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改善 秦嶺發現多種新的動植物物種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楊生華 楊涇茂) 莽莽秦嶺,橫亙在中國版圖座標中心,被譽為中華民族的“父親山”和“世界生物基因庫”,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野生動植物的天然寶庫。最近一段時間,秦嶺中不斷髮現新的動植物物種。這些新發現,是秦嶺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持續向好的例證,也是綠色陝西建設的生動體現。

  細鱗鮭暢遊太平河溪水 二葉黑襀躍動太平森林公園

  春日裡的秦嶺萬物復甦、生機盎然。在太平國家森林公園,這群前來欣賞紫荊花海的遊客,竟有幸看到了秦嶺特有的珍稀魚類細鱗鮭在太平河溪水中恣意暢遊。

  陝西太平國家森林公園綜合辦公室主任姜鵬飛:“細鱗鮭是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它是秦嶺特有的珍稀物種,俗稱‘五色魚’‘桃花魚’。像前多年基本上就看不見,但是這兩年隨著水質越來越好,這個細鱗鮭也是越來越多地會被人們看見。”

  當天,和其他遊客一起來到太平森林公園的,還有興平市植保站的農藝師宋樑棟,去年這個季節,宋樑棟曾在這裡發現了一種新的昆蟲物種“二葉黑襀”,當時,這一發現成果還被國際動物學權威期刊《動物物種》採納發表。隨後,宋樑棟又在秦嶺採集發現了三個新物種,按照以發現地和發現人命名的原則,《動物物種》期刊又把三個新的物種分別命名為“秦嶺小扁”“宋氏費襀”和“秦嶺同襀”。他認為自己能這麼高頻次地發現一個個自然界的新物種,靠的不僅僅是機會和運氣,其主要原因,還要歸功於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

  興平市植保植檢站農藝師宋樑棟:“這是鑑定水質好壞的標誌性昆蟲,這種昆蟲的數目越多,說明咱們的水質越好。”

  近萬株野生蕙蘭花開秦嶺北麓

  前段時間,秦嶺國家植物園的科研人員在園內保護區科考時,發現了這片面積約有40畝、數量有近萬株的野生蕙蘭種群。第一次在秦嶺北麓發現蕙蘭生長,植物學家認為這十分罕見。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副教授吳振海:“蕙蘭自然分佈一般來說,就在亞熱帶的北界,但咱們這次發現的蕙蘭,在溫帶的南緣,也說明了秦嶺北坡低山區的環境和秦嶺南坡低山區的環境有一致性,植被比較好。”

  秦嶺,是世界上分佈緯度最北的亞熱帶生物寶庫,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素有“中國國家公園”及“綠色基因庫”的美譽。根據最新調查結果,秦嶺共分佈有陸生脊椎動物587種,有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2種,種子植物多達3800多種,其中列入國家和陝西省重點保護的野生珍稀瀕危植物就有176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4種。保護好秦嶺自身的生態環境,不僅是要維護好大秦嶺生物的多樣性,也讓綠水青山、生態文明的種子更多地生根發芽。

  近年來,隨著修訂《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兩次召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整治亂搭亂建、亂砍亂伐、亂採亂挖、亂排亂放、亂捕亂獵等“五亂”問題,保護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植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實落地,綠水青山的底色由“淺”變“深”,綠水青山的本色由“淡”變“濃”。

  陝西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葉新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發展理念,咱們秦嶺的生態環境有了大力的改善。所以我們在保護自然的同時,也是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