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窦婴和灌夫的交往看那些决定命运的细节

从窦婴和灌夫的交往看那些决定命运的细节

灌夫起舞属丞相

儒家主张亲疏有别是基于一个常识: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的信赖程度要超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而那些打破惯例的情况就显得弥足珍贵,譬如窦婴和灌夫。窦婴为了救灌夫,不惜抛家弃子,舍弃侯爵富贵,最后身死闹市,可以说同生共死了。窦婴和灌夫都是忠勇守信的豪杰,这样悲惨的结局令人叹息。不过世事因果循环,考虑到窦婴和灌夫的年龄差异,这个结局的主要原因还是在窦婴身上。

窦婴是汉景帝时的重臣,崛起于平定吴楚之乱。汉景帝曾经赏赐给他千斤黄金,他让手下的将官按需拿取,一块也不带回自己家。他是个把钱看得比较淡的人。平乱之后,他和周亚夫成为武将中的翘楚,显赫一时,门下宾客众多。灌夫就是从此时起经常出入窦婴的门第,因为窦婴向汉景帝汇报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有知遇之恩。

到了武帝亲政,窦婴逐渐远离权力中心,门前冷落。只有灌夫还和以往一样登门,排解窦婴的落寞。那些以往毕恭毕敬的客人现在见面也越来越怠慢了,灌夫仗义执言让他心中郁积的怨气顺了不少,由此二人如父子般亲密。

造成窦婴灌夫丧命的另一个主角田蚡,以前也是窦婴的门客,对窦婴如子侄辈一样执礼恭敬。不过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汉武帝的舅舅。在武帝亲政后日益显贵。当年田蚡和窦婴一起引导武帝尊重儒家思想,结果双双被窦太后罢免,两人是有特别的交情的,田蚡还帮助窦婴的儿子逃脱了官司。窦婴对田蚡的不满缘由是二人之间的尊卑关系发生了逆转和田蚡由此表现出的怠慢。这终归是人之常情。

他们的命运终究在一个点上擦出火花。

灌夫服丧时遇见了田蚡,田蚡随口说本想和灌夫一起去拜访窦婴,可惜灌夫在服丧。灌夫是个实在人,认为窦婴被冷落了很久,丞相田蚡愿意去窦婴家是很难得的,就和田蚡约定第二天去窦婴家聚会。窦婴知道后很高兴,安排人打扫庭院上街买菜,第二天等到中午了也不见人影,灌夫就去接田蚡,田蚡磨磨蹭蹭总算是来了,可是灌夫憋了一肚子气。在敬酒的时候因为喝高了就数落了田蚡。被窦婴劝走了,窦婴又劝解了田蚡一番,并和田蚡喝得很尽兴,窦婴以为这件小事就这样过去了。

田蚡娶燕王女为妻,王太后要求大臣们都去祝贺,窦婴属于应当出席的亲戚,灌夫属于可去可不去的人。灌夫担心自己酒后失态,前几日又和田蚡翻过脸,就不想去。窦婴认为酒后失态没啥大不了的事,硬拉着灌夫去了。结果喝多了的时候果然又因为礼节问题出现了争执,灌夫觉得窦婴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但是这个场合非常特别,没有人肯退让,灌夫和田蚡矛盾激化,灌夫吃了大亏,被关进监狱。

窦婴很后悔。就请汉武帝出面解决这个问题,没想到汉武帝竟然把这个问题放到大庭广众之下讨论,这下谁也没有退路了,许多隐藏了多年的矛盾全都暴露出来。

窦婴没有想到,当年他作为太子太傅坚持不愿意让景帝废太子的事情已经让王太后记恨了多年,现在又和太后的亲弟弟对着干,旧怨新仇让他成为眼中钉肉中刺。窦婴因为强拉灌夫参加宴会的事情后悔不已,现在灌夫被打入死牢,窦婴毁家相救,无奈身陷囹圄为时已晚。情急之下竟然想拿出景帝遗诏,不想犯了大忌,最终身死闹市。

窦婴的一生有许多失误的地方,最严重的失误莫过于身边留不住有智谋的人。他的身边是有过这样的人,比如梁人高遂,在他赌气去蓝田归隐时把他劝回了朝廷。这样的明白人为啥都离开了呢?难到都是因为窦婴被冷落了吗?显然不是。就拿那一千斤黄金来讲,如果能急贤人之困,效果要远远好于让手下将官自行取用。如果厚遇高遂,会让窦婴少走多少弯路?

灌夫的家族成了当地一霸,窦婴不可能一点也不知道,可是他没有劝诫,选择了无视。灌夫对看不惯的人执礼不恭,醉酒后常常失控,作为阅历丰富的长者,怎能不加劝诫?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在关键时刻演化成了不可调和的危机。

窦婴本是应该和霍光齐名的重臣,用忠诚赢得了汉景帝最顶级的信任,可是因为对修身的细节不够重视,最终弃市,不亦悲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