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發脾氣狂扇自己臉?還是有自虐傾向,是“情緒飢餓”的表現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有一位寶媽私信我聊到關於孩子情緒的話題。她說自己的孩子原本是非常乖巧,可是最近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差。前兩天在飯桌上吃飯,孩子突然間不知道怎麼了,情緒一怒,就開始瘋狂的扇自己的臉,家裡人都被嚇了一大跳。

孩子有情緒問題是正常的,如果能夠以正常的方式發洩出來就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有些孩子發洩情緒的方式太過於極端,這很大可能說明孩子陷入到了"情緒飢餓"之中,這必然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嚴重的影響。

小孩發脾氣狂扇自己臉?還是有自虐傾向,是“情緒飢餓”的表現

孩子一有情緒就自殘,問題很嚴重

孩子年齡小,對情緒的表達無非是採用哭鬧的方式,如果孩子的情緒長期不受到父母的理解和關注,孩子內心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就容易讓孩子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在生活或電視上,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一些孩子因情緒問題自虐的行為,當他們內心有情緒的時候,他們不是往外發洩,而是將情緒發洩在自己身上,會採用自殘的方式。孩子一旦有了情緒就產生自殘的行為,這說明孩子的情緒問題是非常嚴重的,父母要高度重視孩子的情緒問題。

孩子有自虐傾向,是"情緒飢餓"的表現

孩子一有情緒就產生自虐傾向,其實是孩子情緒飢餓的表現。所謂的"情緒飢餓",是指人成績處於無所事事,精神沒有寄託,缺乏情緒體驗的不健康狀態。情緒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對情緒有一個全面的瞭解,特別是對於孩子,要處理好情緒問題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當內心的情緒得不到適當的發洩,容易對孩子的生理和心體健康都造成嚴重的影響。那些一有情緒就會自殘的孩子,實質上就是出現了情緒飢餓的問題。孩子之所以會情緒飢餓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生活的環境,包括家庭環境以及學校環境。

小孩發脾氣狂扇自己臉?還是有自虐傾向,是“情緒飢餓”的表現

1.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具有直接性的

但是孩子成長的地方, 孩子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這裡度過,因此擁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在冰冷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與一個在溫暖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無論是在性格還是在精神思維上都有巨大的差距。

在溫暖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對待事情往往更加樂觀積極,遇見困難能夠做到迎難而上,而不是逃避退縮,處理情緒和解決困難的能力會比其他孩子更好。如果孩子在一個冰冷或者是吵鬧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這會對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嚴重的影響,他們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恐懼的心理,但迫於表達能力的限制,往往會將情緒發洩在自己身上,因此產生了許多自虐的行為。

2.除了家庭環境,學校環境也是影響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學校也是孩子生活和學習的地方,可以說是孩子的第二個家。如果孩子能夠在學校與同學和老師和諧相處,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孩子自然也更願意與人交流,也更加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中。

但如果孩子在學校老是受到別人的冷漠和孤立,孩子沒有自己的小夥伴,而是一個人獨來獨往。自然而然孩子的內心會產生一種失落感,而如果沒有人能夠意識到孩子內心的小情緒,沒有人願意去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那麼孩子只要將情緒深藏在心裡,等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將情緒發洩在自己身上,產生各種自虐的行為。

小孩發脾氣狂扇自己臉?還是有自虐傾向,是“情緒飢餓”的表現

生活中總有一些父母把孩子的情緒當做是無理取鬧的行為,認為孩子小小年紀,吃得飽穿得暖,沒有什麼好煩惱的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情緒問題。但其實,在父母的不在意期間,"情緒飢餓"正在慢慢的靠近你的孩子,一點點的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情緒問題。

那麼到底要如何去發現孩子是否有"情緒飢餓"問題呢?

一般而言,有情緒飢餓問題的孩子會有四個表現:

1.孩子總是沉默不語

生活中有兩類孩子,一種是喜歡活潑搗蛋,每天有說不完的話和用不完的精力,總是能夠得到別人的關注。也有一些孩子喜歡保持沉默,處在一個比較偏僻的角落,不喜歡引起別人的注意。有些父母認為這些沉默的孩子是因為太過於害羞而沒在意,但這些孩子往往會出現情緒飢餓的問題。

2.孩子情緒不穩定。

雖然孩子的情緒是十分豐富的,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忽略了孩子總是情緒不穩定的現象,那些情緒落差大的孩子,更可能出現情緒飢餓問題。

3.容易被激怒的孩子

生活中總有一些孩子脾氣非常暴躁,容易被一點點小事就激怒,然後就開始大喊大叫,這也是情緒飢餓的一種表現。

4.孩子太過於焦慮

孩子對待事情總是患得患失,在面對事情的時候總是過於緊張和煩躁,甚至焦慮到讓自己無法自拔的地步,這也是情緒飢餓的一種表現。

小孩發脾氣狂扇自己臉?還是有自虐傾向,是“情緒飢餓”的表現

如何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教育的一個重點。作為父母,在生活中要有一雙善於發現孩子問題的眼睛,多加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避免孩子產生情緒飢餓的問題,緩解孩子的情緒飢餓父母可以試一試以下三種辦法。

緩解孩子"情緒飢餓"問題,關鍵在這三步

1.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增進親子關係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適用於人世間所有的親密關係,無論是情侶還是親人或是朋友都是一種溫暖的告白。很多父母都會說自己愛孩子,為了孩子好,但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愛是陪伴。

很多有情緒飢餓問題的孩子源於對自身的不自信,從而對外界產生了一種害怕和恐懼的心理。而父母的愛和陪伴是孩子自信心的重要來源,在父母溫暖的陪伴和深情的愛長大的孩子往往具有更加自信的氣質。無論父母工作有多忙,都不能犧牲陪伴孩子的時間。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有利於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有利於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對孩子的教育從來都不缺陪伴,在很多的富豪家庭裡,父母會僱傭保姆來陪伴孩子,而自己隻身投入到事業中。但比爾蓋茨與他人不一樣,即便工作忙碌,他也會每天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晚上給孩子講故事,與孩子聊天,陪伴孩子寫作業,從來都不會吝嗇對孩子陪伴的時間。

日常多陪伴孩子,從生活的小事出發,陪孩子閱讀,聊天,玩遊戲等,雖然都是一些瑣碎的事情,但他積累起來的力量卻不容小覷,有了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孩子自然也會變得更加樂觀外向,而不會陷入到情緒飢餓中。

小孩發脾氣狂扇自己臉?還是有自虐傾向,是“情緒飢餓”的表現

2.給孩子情緒表達的自由,避免過度干涉

人都是情感動物,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自然也會有自己的情緒,作為父母需要對孩子有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在生活中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為孩子著想,不妨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孩子這個年齡段時的想法,這樣能夠加深對孩子的理解,也更好地與孩子產生同理心。心理學家拉瑟認為,我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需要,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需求,都有自己的情緒,不分年齡不分性別。

所以當孩子產生情緒問題的時候,父母不要一味地責怪或阻止,而是要沉著冷靜的應對,先讓孩子將情緒慢慢的恢復過來,然後耐心的詢問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給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勵,鼓勵他們將想法大膽的表達出來。這樣在更加理解孩子內心的同時,也能夠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發展,避免孩子出現情緒飢餓問題。

3.引導孩子正確的解決情緒問題

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的時候,父母要學會沉著應對,要時刻記住教育孩子,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處理情緒,而不要成為情緒的小惡魔。

在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往往用了錯誤的做法,以為以自己的大聲呵斥和責怪就能夠讓孩子改過來,然而,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只會雪上加霜,甚至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沉著冷靜的應對也更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備受尊重,因此更願意將想法說出來。當孩子總是會出現情緒問題的時候,不可以引導孩子寫一寫情緒日記,記錄自己的情緒變化,讓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瞭解,然後根據孩子的情緒日記,父母可以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教育,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避免孩子陷入到情緒飢餓中。

小孩發脾氣狂扇自己臉?還是有自虐傾向,是“情緒飢餓”的表現

我是小A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