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經典,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選擇和學生一起探析《雷雨》

很早學習課文《老人與海》時,主人公聖地亞哥的“硬漢”精神就深深震撼了我。後來教學時,就想佈置學生閱讀全文,和學生一起探究聖地亞哥的“硬漢”精神,和學生一起再一次感受那種“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執著。但考慮到幾個客觀因素:


1、 絕大部分學生手頭可能沒有《老人與海》全書;

2、 西方文學作品,西化的語言,學生可能不大喜歡而讀不完;

3、 《老人與海》情節性不強,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

4、 網絡上論述“硬漢”精神的文章太多,學生即便不看原著也可以交差完成任務。

5、 《老人與海》除主人公“硬漢”精神的探究這個點,沒有其它適合學生深入探究的點。

那時,我就暫時把這個想法放下了。


但是閱讀經典名著,提高閱讀量一直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在這個標準中,對學生的“閱讀與鑑賞”有12條明確的要求,其中第2、3、10、12條,是這樣說的:

2.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複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

3.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10.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於150萬字。

11.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並且,督促學生養成閱讀經典名著的習慣,還有其它許多好處:豐富知識積累,提升個人素養,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專注力,增強語文能力(包括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等等,這方面的論述太多,我就不展開了。

當然,佈置學生探析名著,還有一點很重要的私人原因,那就是:能夠和學生一起,和有相同志趣的學生一起探討,那才是其樂無窮,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所以,結合教材,督促學生品讀經典名著,和學生一起探究一起感動的事情我一直沒有放下。


品味經典,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選擇和學生一起探析《雷雨》


那麼,如何結合課本,和學生一起探究經典名著呢?下面我把和學生一起品讀《雷雨》的做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巧借教材之力,瞭解經典內容

現在一般的高中生學習是帶有很強的功利性的,能夠提分的,他們才會認真去做。而語文課本包括語文課堂提分的直接性不是很強,除默寫涉及到的篇目會直接影響分數,其它課文篇目都屬於“講的不考,考的不講”。因此,語文就處於一個很尷尬的地位。而我們老師要促使學生去讀課外經典名著,絕不能碰到一個篇目就去推薦和要求,需要動一番腦筋。

那要推薦怎樣的名著作品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呢?

1、 作品儘可能是教材中涉及到的。

剛才說到,一般學生學習的功利性很強,與課本無關的,他們可能興致不高。而課本中涉及到的話,因為本來要學,對這個作品就會有一定的瞭解;再說,老師課堂上也會帶著大家賞析,對作品就會把握得更深入一些。有這樣的一個前提,學生就可以更省力地進入到作品的鑑賞和探究中去。

2、 作品的內容要貼近生活。

從讀者的心理角度來說,貼近生活的作品更容易引發讀者興趣。我為什麼選擇《雷雨》,主要因為它首先是一部家庭劇、倫理劇,然後才是一部社會劇。這樣的作品學生很快地就可以進入閱讀。並且任何同學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不會為看不懂而犯難。


3、 作品要有一定的情節性和故事性。

情節性和故事性也是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原因,並且是學生能夠進一步深入下去的關鍵因素。《雷雨》有著激烈的矛盾衝突,多個矛盾交織在一起,集中在一起。雖是話劇,但波瀾起伏,扣人心絃。這樣的作品會有一種讓讀者一拿起來就放不下的衝動。

4、 作品要能夠有可供選擇的多個探究點。

這是很關鍵的一點,我們讓學生閱讀品味經典名著,不能讀完就了事,而應該有所收穫。那這個收穫也不僅僅是有關經典的一些常識性瞭解,還包括能力的鍛鍊,比如獨立閱讀的能力、個性化解讀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等。所以,它提供給我們探究的點必須是多維的。要不然就達不到目的。《雷雨》相比於《老人與海》,它的優勢就在這裡:《老人與海》只有一個人物、一個主題(“硬漢”精神)供我們學生去探討;但《雷雨》中可供探究的選擇就很多了,人物角度有周樸園、魯侍萍、周繁漪、周萍、魯大海、周衝等等,主題角度選擇可以是家庭、倫理、社會等方面。

上週學的《雷雨》恰恰就符合這些推薦的標準。在學習《雷雨》時,線上教學時間安排在週四週五兩天,課外探究的佈置我是這樣安排的:要求學生在這兩天看完《雷雨》全劇,重點結合課本節選的內容及線上講解進行賞析,完成與教材要求相關的練習。

二、延伸教材之外,品讀經典篇目


單有課本的節選,單有課本的要求,並不能真正地品味到名著的經典。所以,選擇探究的作品,必須延伸到教材之外,以窺探到經典名著的全貌,從而能夠深入地進行挖掘和解讀。而且也只有這樣,才能顯現出經典名著的魅力,實現閱讀的無限妙處。

因此,在週五完成課本節選的賞析要求後,我在晚上19:00,佈置新的作業:繼續品讀《雷雨》全文,有必要的話可以補充觀看《雷雨》話劇或者電影。然後對作品中周萍的悲劇命運及其現實意義(家庭角度)進行探究,並形成文章,600字以上。

品味經典,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選擇和學生一起探析《雷雨》


三、避開焦點人物,深入探究名著

為什麼要避開焦點人物?說實在的,一部名著,歷時這麼長,評述的文章數不勝數,哪裡還有盲區呢?這也是我上面所說的要有多個探究點選擇的原因之一。相對來說,這些探究點有熱門的,評述的就多;也有冷門的,評述的相對就少。而要想挖掘出新意,有自己的思想,尤其是相對學生來說,那就得出奇,要讓他在網上找不到相關的論述,或者說找不到更多的論述,這就逼得他必須自己去挖掘,去探究,去思考,自己去形成文章。

《雷雨》發表後的80多年以來,賞析的文章無數,那如何才能夠讓學生包括自己有新的角度新的觀點呢?我苦思冥想,決定避開焦點人物周樸園、魯侍萍,從周萍下手;避開作品的時代及社會意義,從家庭倫理角度切入,於是就有了我上面所說的題目:探析周萍的悲劇命運或其悲劇命運的現實意義(家庭角度)。

四、挖掘學生潛能,提升綜合能力


對作品的賞析,需要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說,語言的感悟能力,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還原社會背景挖掘主題的能力,辯證思維的能力,等等等等。這對一個高一學生來說,難度的確很大。而最後的綜合寫作,就是這些能力的昇華。

課外探究要求學生要把自己對文章的解讀,對老師所佈置題目的探析理解,整合起來,寫成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這是對學生的潛能及綜合能力的一項綜合性的磨鍊。

所以,我希望他們能夠在品析文本的過程中,相互之間加強交流。即便他們在品讀作品時,能夠蒐集網上的碎片,形成自己的觀點及文章;或者退一步說,即便不能成文,只要有一個自己的成段的解讀和見解,這個課外探究作業也就算是成功了。

品味經典,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選擇和學生一起探析《雷雨》


最後的作業完成情況,很多同學只是碎片化的、片段式的或者說是問答式的上交作業。當然,絕大部分都有自己的一些見解,難處在於寫成600字的文章。其實,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畢竟只是高一學生,即便是大一學生,也有很多人會完不成。但是,也有不少同學很完美的完成任務,而且水平相當不錯。而我自己跟學生一起,也完成一篇3000字鑑賞解析。(《經典新讀:〈雷雨〉中周萍的悲劇原因及其現實意義探究》,之前發在頭條,就不附在後面了。)而且,和學生一起賞析探究,讓我本人更有了更大的動力。應該說,這一次的課外名著探究,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我自己,都可以說是比較順利地完成任務。

以上就是我這一次和學生一起探究經典劇作《雷雨》的整個過程,在4月23日這個讀書節把它整理出來,和大家共享。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品讀經典名著,我選擇和學生一起!

2020-4-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