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收藏市场怪像

和田玉收藏, 本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然而, 市场上和田玉销售却有许多现象, 可以说是不太正常, 笔者身处苏州, 一个于和田玉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城市, 对此怪像, 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网络销售对线下的冲击:

按理说, 这种冲击无可厚非, 淘宝和京东对传统销售模式的冲击有目共睹.但是和田玉销售模式的不同, 不仅表现在销售形式上, 而且表现在销售的内容上.

资深的玩家往往对网络销售嗤之以鼻, 原因是晚上销售平台鱼龙混杂, 商家良莠不齐.

就算是比较大的网络销售平台上, 譬如某拍堂, 说是新疆和田玉的拍品, 俄料(还算是比较好的), 青海料, 韩料比比皆是, 这些当然也可以说是和田玉, 因为按照国家标准, 是可以出和田玉证书的, 但这些真的是新疆和田玉吗?真的是和田玉籽料吗?

如果藏家过了退货期, 再要追溯就很困难了

所以, 看起来网络销售红红火火, 实则是很多是一个博傻的游戏

2. 网络销售的模式,基本上见网友差不多, 图片多少仙图, 如天仙下凡, 见面后如逊色若干, 之所以说是”若干”, 就看商家P图和拍摄的本事了

这种图片多有如下特点

1. 背景暗无天日, 和田玉拍出来如同黑暗里的一盏明灯, 白度提升了若干档次

2. 商家图片基本上不拍有缺陷的细节, 所有缺点只等你上手后自己发现

3. 商家对和田玉的描述多为”羊脂玉”, “一级白”,”无结构”等等

3. 网络销售流行语:

1.”过灯无结构”: 不知道是不是商家在用手电看和田玉结构的时候, 经常集体性失明, 还是昧着良心说瞎话. 和田玉是透闪石, 纤维交织结构, 怎么会看不出结构来? 是看不到结构还是不想看到结构, 这个只有天知道. 不可否认,有些玉的纤维交织结构确实很小, 但是如果用弱光, 在背景光比较暗的情况下, 还是可以看出结构的.

2.”高油高密(度)”: 和田玉的密度是2.9-3.1, 与玉的细度并无关系, 细度好的并不代表密度高, 但是拿下主播往往都有第六感, 玉一拿上手就知道密度. 和田玉如果含阳起石比较多, 密度就会比较大, 此外沁料是一种接触变质, 透闪石变成蔷薇辉石, 而蔷薇辉石密度3.5, 密度比透闪石大.因此沁料密度也会高些. 这些都不是所谓可以感觉出来的”高密度. 还有油性, 应该受打磨的光洁程度, 把握的时间长短都有关系, 而那些主播经常说的是”上手就出油”, 好像他们手是蕴藏有石油的油田

4. 一级白, 一点二级白, 一级半白, 暖白, 高青白, 往往成为这些商机形容和田玉白度的词语, 但是藏家往往无所适从, 这些名称往往无从考究, 和田玉的白度和它的价值正相关, 如果藏家要买, 最好在高光的背景下, 自己拍一下自己手上的和田玉, 看看白度的差异, 从而对网络销售的和田玉的白度才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但是这和商家的背景光源的亮度也有关系, 只能大致推测一下和田玉的白度. 我个人的感觉, 网络销售的和田玉, 白度至少减一级再考虑

5. 网络平台上大师满天飞,而且这些大师也会为某些直播平台站台

和田玉上的玉雕大师往往是工艺师的代名词, 如评了省级工艺师, 就可以号称省级大师, 国家级工艺师, 就可以称国家级大师, 我先不去评价这些大师的水平, 只是心中有个疑惑:工艺师对于大师吗? 不就是个雕玉的手艺人吗?三十多岁, 就是国家级大师, 真不知道下半辈子还能干什么?优秀大师的作品, 号称价格”克万”, 工费”克千”, 真的有这么高的价值吗?作为藏家, 我觉得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克万”的作品我也见过一两件, 其实商家这样的作品也极少, 有很多偶然因素

6. “一墨二黄三红四羊脂”:重来没见过有人会用羊脂玉去换墨玉, 只不过商家拿来忽悠买家的罢. 我再一个直播上, 看到一个20克左右的黄沁, 拍出来克价5千的高价, 只能说商家善于营销吧

7. 收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觉得作为一个藏家, 要不断的学习, 理想的消费, 不要被那些噱头蒙蔽了眼睛, 好东西从来都不便宜, 但不便宜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好东西, 要收藏好的宝贝, 要自己长眼, 还要和知根知底的有素质的商家交易, 实体店这样的商家很多,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 实体店往往是收藏不吃药的捷径

以上是个人观点, 不针对任何平台和个人, 请勿对号入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