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縣雷根憲:致富不忘報桑梓 躬身為民富一方

魯山縣雷根憲:致富不忘報桑梓 躬身為民富一方

映象網訊(記者 李學義 通訊員 楊天增 李豔豔)“一個人致富不算富,只有帶領大家致富,才是真致富,才能真小康。”4月28日,記者在魯山縣瓦屋鎮大潺寺村村支部書記雷根憲筆記本開篇看到這樣一句話。作為黨支部書記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瓦屋鎮大潺寺村因村域掩映在蕩澤河畔,承建與石頭夾縫和綠水青山之間的古寺而得名。山水相映,綿延百里,這個西北重鎮的一個小村落曾因交通閉塞,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也是吃盡了苦頭。40多歲的雷根憲就出生在這裡。

“那個時候,生活都不富裕,父母的壓力太大了,吃的用的,都很拮据,我們都是‘土裡刨食兒’自己靠自己。衣服是大的穿了小的再穿。”談及過往雷根憲滿是心酸。家庭的負擔、生活的壓力,條件差帶來難以生活的困苦曾讓這個滿腔抱負的男人,一度沮喪過,無奈過。雷根憲說,他時刻告訴自己,不能這樣,下定了決心後,2010年他態度決然,揹著行囊外出吉林打工。

“咱是農村人,不怕吃苦。剛到吉林的時候不是很適應,好在有老鄉的幫忙,逐漸才站住了腳步。”

創業的歷史總是艱難的。雷根憲說,誠信是他起步的關鍵,只有敢於擔當才能走的更遠,因為山裡人的厚道,他在生意上贏得了空間,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各項事業慢慢步入了正規,這一干就是八年。

吃水不忘挖井人,家鄉父老鄉親們生活依然艱難的場景讓雷根憲始終揮之不去,這是一種思鄉的情結,更是一個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2018年,他毅然決然的回到家鄉。換屆選舉中,在全體黨員和群眾們的強烈推薦和擁護下,他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開啟了他帶領一方百姓,帶富一方鄉鄰的又一篇章。

從老總到支書的轉換總需要時間的過度。吃、穿、住、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雷根憲需要考慮。發展產業,助力脫貧的事,他也得考慮。雷根憲經過調研,決定選上項目,讓產業來做支撐,群眾自己參與,只有都動起手來,致富絕對不是問題。

魯山縣雷根憲:致富不忘報桑梓 躬身為民富一方

2018年他帶頭創立適宜山區環境建立黃花菜生產合作社,引進優良品種,在聯繫好市場銷路的前提下,引導71戶209名貧困人口種植黃花菜,與種植戶簽訂回購協議。同時無償為46戶貧困戶提供種苗46萬株。通過黃花菜的種植,讓貧困家庭有相對穩定的增收渠道,另外對種植黃花菜的貧困戶給予每畝地200元未受益前的資金補助,解決種植戶的思想顧慮和銷售壓力。在得知有13戶貧困戶沒有買黃花菜種苗的本錢,他又拿出自己的3萬元買來種苗送到他們家中,用行動來踐行自己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諾言。目前全村已種植黃花菜500畝,年總產量可達150噸,年收益600萬元左右。

2019年,根據大潺寺村的生態環境,他又選定發展香菇大棚種植。成立了魯山縣堯榮菌業有限公司,主要經營食用菌種植、加工及銷售,食用菌技術研發、技術推廣、技術轉讓等項目。

2020年藉助“魯山縣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政策,堯榮菌業有限公司與瓦屋鎮政府簽訂合作協議。村裡每戶貧困戶對應一座大棚,每座大棚需投資35000元投資款由公司協調相關部門和銀行利用扶貧貸款作為該戶的入股基金,待一個生產週期結束,公司除支付貧困戶務工收入及償還35000元股金外,另分給該貧困戶固定收益不低於3500元。可帶動50名貧困戶有穩定可靠的增收渠道和收入來源。堯榮公司下設的工作車間,直接帶動了村鎮近300人的務工,其中貧困戶就有110人之多,每人月工資1800-5000元,極大的解決了貧困戶的經濟來源問題。大棚內每個菌袋成本5元,農戶出資2.5元入股,用工人數原則上要求必須確保50%的貧困戶,堅持實現產業帶貧、脫貧致富的目的。

針對一些貧困戶體質差、技能差、無事做、缺收入等實際情況,安排貧困家庭成員在公益崗位創收,讓上崗貧困群眾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就近就業增收脫貧。全村共安排非全日制公益性崗位7個,月工資500元,其中護林員5名,衛生清潔員2名。

年規劃、周計劃、日實施,雷根憲的筆記本上寫滿了這一年的行程。

“他真中”

“他能幹”

“這才是俺的恩人”

走訪中,群眾們你一言,我一語,被雷根憲“我遠遠做的還不夠”做出了回答!

“目前,大潺寺已整村脫貧,群眾們的生活都已經步入了正軌。今年,瓦屋正在打造香菇小鎮,這將又是一個大好機遇,我有信心繼續帶領大家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映象網平頂山新聞熱線:180 3758 5596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映象網“大象陪辦”電話:180 0371 96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