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加分要慎重

最近,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线医护人员子女入学、升学照顾政策。

我没有要参加中高考的孩子和亲戚,但看到“加分”二字,依然很焦虑。

疫情还没过去,医护人员还在一线拼搏,反对这项政策,好像不合时宜。

但是,教育公平,是中国人最敏感的一根神经。

我们用了几十年时间,将“艺术特长加分”、“体育特长加分”等林林总总的加分项目,清出考场。

遗毒还没肃清,又来一个加分项目,让人不得不警惕。

加分政策,是关爱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一揽子政策的一部分。

关爱的目的,一是激励,二是补偿。激励广大医护人员踊跃投入抗疫战场,补偿一线抗疫医护人员的辛劳付出。

关爱无可厚非,非常时期,应该采取更有力的激励措施。

但是,措施不能随意,不能违背公平正义。

加分政策,最起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

抗疫战场集团作战,其他兵种不能忽视

参加抗疫战斗的,不光是医护人员,

诚然,医护人员是这次战疫的主力。

但一线警察、社区工作者、各级下沉干部,还有参与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者,保证物资供应的物流工作者,开足马力,生产防疫物资的生产者,都为战胜疫情付出了艰巨努力。

有的岗位,面对的感染风险,并不比医护人员低。

这项政策,割裂了合同作战大局,在不同战线形成攀比。

我至少知道,从年前,武汉的警察就入住医院,在最混乱的时候,是他们保证医院正常运转。

医护人员层次复杂,加分不能惠及全体

参加一线防疫的医护人员,并非每个人都恰好有要入学、升学的孩子。

加分政策,等于给了少部分医护人员额外的福利。

谁都清楚,在当下,加十分,甚至二三十分,是什么价值。不要说十分,一分之差,就是上千人的距离。

少部分人享受了额外的福利,必然在一线医护人员内部形成攀比。

或者,恰好孩子明年入学、升学,他们不能享受这项政策,这也不合理。

若是延续下去,也不尽合理。

加分标准不够过硬,容易造成制度漏洞

在当下环境,难以避免惠医政策被个别权贵搭便车。

这种顾虑不是空穴来风,某医院不是已经发生了吗,一线医护人员补助只是领导的零头。

举个例子,从前,注意是从前!边疆军人有一份额外的边疆补助,这份钱,当转业、退伍、自主择业时,列入计算各项费用的基数,同等级别,比内地军人多不少。个别机关干部,包括一些领导的司机,盯住了这块肥肉,在临退伍(转业)最后一年,会把档案关系调入边疆部队,人可能都不去,但是走时按照边疆待遇。

这场战疫中,会不会发生类似情况,前方将士打下了阵地,个别人赶过去摘桃子。

吃相很难看,又没有什么好办法。

需要监督,但是真不好监督。

类似问题类似处理,加分政策不能延续

疫情不常有,但灾情常有。

今年采取了这种超常措施,明年哪个地方出现了灾情,救灾人员子女是否也能够享受这项加分——这是个问题。

所谓公平,就是相同问题相同结论,类似问题类似处理。

我们为什么要讲法治,就是要通过落在纸上的东西,约束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杜绝一事一办,特事特办。

没错,加分政策就类似特事特办,出发点可能是好心,但终究不是守法的体现。

关爱,为什么不能用加分来说事

非经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发布行政规定。

唯有法治,才能让社会参与者建立稳定的预期。

而稳定的预期,比意外的惊喜更有意义。

今年,给了医护人员——一线医护人员——少数一线医护人员,这么个额外福利。

看似,表达了政府最大的诚意,但牺牲了最广大考生的公平利益。

保不齐,什么时候,医护人员的权益,也会摆在被牺牲的位置。

应该怎样向医护人员表达感激

医护人员冲锋在一线,用专业技能抗击疫情,他们的作用无可代替。

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医护人员的付出,更应该给与医护人员相应的待遇。

特别是当下,他们拿最多的薪资报酬,不光是对他们个人的尊重,更是对他们专业技能的尊重。

但是,比起加分政策,我更倾向于授予荣誉和物质奖励,这已经可以完整的表达感激,无论把奖励幅度提多高,不会破坏激励体系。

体系变了,许多问题会一发不可收拾。

关爱,应该发挥正能量作用。

关爱政策,应该能够成为一项制度,可延续、可复制。

太随意的爱,会对广义的公平正义造成伤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