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经典,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选择和学生一起探析《雷雨》

很早学习课文《老人与海》时,主人公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就深深震撼了我。后来教学时,就想布置学生阅读全文,和学生一起探究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和学生一起再一次感受那种“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执著。但考虑到几个客观因素:


1、 绝大部分学生手头可能没有《老人与海》全书;

2、 西方文学作品,西化的语言,学生可能不大喜欢而读不完;

3、 《老人与海》情节性不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

4、 网络上论述“硬汉”精神的文章太多,学生即便不看原著也可以交差完成任务。

5、 《老人与海》除主人公“硬汉”精神的探究这个点,没有其它适合学生深入探究的点。

那时,我就暂时把这个想法放下了。


但是阅读经典名著,提高阅读量一直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在这个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有12条明确的要求,其中第2、3、10、12条,是这样说的: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10.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11.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并且,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经典名著的习惯,还有其它许多好处:丰富知识积累,提升个人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专注力,增强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等,这方面的论述太多,我就不展开了。

当然,布置学生探析名著,还有一点很重要的私人原因,那就是:能够和学生一起,和有相同志趣的学生一起探讨,那才是其乐无穷,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所以,结合教材,督促学生品读经典名著,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感动的事情我一直没有放下。


品味经典,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选择和学生一起探析《雷雨》


那么,如何结合课本,和学生一起探究经典名著呢?下面我把和学生一起品读《雷雨》的做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巧借教材之力,了解经典内容

现在一般的高中生学习是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的,能够提分的,他们才会认真去做。而语文课本包括语文课堂提分的直接性不是很强,除默写涉及到的篇目会直接影响分数,其它课文篇目都属于“讲的不考,考的不讲”。因此,语文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而我们老师要促使学生去读课外经典名著,绝不能碰到一个篇目就去推荐和要求,需要动一番脑筋。

那要推荐怎样的名著作品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呢?

1、 作品尽可能是教材中涉及到的。

刚才说到,一般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很强,与课本无关的,他们可能兴致不高。而课本中涉及到的话,因为本来要学,对这个作品就会有一定的了解;再说,老师课堂上也会带着大家赏析,对作品就会把握得更深入一些。有这样的一个前提,学生就可以更省力地进入到作品的鉴赏和探究中去。

2、 作品的内容要贴近生活。

从读者的心理角度来说,贴近生活的作品更容易引发读者兴趣。我为什么选择《雷雨》,主要因为它首先是一部家庭剧、伦理剧,然后才是一部社会剧。这样的作品学生很快地就可以进入阅读。并且任何同学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不会为看不懂而犯难。


3、 作品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故事性。

情节性和故事性也是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原因,并且是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下去的关键因素。《雷雨》有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多个矛盾交织在一起,集中在一起。虽是话剧,但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这样的作品会有一种让读者一拿起来就放不下的冲动。

4、 作品要能够有可供选择的多个探究点。

这是很关键的一点,我们让学生阅读品味经典名著,不能读完就了事,而应该有所收获。那这个收获也不仅仅是有关经典的一些常识性了解,还包括能力的锻炼,比如独立阅读的能力、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等。所以,它提供给我们探究的点必须是多维的。要不然就达不到目的。《雷雨》相比于《老人与海》,它的优势就在这里:《老人与海》只有一个人物、一个主题(“硬汉”精神)供我们学生去探讨;但《雷雨》中可供探究的选择就很多了,人物角度有周朴园、鲁侍萍、周繁漪、周萍、鲁大海、周冲等等,主题角度选择可以是家庭、伦理、社会等方面。

上周学的《雷雨》恰恰就符合这些推荐的标准。在学习《雷雨》时,线上教学时间安排在周四周五两天,课外探究的布置我是这样安排的:要求学生在这两天看完《雷雨》全剧,重点结合课本节选的内容及线上讲解进行赏析,完成与教材要求相关的练习。

二、延伸教材之外,品读经典篇目


单有课本的节选,单有课本的要求,并不能真正地品味到名著的经典。所以,选择探究的作品,必须延伸到教材之外,以窥探到经典名著的全貌,从而能够深入地进行挖掘和解读。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经典名著的魅力,实现阅读的无限妙处。

因此,在周五完成课本节选的赏析要求后,我在晚上19:00,布置新的作业:继续品读《雷雨》全文,有必要的话可以补充观看《雷雨》话剧或者电影。然后对作品中周萍的悲剧命运及其现实意义(家庭角度)进行探究,并形成文章,600字以上。

品味经典,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选择和学生一起探析《雷雨》


三、避开焦点人物,深入探究名著

为什么要避开焦点人物?说实在的,一部名著,历时这么长,评述的文章数不胜数,哪里还有盲区呢?这也是我上面所说的要有多个探究点选择的原因之一。相对来说,这些探究点有热门的,评述的就多;也有冷门的,评述的相对就少。而要想挖掘出新意,有自己的思想,尤其是相对学生来说,那就得出奇,要让他在网上找不到相关的论述,或者说找不到更多的论述,这就逼得他必须自己去挖掘,去探究,去思考,自己去形成文章。

《雷雨》发表后的80多年以来,赏析的文章无数,那如何才能够让学生包括自己有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呢?我苦思冥想,决定避开焦点人物周朴园、鲁侍萍,从周萍下手;避开作品的时代及社会意义,从家庭伦理角度切入,于是就有了我上面所说的题目:探析周萍的悲剧命运或其悲剧命运的现实意义(家庭角度)。

四、挖掘学生潜能,提升综合能力


对作品的赏析,需要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说,语言的感悟能力,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还原社会背景挖掘主题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等等等等。这对一个高一学生来说,难度的确很大。而最后的综合写作,就是这些能力的升华。

课外探究要求学生要把自己对文章的解读,对老师所布置题目的探析理解,整合起来,写成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这是对学生的潜能及综合能力的一项综合性的磨炼。

所以,我希望他们能够在品析文本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加强交流。即便他们在品读作品时,能够搜集网上的碎片,形成自己的观点及文章;或者退一步说,即便不能成文,只要有一个自己的成段的解读和见解,这个课外探究作业也就算是成功了。

品味经典,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选择和学生一起探析《雷雨》


最后的作业完成情况,很多同学只是碎片化的、片段式的或者说是问答式的上交作业。当然,绝大部分都有自己的一些见解,难处在于写成600字的文章。其实,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毕竟只是高一学生,即便是大一学生,也有很多人会完不成。但是,也有不少同学很完美的完成任务,而且水平相当不错。而我自己跟学生一起,也完成一篇3000字鉴赏解析。(《经典新读:〈雷雨〉中周萍的悲剧原因及其现实意义探究》,之前发在头条,就不附在后面了。)而且,和学生一起赏析探究,让我本人更有了更大的动力。应该说,这一次的课外名著探究,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我自己,都可以说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

以上就是我这一次和学生一起探究经典剧作《雷雨》的整个过程,在4月23日这个读书节把它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品读经典名著,我选择和学生一起!

2020-4-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