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课程让学生走得更远

“致远”课程让学生走得更远


作为东营市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学校,东营市实验中学紧紧围绕“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素养化”这三个层次来实施课程教育。校本化创新国家课程的开发利用,让国家课程得到最大化的价值实现;开发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特色课程素养化,让课程为学生储备走得更远的能量,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复杂情境中处理复杂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三点是实施课程教育和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从课时教学转变为课程教学,二是,从知识教学转变为素养养成,三是,从学科教学转变为学科育人。

“致远”课程让学生走得更远

没有这三观的转变,核心素养就很难落到实处。

  • 课时教学转变为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首先是打破课时和局限于知识点的小框架,紧紧围绕国家课程标准,将国家课程的实施从宏观上进行顶层整体组合设计,破除小课时藩篱,按照学习任务群进行重组学习内容和规划学习时间,如语文课将单篇课文的学习组合成群文阅读任务群;数学则在数学素养的引领下积极与生活对接,形成富有浓郁生活趣味的探究任务群,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生物课程学习则打破限于课内的传统,将生动活泼的实验探究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等等。这样,就形成了基于国家课程彰显“致远”文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创造性地设计课程教学,最初老师们感到很为难,平时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加之缺乏宽广的课程视野,局限在教学一城一池的得失上,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首先要敢于自我突破。刚入职的体育老师说:“以往田径教学课就是将有关操作的基本要领讲给学生,老师再做个示范,然后让学生练。现在,我则将趣味田径教学纳入到课堂中来,通过趣味训练的方式将素质训练的内容转化成‘推小车’‘立定跳远接力’‘小组蛙跳接力比赛’等方式,使枯燥的素质训练更加生动和有趣,更能够吸引学生。”地理老师则让学生把地理学科的学习与“发现身边的地理”这一有趣、有思的现象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探究发现,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老师开发的这一校本课程荣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成果评比二等奖。

“致远”课程让学生走得更远
  • 知识教学转变为素养养成

不能否认的是,当前教学中“灌输式”现象依然很严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将教学这一行为的根本目的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他带领他的团队积极开发整合信息技术、科技制作、发明创造等校本课程,开设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东营市实验中学航模社团,在第十六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中,取得智能航模竞技项目初中组一等奖第一名,并现场获颁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

开发含STEM主题课程是当下基础教育的一大短板,年级主任说:“通过对STEM主题课程的积极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所形成的正确的价值理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从知识教学到素养养成教学,这一转变意味着教师必须从轻车熟路的教学轨迹中脱离出来,摆脱对教参和习题的过度依赖,大胆对课程、教材、教学进行创新设计和组织落实。这绝不是简单地改变理念的问题,还需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整合和综合意识,敢于打破学科壁垒,七年级历史课程中有“长征”这一章,按照历史学科的学习,要四个课时才能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与建构,语文学科中也要求整本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长征》,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学科进行整合,历史和语文教师还真费了一番脑筋。首先是打破学科界限,将历史学科中“长征”的学习与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结合起来,再次是将整本书阅读前置化,要求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阅读两本书,从更为详实、真实的细节处理解长征的残酷性和产生的伟大意义,再用地图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长征路和长征路上的重要战役,红军战士们牺牲的数字,这样就将历史认同和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完美地结合起来。开放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更在深度的探究中养成了综合素养。

“致远”课程让学生走得更远


  • 学科教学转变为学科育人

东营市实验中学着力打造“国际生态学校”,把生物学科的教学视野从课堂拉进大自然,从知识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国际,通过“七步法”完成围绕一个主题为期一年的活动。七个环节都有学生社团的全程参与,把学生成长和教师成长熔铸在课程的研发过程中。教学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发展,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要求教师有课程意识和甄选课程内容、重构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

变学科教学为学科育人,让不但让师生共同经历课程,更让课程拥有了生命的温度,通过一组生命体验的过程,让我们成为具有德行、审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关注“人的成长”成为现实,从而使师生生命更加丰盈,致远课程,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人幸福完整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