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經驗全國推廣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223個 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村達118個

點擊右上方字體“關注”,即刻免費閱覽和分享黨的喉舌《運城公益網》,獲取最快好人好事,並參與留言評論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下發通知,要求開展學習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經驗活動,我市下轄的河津市位列典型單位名錄。據悉,全國僅有60個縣市入圍。其中,山西有3個縣市。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開始後,農業農村部先後在全國開展了3批試點工作,根據相關情況,選擇工作紮實、成效明顯、具有引領作用的北京市大興區等60個縣(市、區)作為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經驗交流典型單位,供各地學習借鑑。同時,要求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充分認識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複雜性,認真學習借鑑典型經驗做法,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因地制宜積極推進改革試點,確保各項改革任務按期完成。

2018年,河津市被確定為全國第三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市後,河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第一時間成立了由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制訂出臺《河津市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方案》和《河津市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行動計劃》,市鄉村三級書記親自掛帥,職能部門有機聯動,鄉鎮幹部具體推進,農經部門審核把關,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

河津市狠抓宣傳發動,建立“五個一”平臺,廣泛宣傳政策法規,動員群眾積極參與改革,結合實際形成了清產核資的“八步走”工作方法,做實了工作步驟,摸清了集體家底,143個村清產核資工作在國家系統錄入中一次性全部通過,準確率達到100%。根據各村村情實際不同、集體經濟強弱不等的特點,該市把143個村分為城中村、城郊村、純農業村、搬遷村4個類型,並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創新股權配置方式,初步形成了動態、靜態、動靜結合股權管理機制。該市143個行政村共清產核資41.14億元,確認成員307127人,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223個,逐步形成集體領航、村企共榮、田園旅遊、依城興商、轉型搬遷五大模式,集體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截至2019年9月底,該市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村達到118個,佔全部的82.5%,村集體經濟收入在運城市排名第一。 (吳曉徵)

好人好事電話熱線:0359-2120208 郵箱:[email protected] 公益慈善合作微信:130514222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