厂、寿险个人代理的零散车险单存活。非车则只能做些风险高,飘在市场上的业务。然而上述方式终于不是办法,一是因为竞争主体多,二是如何与保险公司的直营销售队伍抗衡?尤其是一些区域性保险代理机构,要产品没产品,要费用没费用,要网销不能网销。


头部类、保险系、资源型公司:这类公司有自己的营销队伍,有自己的作业模式,有自己的封闭项目,但往往运营成本也比较高,展业方式大多数仍然比较传统,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有些公司即使自己有研发力量或者技术队伍,甚至开发了自己的后台管理和核心业务系统,但每年开发和运维费用投入也很巨大,不堪重负。还有些公司即将或者计划投入研发,但开发周期也长,试错成本也大,况且市场瞬息万变,也面临系统上线即淘汰的局面。


说了那么多问题和痛点,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解决投入少,又符合目前作业特点的模式呢?是有的,但效果要看运营怎么落地。鉴于篇幅以及业务场景比较多,这里仅举一个场景来说明(其他业务场景欢迎加文末微信好友交流探讨):


区域代理公司的发展路径:


有一类型的区域保险代理公司,是与修理厂合作为主要业务来源。在传统模式下,代理公司人员一个人负责N个修理厂业务,当客户需要报价出单时,修理厂会将行驶证和上年保单信息发给代理公司业务人员,业务人员再发给内勤人员报价,报完价后再反馈给修理厂,修理厂再反馈给客户,就是这一连串动作,就消耗了大量人力,有时还要反反复复,效率极其低下,揽保的成功率也较低。


然而,现在市面上有多家科技公司,已经可以解决投保“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那就是车险的SaaS平台。平台往往已经和多家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对接,可以实现一键投保,可以省去很多中间环节。


修理厂老板只需要在手机上输入一个车牌号,即可获取到上年续保信息,完成从报价、核保到支付,直至生成电子保单和发票的投保全流程甚至可以实现直接在线提佣


有些人会问监管合规的问题,这里特别提示如下,要实现上述场景,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代理公司必须与合作的保险公司签订代理协议;

2、代理公司必须获得保险公司的远程出单权限和账号;

3、修理厂老板或员工必须是代理公司发展的个人代理人,并签订个代协议;

4、平台仅限代理公司内部使用;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需要监管明确的地方,就是“营业场所”的概念,按照规定,出单必须在合法的营业场所完成,但现在随着电子保单和发票的实行,已无纸质保单,已不存在所谓“出单”的概念,公司员工或者个人代理人在手机上使用公司的内部系统出单,是否也必须在营业场所完成?如果是,如何监控我使用手机的时候是否在营业场所内?


还有很多业务场景都可以使用保险科技平台来消化过高的人力成本投入、展业形式的突破、人员的分销、运营的推广、业务的落地等等痛点问题。也有人说,保险中介机构可以转型去做服务,以服务取胜,但如果没有业务,哪来的服务?做服务的前提是要有业务,有客户。


三个解决方案: 一是车险解决方案,包括乘用车解决方案,以及商用车解决方案;二是寿险解决方案;三是非车解决方案。

  • 车险:一键投保、业务财务一体化、可视化报表和监控。
  • 寿险:计划书、基本法、增员分销、产品组合和对比。
  • 非车:标准化产品在线投保和非标产品的在线撮合。

三个业务场景:保险经代场景、车商场景、保险公司场景。

  • 经代:复杂的佣金政策匹配,线上发佣,财务对账,增员分销。
  • 车商:历史基盘客户挖掘,来店客户车牌识别跟踪,多平台(主机厂、经销商)数据交互,事故车线索管理,产值管理。
  • 保司:移动展业工具,产品分发,增值服务管理。

传统保险中介机构利用科技平台助力转型发展的四大好处:

一、降低人力成本30%以上;

二、提高续保或者转化率15%以上;

三、提高工作效率30倍以上;

四、增员裂变速度增加300倍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