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君主,改變了時代的走向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晚清魏源在其著作《海國圖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張,也是後來洋務運動甚至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運動的先聲。但在我國古代東周列國時期,就有一位君主率先實行了這一主張,並改變了那個時代的發展走向。他就是趙武靈王趙雍。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君主,改變了時代的走向


趙雍(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趙氏,是趙國第六位國君,趙肅侯趙語的兒子。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趙、魏、韓受封諸侯,是為歷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晉。其中,趙國疆域位於最北方,立國之初就長期受到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在那個列國改革圖存的年代,趙國也不例外。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君主,改變了時代的走向


公元前326年,當時諸侯為求大國名分紛紛稱王,此時趙肅侯逝世趙雍剛好即位,面對這種局勢,他很清醒的表示“無其實,敢處其名乎”。這也說明趙雍擁有清醒的大局觀念和治理頭腦,也為後續的改革埋下伏筆。

公元前307年,趙雍巡察邊境,感嘆道趙國的窘境,強國環伺,國力羸弱,在這種地緣政治環境下,國家軍事不濟亡國近在眼前,趙雍開疆拓土的野心卻沒有因此消亡。他曾對身邊大臣說過: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這句話說哪怕他被世人嘲笑,也要為趙國開拓疆域。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君主,改變了時代的走向


在這次巡視中,他看到胡人身穿短衣、馬靴,在馬背上來去如風,打得身穿寬袍大袖,主要依靠戰車和步兵作戰的趙國軍隊毫無還手之力。趙雍想,如果胡人能夠這麼機動靈活,趙國軍隊是不是也能效仿呢?回到都城後,趙雍即刻頒令全國,要求學習胡人穿胡服、學騎射。此令一出,全國震驚,因為在當時的統治者眼中胡人是落後的族群,紛紛反對。

趙雍深知改革阻力大,必須打好開頭關。他把這個切入口放在了名望最重的反對派的公子成身上,也是趙雍的叔叔,要求他穿胡服給百官做表率,公子成不願意稱病在家。趙雍親自登門拜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他說中山國曾向齊國借兵來犯,險些攻下趙國城池的仇還沒報,而趙國邊境地勢險惡,如果沒有大量輕騎兵難以防守,改革不但能使趙國軍力提升還能借此機會復仇。公子成終於被說動,穿上胡服。對於一些始終反對的大臣,趙雍沒有趕盡殺絕,耐心陳述利弊,“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禮也不必一道,而便國不必古”,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切制度、禮道應該因地制宜,如果不合時宜就不用了固守。在趙雍的努力下,趙國在全國和全軍開始改革,這就是“胡服騎射”的由來。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君主,改變了時代的走向


技術上的率先變革引領了戰略、戰術上的全面改進,趙國新建的騎兵投入戰場。一年後,公元前305年,趙國出兵中山國,攻佔數個城池,中山國被迫獻城求和。此後,趙國騎兵無往而不利,公元前296年滅亡中山國。從此,趙國也走向了七雄爭霸的格局。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君主,改變了時代的走向


胡服騎射的意義不僅侷限在趙國本身,騎兵的這個機動兵種的出現,打破了以戰車為主導的戰爭格局,其他各國紛紛效仿組建騎兵,也改革了馬拉戰車的時代,成為軍事史上的新的里程碑。近代史學家梁啟超曾評價胡服騎射事件說道:七雄中實行軍國主義者,惟趙與秦;商鞅者,秦之俾斯麥;而武靈王者,趙之大彼得也。把趙武靈王與彼得大帝相類比,足以說明他在戰國時期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