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需要的越小,他的幸福就越大

01

一天晚上,我打電話給我的朋友問件事情,才知道她每天晚上九點就睡覺了。

我很奇怪:你孩子今年好像是六年級吧,馬上要小升初了,你這麼早睡覺,不用幫他檢查功課嗎?她說:“這小子要鬧獨立,從四年級開始就不讓我檢查作業了。”

我問:那你不擔心嗎?她說:他做作業倒是挺自覺的,就是做的比較慢。每天晚飯後,休息個20分鐘左右,就自己去做作業了,每天做到11:00左右就休息。

我問:成績怎麼樣?考試成績一直在班級的中上。我也不要求他考第一,他能自覺,不用督促,我已經很滿足了。她說。我從她的話裡聽到的是真正的安心和滿足。

因為她對孩子沒有很多的要求,怪不得她能夠安心早早睡覺。如果她不滿足孩子只是能夠自覺做作業,而是要求孩子成績更好一點,名次更靠前一點,必然需要每天陪在孩子身邊,督促孩子更用功的學習。而她的孩子個性又很強,不希望家長老是跟在身邊。兩個人肯定會產生矛盾。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的:誰需要的越小,她的幸福就越大,誰希望的越少,她的自由就越多。我朋友無意當中就做到了需要的少,而獲得了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誰需要的越小,他的幸福就越大

02

我還有個朋友叫小歡。

小歡有個好婆婆,把小歡家大大小小裡裡外外的活兒全包了,每天買菜,做飯,打掃,接送孫子…連小歡的貼身衣物,她都給洗得一乾二淨。

小歡每天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多少人羨慕得要死。

可是近階段,小歡對婆婆開始不滿。

她的朋友圈現在很流行曬餐。看別人曬出來的一日三餐,五彩繽紛,造型漂亮,而且有葷有素粗細結合營養搭配,看著就很誘發人的食慾。可是婆婆做飯,就是老式的米飯,饅頭,炒菜,更加不會講究擺盤。

小歡只好自己動手做,從此每天要早早起床購買新鮮食材,再也不能睡懶覺了。夏天如果不動作麻利一點,早一點出門,太陽就火辣辣地曬;冬天早早出門,迎面寒風刺骨。

小歡以前最不屑看到婦女們在菜市場和各種小販討價還價,現在需要精心計算每天的支出,為了能省下一毛兩毛,自己也不惜多費嘴皮子了。

兒子時不時還提點小要求,今天想吃點炸的,明天想吃點海鮮…得不到滿足就發脾氣不吃飯。小歡覺得很奇怪,以前怎麼沒有發現兒子這麼會鬧騰呢?

她再也沒有了以前的輕鬆和愜意。

再看婆婆,每天早上不用買菜了,改成去公園遛遛彎打打太極,晚上的時候跳跳廣場舞,跟大夥兒嘮嘮嗑,過得越來越瀟灑了。

兩個人的生活彷彿掉了個兒。你說她們兩個誰更幸福呢?

誰需要的越小,他的幸福就越大

03

為什麼我們對家人會有越來越多的不滿。

因為人是一種愛比較的動物。

我們常常自覺不自覺地拿自己的家人跟別人作比較。我們經常會說,你看看別人家的老婆…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為了讓比較更有說服力,我們往往放大了別人的優點,同時放大了家人的缺點。我們老覺得別人的家庭是幸福美滿的,自己的家庭是有很多不足的。諷刺的事實是自己的家庭在別人眼中,更幸福美滿。

在這樣一次次的比較當中,我們的注意力越來越集中在家人的缺點和不足上面。一想到他們有這麼多的缺點和不足,我們就會憂慮,會不滿,再也體會不到幸福的感覺。

誰需要的越小,他的幸福就越大

04

我們總是希望好上加好。如果妻子年輕美貌,我們還希望她能知書達理;如果孩子健康活潑,我們還希望他能學習優秀。我們似乎想打造出我們心目中完美的愛人和孩子,卻忘記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我們的慾望永遠都無法填滿,就像《漁夫和金魚》故事裡的那個老婆婆,永遠都沒有滿足的時候,怎麼樣也沒辦法快樂。

如果我們轉變思維的重心,從我們想要的轉而專注我們所擁有的,我們就會快樂起來。

比如說我們雖然想住大房子,但是想想現在這個小房子是我們自己親手佈置的,既乾淨又溫馨,裝載了我們許多美好的回憶。想到這裡是不是就會開心一點?

比如說你希望家裡的小孩擅長唱歌跳舞,在客人來的時候能夠展示一下,讓自己更有面子。轉念一想,其實客人來的時候孩子總是彬彬有禮地打招呼。客人也是讚不絕口。這樣一想是不是就覺得孩子其實挺不錯啦,要求孩子學習才藝也沒有那麼必要啦。

幸福的本質是一種滿足,如果我們節制自己的慾望,不斷從我們擁有的東西上面得到滿足,我們的幸福感就會越來越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