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分享就是自私的表现吗?这样的引导反而会毁了孩子!

孩子不愿意分享就是自私的表现吗?这样的引导反而会毁了孩子!

这是悟空最喜爱的玩具之一,每次一说“我们出去玩吧”,他就立马骑着他的平衡车迅速滑到门口,等着我给他开门出去。

悟空平衡车玩得很溜,迅速滑行,定向转弯,倒车炫技...加之这种类型的平衡车在小区也没有出现过,所以他每次带车出去玩,都会引起其他小朋友浓厚的兴趣。

有一个很好玩的表现:如果有其他小朋友来动他的平衡车,悟空就会立马被“点燃”,喊叫、跺脚、抢夺,即使在几米之外,也会火速赶回,把车抢回来,那样子,有点搞笑,哈哈。

悟空的这种表现一岁多的时候就出现了,过年期间,我们约好和朋友一起去度假,我很早给朋友的女儿准备了新年礼物,放在家里时,悟空对它并不感兴趣,但是当我把礼物送给朋友的女儿,他却反应激烈,非要把礼物拿回来。

邻居家的小哥哥来我们家玩,悟空很开心,但只要哥哥碰到了悟空的东西,他也会立马抢回来,即便他自己手里已经拿不下,即便他还有好多玩具可以玩。

悟空也会去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的反应也大都一样:不肯,不让,抢夺,咆哮。可以说是每个孩子都会出现的问题。

那么你会怎样定义孩子的这种行为呢?

以前以为是没有教好,没有做引导,现在注重教育了,开始引导了,很多家长都会说:“宝宝,你不能这么自私,你要学会分享”,“你是姐姐/哥哥,你要让着妹妹/弟弟”,“你让他玩一会,待会就会还给你了”诸如此类。

说实话,我还挺反感给孩子讲这样的道理的,特别是对两岁以下的孩子说这些,根本没有意义。更可笑的是,有一次悟空抢回自己的车子时,对方的奶奶还说“不玩啦,不玩啦,你怎么这么小气”。

请问你懂“自私”是什么吗?你懂“小气”是什么吗?这个时候的孩子和自私是毫无关系的,一开始就对孩子做这样的“引导”,简直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后果很严重!

所谓“自私”是在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而选择损害他人利益。而“自我”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而为什么每个孩子都会有“霸道”、“自私”的过程呢?还真不是你想的性格不好,教育方法不对,这因为他们在进行自我世界的构建。

孩子在出生时是没有自我的,什么你的、我的,都与我无关。慢慢的,他们通过占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感受到“我”的存在,这就是儿童自我诞生的标志。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满足孩子的占有需求,不要干涉甚至谴责孩子的行为,因为这是孩子构建自我的开端,我们不要错误的打断。

如果孩子无法形成自我,就等同于混同他人,我们期望的创造力、幸福感、独立性、意志就无法出现在孩子身上。

而且丧失自我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挣扎,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时,一个拥有自我的孩子和一个没有自我的孩子,人格状态会有巨大的差异。

比如,一个吸毒者引诱孩子,说:“吸一口吧!不吸就不是男子汉!不吸就是胆小鬼!”这些语言不会使独立的孩子产生犹豫和挣扎,因为他们归属于已经形成的自我,他们无需从别人那里寻求安慰,而且他们清晰地知道对方的意图。但丧失了自我的孩子,因为有人对他们说“这样做”、“那样做”,他们很容易在别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所以他们可能屈从别人,寻求归属。

还有校园欺压,暴力,儿童性侵...频频发生。当家长的很是焦虑,怕自己的孩子上当受骗,怕被带坏,怕被欺负,更怕被性侵。但仔细想想,这些不也是与自我的缺失不无关系吗?

所以我们该怎么做呢?回归到孩子之间抢玩具的问题,告诉自己,既然口中说着,孩子都是这样,就让他去吧,告诉自己:这是孩子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

不要强迫孩子分享,不要强求大的让着小的,不要给孩子扣上“自私”、“小气”的帽子,更不要直接夺走孩子手上的玩具让给他人。这种分享没办法让孩子获得分享的快乐,不仅如此,还会破坏孩子自我的构建。

试着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别去插手,我们只需在外围观察,防止意外。

试着以孩子的心态去理解孩子的情绪,告诉他“我知道你很想玩自己的玩具”、“我知道你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拿走了你很伤心”...

试着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方案,如果宝宝不愿分享他至爱的玩具,可以尝试分享其他的玩具。

试着平时就和孩子玩轮流的游戏,让他自己去体验分享的快乐。

在孩子不违反规则,不出现危险的情况下,就让他去使用自我吧,这是自然的规律,是孩子形成自我的认知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