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的趙國面對秦國為何頻頻敗北?PEST模型可以給出答案

公元前326年,趙蕭候去世,年僅15歲的趙雍(趙武靈王)即位,趙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由於趙蕭候生前勇猛無畏,與其他國家連年惡戰,使得趙國被其他諸侯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眼看趙國領土被其他諸侯國一步步蠶食,坐不住的趙武靈王從機動性很強的胡人那裡得到靈感,決定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提出了“胡服騎射”的改革策略:既學習胡人的穿著打扮,也學習他們騎馬射箭的本領。

那麼趙國能否憑藉“胡服騎射”東山再起?讓我們從現代PEST分析模型角度出發,看看“胡服騎射”戰略的可行性!

一、PEST分析模型介紹

1999年,美國學者 Johnson·G 與 Scholes·K一同提出了PEST分析模型,他們認為影響行業和企業的主要因素包括四個方面,即:

  • 一 政治環境因素(Political)
  • 一 經濟環境因素(Economic)
  • 一 社會環境因素(Social)
  • 一 技術環境因素(Technological)

Johnson·G 與 Scholes·K認為企業的戰略規劃離不開對外部環境的認知,通過檢閱這四種宏觀環境因素可以發現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建立正確的戰略規劃,避開環境可能帶來的威脅。

胡服騎射的趙國面對秦國為何頻頻敗北?PEST模型可以給出答案

PEST分析模型

他們把這四種極為重要的環境因素整合成一個模型,成為“PEST分析模型”,用來專門分析企業的外部生存環境。

胡服騎射的趙國面對秦國為何頻頻敗北?PEST模型可以給出答案

戰略規劃

“PEST分析模型”是進行企業戰略規劃的一種工具,而企業的戰略規劃一般包括三個階段,即:

  • 確定目標階段,指企業在未來發展中所要達成的目標。
  • 制定規劃階段,指企業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採取的手段及措施。
  • 修正規劃階段,指企業對制定的不合理規劃進行修正。

二、胡服騎射初期宏觀環境分析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下令進行“胡服騎射”改革,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當時的宏觀環境,主要分析秦趙兩國,簡要分析其他諸侯國。

1 、政治環境分析

那是一個周王室不斷沒落,諸侯國不斷強大的時代,那是一個聯合與對抗關係不斷髮生改變的時代,今日的朋友或許就是明日的敵人,戰爭與外交是那個時代永恆的話題。各個國家紛紛走上了變法圖強的道路。

企業發展的好壞與所處國家的政治環境密不可分,我們現在所說的政治環境包括國家的社會制度,執政黨的性質以及政府的各項政策。而在戰國時代主要指各國的制度、政策和變法運動。

  • 首先,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各國均想取而代之

周王朝貫穿了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將奴隸制度發展到頂峰,剛分封的各路諸侯對周王朝忠心耿耿,如果歷代君王能恪盡職守就不會出現後來的春秋戰國。

然而歷史上從不缺乏昏君,周厲王暴虐成性,驕奢蠻橫,“共和執政”使得周王室威望大減;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直接導致諸侯開始產生反叛之心,各國不再履行對周王朝的義務,開始擴張自己實力,紛紛想取而代之。

胡服騎射的趙國面對秦國為何頻頻敗北?PEST模型可以給出答案

權力的象徵:九鼎

東周末年,周王室地位已經一落千丈,象徵國運的“九鼎”成了眾多諸侯國朝思暮想的東西。秦惠文王十分“客氣”的向周王求九鼎:出兵在東周國都附近小打小鬧,以此威脅周王獻出九鼎。自知無法抵抗的周王派人向齊王求救,不料齊王也藉此機會索要九鼎,當然最終憑藉顏率的三寸不爛之舌保住了周王的九鼎,但由此可見周王正處在一個尷尬的境界:手握九鼎卻誰也不敵。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更是直接出兵攻打韓國宜陽城。宜陽城距離東周都城洛陽很近,是阻礙秦軍東進的戰略之地,雖然不是明目張膽攻打周王朝,但秦武王的目的顯而易見:意欲滅掉周王室,提升秦國威望。

“奪九鼎以號令諸侯”成了這個時期的主旋律,各諸侯國不再藏著掖著,開始光明正大擴張自己的實力。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戰略正是為了能在這場爭奪戰中處於有利地位。

  • 其次,弱肉強食,諸侯紛爭不斷,急需變法圖強

由於周天子地位每況愈下,諸侯們之間的鬥爭越來越激烈,強大的諸侯國紛紛開疆擴土,搶佔有利資源,而弱小的諸侯國卻過著提心吊膽,朝不保夕的生活,變法圖強成了那個時代的最熱門的話題。

魏文候在戰國初期實施“李悝變法”,揭開各國的變法運動;公元前386年,楚悼王實施“吳起變法”,主要針對經濟和軍事,打擊了貴族特權;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實施“商鞅變法”,使得秦國一躍成為強國。公元前357年,齊威王實施“鄒忌變法”,進行“獎賢懲奸,廣納言路”的舉措。公元前355年,韓昭候實施“申不害變法”,主張以“術”治國;

胡服騎射的趙國面對秦國為何頻頻敗北?PEST模型可以給出答案

岌岌可危的趙國

到了趙武靈王時期,秦國已經一家獨大,而趙國卻面臨著亡國的危險: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北有燕、樓煩虎視眈眈,西有魏、林胡擺兵佈陣,南有韓國直插腹地,東有中山佔領腹心,秦、齊對趙國領土也是垂延欲滴。

在這個形勢下,趙國迫切需要一個人站出來制定戰略,主導大局。

  • 再次,諸侯國實力均衡,差異不大,給了趙國變法圖強的機會

在趙武靈王時代,雖然秦國已有了飛速發展,但還沒有滅掉一國的能力,而其他諸侯國更沒有這個野心,因為誰都不想讓對方一家獨大,如果有人想吞併另一國,其他國家一定會聯合起來將其消滅。

因此雖然趙蕭候生前拉了很多仇恨,趙武靈王即位時趙國已搖搖欲墜,但周邊的國家也僅僅是小打小鬧,不敢舉兵攻打邯鄲,以避免別人坐山觀虎鬥,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

趙武靈王趕上了這段“平靜”的時光,諸侯國之間的制衡給了他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趙國的走向。

2、經濟環境分析

現代經濟環境主要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從宏觀方面來說指的是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及國民收入,進而體現其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及發展速度,從微觀方面講指的是企業所在地的人均消費水平、就業難度等,進而體現其未來的市場大小。而分析戰國時期各國的經濟環境主要從農業、商業以及賦稅三個方面考慮。

  • 首先,農業是國家根基,誰注重農業發展就能佔領先機

在冷兵器時代,人海戰術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戰術,但是卻要巨大的軍餉做支撐。這也就意味著必須發展農業才能使國泰民安,才能有底氣去開疆擴土。

然而各諸侯國對農業的重視並不一樣,當時農業較發達是秦國和齊國。齊國屬於拋棄軍事發展重視農商業發展的國家,但由於本身國土面積不大,農業發展受限,而秦國不但疆土面積大,而且十分重視農業發展。

胡服騎射的趙國面對秦國為何頻頻敗北?PEST模型可以給出答案

商鞅變法

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後,廢除“井田制”,實施土地私有制,極大捍衛了地主階級的利益,促進了經濟高速發展,為秦國對外戰爭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也是後來秦國能取得長平之戰勝利的重要因素。

趙國在這方面明顯不足,雖說趙國地處中原,在農業上相比秦國有更悠遠的歷史,然而土地質量卻成了趙國農業發展的瓶頸。《禹貢》對各地的土地質量都做了評價,對趙國(冀州)土地評價是中中,對秦國(關中)土地評價是上上,

土地質量的限制導致秦國農業水平遠超趙國。再加上趙武靈王崇尚武力,對農業不夠重視,以至於後來長平之戰中貴族階級只能喝粥度日。

  • 其次,商業被大多數諸侯國拋棄

由於當時貧富差距懸殊,手工業商品僅僅供統治階級玩樂,需求量不大,而手工業商品又是商業的主要產品,因此當時各諸侯國普遍忽略了商業的發展,而轉向百姓賴以生存的農業。而齊國與其他地方不同,靠近沿海,有“漁鹽之利”,因此對商業十分重視。

胡服騎射的趙國面對秦國為何頻頻敗北?PEST模型可以給出答案

趙國鐵質農具

與齊國不同,趙國鐵礦資源豐富,並且擁有高超的治鐵技術,因此趙國工商業以鐵器為基礎得以發展。

而秦國由於實行重農抑商策略,其國內對商業發展並不重視。

  • 再次,賦稅徵收:大小家庭制的對抗

國家要想發動對外戰爭,首先要有充足的軍餉,而這些軍餉就是國內百姓所交的賦稅。

從西周開始,各諸侯國盛行大家庭制,即子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共用一個戶籍,這樣會存在眾多閒散勞動力,不能很好發揮每個人的勞動力價值,使得國家稅收減少。

而秦國實施“商鞅變法”後,率先確立小家庭制:“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即嚴禁父子、兄弟同室,這樣大家庭就會拆分成許多小家庭,使得每個人都開始認真勞作,這一大批小個體給秦國提供了大量的賦稅收益,充實了國庫。

綜上趙國農業發展比不上秦國,又不重視商業發展,徵收的賦稅又遠不如秦國,因此其經濟發展收受到很大限制,如不盡快解決將會帶來慘重代價,但是趙武靈王似乎在制定戰略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3、技術環境分析

現代技術環境主要是考察與企業領域密切相關的技術手段,並及時瞭解國家對技術的保護力度以及投資力度,而在戰國時期考察各國的技術環境主要針對其對兵器的研發力度、生產速度,通用度以及農業技術。

  • 首先,冶鐵業開始發展,逐漸由銅兵器時代向鐵兵器時代過渡

由於青銅兵器脆硬易折,不方便鍛造,鐵兵器鋒芒強度好,可反覆鍛造。到了戰國後期新型的鐵兵器慢慢取代了銅兵器,誰的冶鐵業發達誰就能夠在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

趙國是冶鐵大國,有豐富的鐵礦資源,而且鍊鐵技術很好,

僅都城邯鄲就有二十多個鍊鐵地方。不僅鍛造了大量的鐵質兵器用來裝備軍隊,而且通過賣鐵向別國賺取錢財,當時秦國和齊國都曾向趙國買過鐵。

胡服騎射的趙國面對秦國為何頻頻敗北?PEST模型可以給出答案

鐵兵器

然而秦國在治鐵方面遠不如趙國:不斷缺乏鐵礦資源,而且又沒有鍊鐵技術支撐,所以秦軍士兵大多是拿著銅兵器作戰。

  • 其次,兵器工藝水準不同,趙國遠不及秦國

秦趙兩國所用的兵器種類差不多,遠射程有弓弩,長兵有矛、戟、鉤等,短兵有劍等,然而製造出來的兵器質量卻不盡相同。

以弓弩為例,秦國的步兵弓弩號稱戰國黑科技,需用腳蹬以借全身力量才能發射出去,威力驚人,達到300米遠。不僅如此,其弓弩的製作是由相國親自監管,但凡參與制弩的人都要把名字刻在上邊,以便後續追究責任。再加上秦國已經統一度量衡,這樣一來製造標準就變得非常高,從出土的弓弩看,不但造型與尺寸幾乎完全一致,其使用的弓箭誤差也不超過1毫米,完全可以實現互換通用。

胡服騎射的趙國面對秦國為何頻頻敗北?PEST模型可以給出答案

秦國黑科技:秦弩

反觀趙國,從出土的兵器來看,即便是同一個地方的兵器,存在著輕重不一,大小不一,形式多樣的情況,這樣一來在戰場上不能達到互換通用的效果。並且由於沒有形成統一標準,製造兵器的效率大大降低。

  • 再次,農業技術轉型,誰抓住了機遇就能後來居上

戰國後期,中國緩慢進入鐵器時代,在耕種技術上也因此迎來了變革:牛耕技術。以前耕地主要靠人力,這種方法費力不討好,效果極差;後來人們發明了鐵犁,用牛拉著它耕作,既省力效果又好,稱為牛耕。

《戰國策·趙策》:“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列於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

胡服騎射的趙國面對秦國為何頻頻敗北?PEST模型可以給出答案

牛耕技術推廣

秦國士兵雖然使用銅兵器,但是給百姓提供鐵農具,並大力推廣牛耕技術,使得秦國農業得到快速發展。反觀趙國,雖然鐵農具也得到了廣泛使用,但是牛耕技術卻沒得到推廣,導致在農業方面被秦國遠遠超過。

4、社會環境分析

社會環境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審美觀點、價值觀念等。而在看戰國時期社會環境時,主要是:

  • 首先,民風導致戰力不同

雖然周王朝不斷沒落,但是大多諸侯國都延續了周國禮節,崇尚中原禮儀文化,蔑視蠻夷文化,極力維護階級秩序,然而有些國家卻是例外。

秦國素有“蠻夷”之稱,因此被其他諸侯國看不起,然而這種粗狂、野蠻的民風,卻使得秦軍戰鬥力直線上升。秦國摒棄世卿世祿制,實施軍功爵制,這樣一來只要殺人便可升官,這種野蠻的行為在秦國百姓眼中是易於接受的,士兵在戰鬥中也更加勇猛無畏。

胡服騎射的趙國面對秦國為何頻頻敗北?PEST模型可以給出答案

秦軍士兵勇往直前

司馬遷:"種、代,石北也,地邊胡,數被寇,人民矜慎忮(強直之氣),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桑......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僳悍,而武靈王益厲之,其謠俗猶有趙之風也。"

趙國本是中原“文化人”,然而由於其與北方遊牧民族緊挨,長久的鬥爭使得趙國百姓崇尚武學,與其他諸侯國相比,其武士精神更加強烈,不過相對秦國還差點。

  • 其次,世卿世祿制制約國家發展

世卿世祿制是戰國時期的特點,世卿即貴族階級子承父業,連任卿這樣的高官;世祿即子孫享受父輩的土地及稅收。世卿世祿制實際上使固定的人群壟斷了統治階級,下層人才得不到很好地利用,容易出現不作為、亂作為的官出現。

君王的統一大業必然需要大量人才輔佐,在這一點上秦國做得十分到位。秦國自實施“商鞅變法”以來,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大量任用基層人才,使得秦國走在了前列。

其他諸侯國也有廢除世卿世祿制的想法,奈何貴族勢力過於強大,大多人亡政熄,戛然而止,使得廢除世卿世祿制並不順利。例如楚國進行“吳起變法”,也有廢除世卿世祿內容,然而觸動了權貴集團的利益,在楚悼王死後,舊貴族叛亂,亂箭射殺吳起,變法運動宣佈失敗。

趙武靈王沒能建立選舉賢能的政策,導致後邊趙國君王身邊奸臣當道,殘害大臣。

三、“胡服騎射”戰略規劃合理性分析

綜合上述分析,趙武靈王在政治環境上因為周王室地位的下降、變法運動盛行以及各諸侯國實力均衡有實施“胡服騎射”戰略的機遇;在技術環境上有治鐵業的優勢但卻忽視了牛耕的推廣;在社會環境上有民風強橫的優勢但卻無法任用人才;在經濟環境上雖有商業支撐但農業發展卻受限於土地質量和技術。

胡服騎射的趙國面對秦國為何頻頻敗北?PEST模型可以給出答案

胡服騎射

因此“胡服騎射”戰略並不可行,雖然可以短期內提升趙國的軍事實力,然而其經濟發展卻遠遠落在秦國之後,正如冷戰時期的蘇聯一樣,極力加大軍事投資,而美國則注重綜合發展,最終結果便是蘇聯解體,美國一家獨大。

下邊再從戰略規劃分析趙國“胡服騎射”失敗的原因。

  • 首先,確定目標階段,即企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所要達到的目標。

趙武靈王想要快速統一六國,稱霸中原的目標過於遠大,不切實際。

趙武靈王剛剛即位時,趙國已是破爛不堪,無論從經濟、技術還是社會環境都沒有稱霸中原的實力。而趙武靈王一味追尋軍事實力的提升,只會讓趙國深陷泡沫的繁華中,稍受擠壓便分崩離析。

由於趙國的快速擴張,其經濟發展遠跟不上軍事發展,打閃電戰還好,一旦打消耗戰必敗無疑。事實證明在長平之戰中,正是由於趙國糧草不足,導致趙王臨陣換將,被秦軍坑殺40萬大軍,使得趙國元氣大傷。

  • 其次,制定規劃階段,即考慮使用什麼方法來達到這個目標

為了實現一統天下的目標,趙武靈王制定了“胡服騎射”戰略,從趙國當時處境來說算是高明的。

由於當時趙國處於亡國的邊緣,只能在短期內快速提高軍隊戰鬥力才能保證領土完整。而“胡服騎射”戰略做到了這一點,不僅使得趙國一躍成為軍事強國,拿回了被侵佔的領土,而且取得對外戰爭的接連勝利,不斷對外擴張,使得趙國領土連成一片。

  • 再次,修正規劃階段,即考慮怎麼修正規劃以避免可能產生的意外

趙武靈王憑藉“胡服騎射”戰略使得趙國領土完整後,沒有及時修正戰略。

農業比不過秦國,賦稅比不過秦國,兵器質量比不過秦國,農業技術比不過秦國,人才重用程度比不過秦國......實施“胡服騎射”戰略以來,趙國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然而趙武靈王沒有及時的修正,或者還沒來得及修正就被活活餓死在沙丘。

倘若趙國領土完整後,趙武靈王能夠及時修正戰略,將重心放到經濟上,提高人口,增加糧產,進行全方位改革,或許歷史真將會改寫。

總結

秦國實施的“商鞅變法”涉及到方方面面,提升了秦國綜合國力,趙國實施的“胡服騎射”僅涉及軍事;冷戰時期美國綜合國力強大,蘇聯僅軍事力量強大。“木桶效應”可知,勝敗往往取決於短板:結果秦滅趙而天下一統,蘇解體而美獨大。

因此改革不能只重視一方面,而應該從經濟、政治、技術、社會全方位改革,提升綜合國力,特別是人口和糧食,民以食為天,只有吃飽了才有力氣幹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