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記憶中的年味

  • 留在記憶中的年味
  • ——兒時過年的片斷回憶

花開花落,寒來暑往,年逾古稀之人了,已不再盼年,然年仍如期而至。

回顧剛解放,1952年、1953年那時,我是7、8歲的孩子,對過年充滿期盼,那時過年確也過的有滋有味……

年集

臘月二十三開始趕年集了。至此,所有年貨都上市了,所以我們這兒也管年集稱作“亂市”集。

集上的年貨琳瑯滿目,使人目不暇接,鞭炮、燈籠、蠟燭、飾花、年畫、糖果、調料、雞鴨魚肉等,過年的東西應有盡有。蒸包子的,炸油條的,炒花生的,制臘糖的,吹糖人的,吃的玩兒的買啥有啥。

市面照眼的牆上掛滿了年畫,有山水、花鳥,有人物、劇照,栩栩如生,光鮮亮麗。

趕集的人流從四面八方湧入集市,近午時分,達到高峰,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只聽,畢畢剝剝的爆竹聲響起,人們的吆喝聲,小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

孩子們三五成群,在人縫裡鑽進擠出。趕一天集連塊臘糖也捨不得買,就是圖個熱鬧。

備年

到臘月二十五、六,人們就著手備辦過年的供品、食品了。男人們殺豬宰羊做豆腐,煮肉燉雞炸丸子,以備祭天、祭祖,待客之用。女人們忙著碾米磨面蒸乾糧:包子、饅頭、花捲、年糕,粗糧的,細糧的,米麵的,雜糧的,一鍋接一鍋,為過年時全家人食用,請客,走親串友做準備。

整個村子炊煙裊裊,空氣中瀰漫著誘人的香甜味。這該就是年味吧!

老百姓平日裡省吃儉用,粗糧伴糠菜,把精糧細糧節約下來,留待過年時食用。

莊戶人家、家家戶戶喂頭豬,養幾隻羊,到年終殺掉,賣肉換錢,自己落個豬頭、羊腦袋,下水之類過年食用。

過年吃的好,油水大,這可能也是孩子們盼年的原因之一吧。

除夕

除夕,天一黑,孩子們就迫不及待的點上早已準備好的燈籠跑到大街上找小夥伴去了。三三兩兩,小夥伴們在相互比看彼此燈籠的樣子和花飾,孩子們的燈籠各式各樣,荷葉燈,蓮花燈,鯉魚燈,娃娃燈,五穀豐登燈,八仙過海燈……。有正方形的,六角形的,橢園形的,燈火把村子照得淨明透亮,空氣中散發著蠟油的清香。

鑼鼓響起來了,這是開始放燈的信號。

據說,三十晚上百神下界,人們敲鑼打鼓,點起燈籠,燃放爆竹,是為了趕邪驅妖,這也叫放燈。燈籠匯成的人流隨著鑼鼓隊的腳步緩緩移動,每挪動幾步,人群就停一停,有村裡幾個年長位尊的老人跪下來燒紙焚香,口中唸唸有詞,老人們是在給諸神送錢,以求神靈佑護村民平安吉祥、消災免禍。

許多人家還在家門口點天燈,就是用棒秸之類的柴火扎一個一人多高的柴火梱子,待到放燈的隊伍轉過來時,將柴梱點燃,柴借風勢越燒越旺,人們紛紛點鞭助興,頓時,烈火熊熊,爆竹聲聲,人群鼎沸。

點天燈是為了圖個好兆頭,盼在新的一年裡,人們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財源茂盛,人丁興旺。放燈的隊伍走走停停,繞村莊一週轉下來,大約兩個多小時。然後,大人們才陸續回家準備酒菜和年夜飯去,而玩兒興未盡的孩子們仍不願回家,繼續在大街上聽鑼鼓,打燈籠,玩耍嬉戲。

鬧元宵

初一一過,就鬧元宵了。我們這兒也把鬧元宵叫跑秧歌,又因演出大多在晚上進行,所以也叫出燈。

那時,村上都有秧歌隊,每個隊都有自己的演出特色和看家節目,唱呂劇的,吼梆子的,踩高蹺的,舞獅子的,跑旱船的,耍落子的,演小放牛鋦大缸的,一些雜技藝人也登場獻藝,頂碗、蹬缸,口吞寶劍,單掌擊磚等,都是群眾所喜聞樂見的。

演出中還出現了一些自編自排的新節目:【招女婿】、【交公糧】、【改邪歸正】、【老光棍娶媳婦】等,很受群眾歡迊。

秧歌隊在附近幾個村中巡演,一到晚上,村村鑼鼓喧天,笙樂齊鳴,你方唱罷我登場,有時一個村一晚上能迎送五、六個演出隊伍。

鬧元宵一直持續到出了正月。這段日子是人們一年中最快樂消魂的時光。

2019年1月底於慶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