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悼》:權威之下,人人既是劊子手又是受害者

寒冷冬日,蝸居在家看電影。作為2016年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思悼》,發人深省又充滿淚點,唯一的缺憾是結尾部分過於完整,東方式的圓滿敘事反而未給影片留下思考的空間。

故事根據真實歷史改編,講述了朝鮮英祖時期的世子被王(父親)寄予厚望,卻因無法適應權威和禮法要求,加上王對權利失控的恐懼,在臣子面前羞辱及壓制他,最終導致父子關係破裂,王為了維持至高無上的權威,遂將半瘋癲狀的兒子關進米櫃餓死。

《思悼》:權威之下,人人既是劊子手又是受害者

劇中,王一直強調學習與禮法的重要性,即便世子不喜歡當王,不喜歡權利,只希望父親一個溫柔眼神和一句親切的話,在帝王之家卻是難以企及。正如王說的,普通百姓寵愛孩子天經地義,帝王之家養孩子等於養仇人。

由學習和禮法所確定的權威,最終殺死了太后、世子,並令世子生母李氏等人活在終身自責和愧疚中。換言之,權威之下死的人固然死了,未死的人也都因為沉默和屈從雙手沾滿鮮血。每個置身其中的人都無法逃脫的局面,似乎是吃人的權威和禮法必然導致的結果。

《思悼》:權威之下,人人既是劊子手又是受害者

劇中有一幕尤為感人。王因有人舉報世子種種不軌行為而大發雷霆,內心裡他是相信世子不會謀逆,但為了權利的穩固,仍決定以此為名懲處世子。於是他大聲呵斥“你的存在就是謀反”,這句話成為了壓垮世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人性被長期壓制而陷入瘋癲的世子,從棺材裡爬出來(他給自己挖了墳墓,並睡在棺木中),提了一把長刀要實踐王所謂的“謀反”。

世子來到王的住處,在窗外聽見王和世孫(世子之子)的對話,王問世孫,世子在他生母(即世孫的奶奶)六十大壽中,是否讓世孫拜了四拜,四拜是對王和王妃才行的大禮,這是否有違禮法。

《思悼》:權威之下,人人既是劊子手又是受害者

世孫說“即使爺爺不是王,孫兒也能拜上百拜千拜”。

王問“為什麼”。

世孫回答“人在先,禮法在後”,“那天孫兒看到了父親的心”。

由此世子放下了殺死王的念頭,卻在被擒獲後關進米櫃活活餓死。人性應先於禮法而存在,若禮法構築成的權威,最終禁錮並扼殺了人性,禮法也就變成了吃人的工具,為權威作倀。

我看過連嶽寫的影評從東方孝文化為切入點進行分析,當然,儒家思想的忠孝禮節確實值得探討,但我認為導演想要傳達的是吃人的權威禮法如何在每個人心照不宣的自我保全策略下,成為了摧毀人性中最美好的親情和愛情的利器。

劇中大王大妃(即太后)為了維護孫兒,與王發生衝突,王憤而宣稱棄王權令世子繼位,太后允諾。然而世子不願意也無法承受成為王,於是跪在太后處所外,求太后收回成命。但太后之所以有威儀在,自然也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要收回成命成全世子,只好用自己的命來換。權威之下,人人都迫不得已地逼迫他人,最終人人成為子手。

《思悼》:權威之下,人人既是劊子手又是受害者

世子死前,父子倆終於不再怨懟。如世子說言,王是擔心被臣子抓住弱點,因此凡事戰戰兢兢,他也曾試圖去理解,但無法按父親的心意來迎合權威和禮法。世子死後,王摸著米櫃中兒子腫脹的臉痛苦不已,完全是一個父親失去兒子的悲傷。而這種親近父子倆許久未曾擁有過了,直至生死將他們隔離。

《思悼》:權威之下,人人既是劊子手又是受害者

起駕回宮,王令隨從奏響凱旋之歌。一邊是痛失兒子的父親,一邊是懲處了謀逆的君王,由禮法所構築的權威再次赤裸裸地將人性撕扯成碎片。而王的殘忍也在世孫的心裡播下了仇恨的種子,在這裡,無人不是政治權利爭鬥的祭品。

影片觸及了“政治正當性”的問題,當然導演無法為政治哲學的這個源命題提供任何解答。能夠將權威如何使得人人成為受害者的情狀,全然地展現,影片的目的已經達成。儘管結尾處的贅述有點敗筆,仍然好看它角逐小金人。不知道,向來被認為是“政治正確的娛樂”的奧斯卡,是否能深刻理解兩三百年前的東方文化,併產生興趣。

《思悼》:權威之下,人人既是劊子手又是受害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