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怎樣實現糧食增產?

喬喬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近一段時間以來,糧食安全、豬肉保供穩價等一系列問題始終牽動人心。我們的糧食安全到底有沒有保障?生豬供應何時能恢復正常?

4月20日,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在“2020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上發佈了《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0~2029)》。

報告介紹了稻米、小麥、玉米、大豆等18個(種)主要農產品2019年市場形勢,對未來10年尤其是2020年、2025年和2029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的生產、消費、貿易、價格走勢進行了展望。

2019年農產品價格分化走勢明顯

報告指出,2019年,農業農村發展實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其中,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六連豐”,全年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17.4億畝以上,全年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66384萬噸,連續5年站穩6.5億噸臺階。肉品穩產保供和非洲豬瘟防控取得明顯成效,牛肉、羊肉、禽肉、禽蛋產量分別較上年增長3.6%、2.6%、12.3%、5.8%。

農業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農業結構持續調優調精,大豆種植面積增加1400萬畝,畜禽規模養殖比重提高近3個百分點;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擴大到3000萬畝。

農產品消費保持活力,口糧消費相對穩定,蔬菜、水果、奶製品、水產品消費小幅增長,禽肉、牛羊肉、禽蛋消費較快增長。

農產品貿易保持活躍態勢,全年農產品進出口額2300.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出口額下降1.7%,進口額增長10.0%;穀物進口量為1791.8萬噸,大豆進口量為8859萬噸,蔬菜和水產品保持貿易順差。

農產品價格分化走勢較為明顯,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和水產品以穩為主,豬肉、雞肉、牛羊肉、雞蛋價格漲幅較大,推動農產品價格總體水平上漲,水果、蔬菜季節性波動幅度較大。

今年重要農產品能實現穩產保供

今年一季度我國遭受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這種形勢下,“三農”領域的重點工作是否還能實現預期目標?

對此,報告認為,2020年,“三農”領域重點工作將如期實現目標,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將得以補齊,農業高質量發展將取得新成效。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能夠實現穩產保供,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能力和供給質量進一步提升。

其中,農業種植結構繼續優化,水稻、小麥不斷調優品種結構,播種面積將適當調減,優勢產區玉米產能將得到鞏固提升,“鐮刀彎”地區玉米播種面積穩中略增,三種糧食(水稻、小麥、玉米)的播種面積近14.2億畝、口糧播種面積8億畝左右。大豆振興計劃將繼續深入實施,大豆麵積有望再增加200萬畝以上。

疫情對各地畜牧業生產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過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魏宏陽在4月1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隨著疫情好轉,畜牧業的生產秩序已經基本恢復正常。一季度生豬生產恢復持續向好,3月份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2.8%,連續第六個月增長;新生仔豬繼續保持增加,增幅7.3%,連續第二個月增長;生豬存欄環比增長3.6%,也是連續第二個月增長。

“這三方面的增長,不僅是連續性,而且整個增幅加快,所以生產上的變化反映到價格上,就是豬肉價格連續7周下降,與2月份創的高點相比,降幅達到9.7%,每公斤降了6塊錢,這是一個很大的降幅。”魏宏陽說。

儘管如此,報告仍然指出,年底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豬肉產量預計下降,禽肉等其他肉類有望繼續增長,肉類供給結構將得到優化。此外,報告認為,肉類進口量將大幅增加。受非洲豬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豬肉產需缺口擴大,進口量預計比上年增長32.7%,達到280萬噸左右,禽肉、奶製品進口量分別預計比上年增長7.5%和3.3%。

農產品價格方面,預計總體趨漲走勢,部分品種高位震盪的風險進一步增加。稻米、小麥價格預計小幅波動,存在國際價格傳導風險,玉米供需關係偏緊預計價格總體走強,大豆、棉花、食糖、食用植物油等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國際因素預計更加突出;豬肉價格高位趨漲風險加大,並帶動畜禽產品價格保持高位運行。蔬菜水果價格預計波動較大,季節性因素和突發性事件影響依然存在,區域性、品種間和品質上的價格差異也將更加明顯。

未來10年口糧品種結構持續優化

報告預計,未來10年,農業轉型升級將明顯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將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綠色、生態、優質、安全的農產品生產和供給明顯增加,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增產保供能力大幅提升。

其中,口糧品種結構持續優化,面積穩中有降,單產增長推動稻米、小麥產量穩步增長,年均增速小於1.0%;大豆和奶類產量年均增速在3.0%,玉米、水果、禽肉產量年均增速在2.0%~3.0%,豬肉、牛羊肉、食糖、蔬菜、馬鈴薯產量年均增速在1%~2%。

就主要品種來看,我國的大豆消費繼續穩定增長,進口為主格局不變。在新一輪大豆振興計劃實施和市場需求拉動下,大豆播種面積有望繼續擴大,展望期間預計將增加969萬畝,產量不斷創歷史新高,預計2029年將達到2220萬噸。大豆壓榨消費穩定增長,食用消費穩步增加,總消費量年均增長1.4%,預計2029年將達到11982萬噸。展望期間,大豆進口量繼續保持世界第一,新的貿易伙伴不斷拓展,進口來源呈現多元化趨勢,預計2029年達到9952萬噸,年均增長0.9%。

豬肉方面,供求關係由階段性偏緊向基本平衡格局轉變,進口高位下降趨勢。受非洲豬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展望初期處於生產恢復階段,預計2020年豬肉產量將下降,2022年恢復增加到2016~2018年的正常水平,之後呈穩定增長趨勢,預計2029年豬肉產量達到5972萬噸。

展望期間,豬肉消費需求與供給將保持同步波動,預計2029年豬肉人均消費量達到42.3千克。展望初期由於國內供給偏緊,豬肉進口預計創歷史新高並保持高位,展望中後期進口將隨著產量增長不斷回落,預計2029年豬肉進口降到120萬噸左右。



小業的快樂生活


未來怎樣實現糧食增產?

在全國一片糧食年年增產,糧食供應自給有餘,且年年增加糧食進口的歡歌聲中,題主提出未來怎樣實現糧食增產?真是有點遠見卓識。然而,糧食增產的辦法,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老一輩無產階革命家,早在五十年代就制定出了農業八字憲法,至少要管我國500一1000年。

1、“土”字。即土地面積的擴大,土壤條件的改造與改善。早在人民公社時期,我國生產力水平在提升過程之中,水利設施在建設之中,低水平不完備;化肥農藥嚴重欠缺,各地小化工應運而生,人民公社供銷社的汽車在化肥廠門口排隊購賣化肥;農機更是剛剛起步,一個生產隊有一部狗頭衝,就以為榮。在這種條件之下,共產黨靠人民群眾,挖盡山頭,種盡湖腳,初步解決了人民的溫飽。而現在,早就退耕還林,退田還湖,許多良田良地蓋起了高樓大廈。過渡地使用化肥農藥地力糟到破壞,南方不少土地在荒蕪。這些,就是末來糧食增產的潛力。

2、“肥”字。大集體時是肥料不足,特別是無機肥料不足。現在是有機肥料費時費力賴得施,無機肥料價雖昂貴,但不費時不費力,長此下去,地力下降。到時農作物難以生長,何談增產?如何科學合理施肥,也是末來糧食增產的潛能。

3、“水”字。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建國前三十年,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全國修建了八萬多座水庫,變水害為水利。分田到戶後,農村很多中小型水利設施,嚴重受損。治水,管水,調水,科學用水,任重道遠。這是糧食增產的又一潛力。

4、“種”字。農作物種子的改良,是糧食增產的關鍵。世界雜交稻之父袁隆平,他把常規稻改造成雜交稻,他把水稻單產,由常規稻的5、6百斤,提高到雜交稻的1000斤至噸糧田。科學是無止境的,後輩科學家努力,也同樣是糧食增產的潛能。

5、“密”字。這裡講的是合理密植,講的是耕作模式,講的是複種指數。人民公社時期,南方水稻,一季稻改雙季稻,常規稻改雜交稻。現在南方多地又倒退到單季雜交稻。這同樣是糧食增產的潛力。

6、“保”字。這裡指的是植物保護,抗病蟲害的能力。大集體時,一是缺農藥,二是缺低毒高效農藥。我記得當時用“六六六”粉,“1605”等高毒高殘留農藥。現在抗病蟲害農藥,品種繁多,還有除草劑。這些農藥的長期使用,病蟲害的抵抗能力越來越強,對人類的傷害越來越大。生物抗病蟲害農藥的研製與推廣使用,擺在我們的面前。這同樣是糧食增產的潛力。

7、“工”字。即勞動工具。偉大領袖毛主席早就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農業機械化”。現在我國北方已基本上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我國南方實現全程實現農業機械化,還有很多困難有待研究克服。整過全國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程度有待進步提高。

8、“管”字,這是一個系統的科學工程。將來要實現智能農業,優質高效農業,都得靠科學管理。這是實現糧食增產的總前提。

以上回答,歡迎點評。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鄭正宗


為了增產歸集團所有都可以,但前題是得安置好農民生活,無條件退出土地那是不可能的,農民得吃飯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