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硝煙瀰漫的特拉法爾加到利薩,再到大東溝,淺析19世紀海戰戰術

01百年內的三次海戰

19世紀的100年是世界海軍史上不斷變革的100年。蒸汽動力的鐵甲艦取代了老式的風帆戰艦。精度、發炮速率更高的速射炮,取代了架退式後鏜炮。高能效的黃火藥,取代了彈鏜裡填充著的黑火藥。海戰的戰術,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

無論是在硝煙瀰漫的特拉法爾加,還是在史詩般英雄出現的利薩,又或是風雲激盪的黃海大戰,這三次海戰中的戰術,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古老的風帆戰時代,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英國的納爾遜將軍,推陳出新,以兩個單縱隊戰術。一舉擊垮了維爾納夫上將統帥的西法聯軍。美國海軍著名的戰略家馬漢,極力頌揚這場海戰的歷史意義,“特拉法爾加不僅是最偉大的海戰勝利,也是整場法國革命戰爭中最偉大,最重要的勝利。”

從硝煙瀰漫的特拉法爾加到利薩,再到大東溝,淺析19世紀海戰戰術

60年後的利薩海戰,是蒸汽鐵甲戰的首次大海戰。奧地利帝國的特格特霍夫將軍,以創新的三個連續倒v的衝撞戰術,擊敗了強大的意大利海軍,奧地利海軍在海上捍衛了國家榮譽。一時間,衝撞戰術成為了當時世界海軍的追捧的戰術。

38年後,兩種經典的戰術,在黃海大東溝再次得到了運用。經過五個多小時的海戰,聯合艦隊所採取的復古單縱隊陣型,戰勝了北洋海軍衝撞戰術的夾縫雁陣。因此,很多人把海戰的戰術奉若神明,撮土焚香。戰術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左右海戰的勝敗,甚至可以取得奇效。然而,在實戰中的運用受哪些制約,以及海戰戰術的重要性有多高,確實值得探討。

02規模最大的風帆海戰

從硝煙瀰漫的特拉法爾加到利薩,再到大東溝,淺析19世紀海戰戰術

被英國海軍引以為豪的特拉法爾加海戰,是風帆海戰中規模最大的一場。英國皇家海軍司令納爾遜將27條軍艦分成兩個縱隊,分別以垂直角度插入西法聯軍的陣中,進行混戰。這場海戰中,英國艦隊俘獲了西法聯軍將近2/3的戰艦,大獲全勝。

實際上關於這次海戰戰術的運用,是有著極大爭議的。查閱納爾遜的戰前備忘錄,我們可以發現,這次採取的戰術,並不是事先制定好的戰術規則,而是納爾遜的臨戰變陣。康斯坦丁·莫爾將軍在《海軍戰術原則》中寫道:“戰術機動與科學原則此時都已被完全改變。”

從海戰的推演圖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英國海軍兩個縱隊領頭軍艦和大部隊嚴重脫節,埃克賽特大學海軍史研究中心教授邁克爾.達菲,在《一切都被掩蓋,被隱藏的特拉法爾加》,一文中指出,僅有半數的英艦在戰鬥打響一小時內投入了戰鬥,本可以在半小時內全部投入戰鬥的,克林伍德分隊著花了兩個多小時才全部參戰。在紀錄片《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海軍歷史學家莫納克少將,對這個戰術隱藏的危險,做了細緻的分析,也陳述了英軍的優勢所在。

從硝煙瀰漫的特拉法爾加到利薩,再到大東溝,淺析19世紀海戰戰術

“納爾遜艦隊有一個缺點。縱隊的領頭船隻將會遭到西法聯軍數分鐘的密集攻擊,並且絲毫沒有反擊的機會,但是納爾遜知道法國和西班牙的加農炮,反應遲鈍準確度不高。他大膽冒險。將敵人逼入近距離的激烈格鬥中。這樣英國臼炮將佔據明顯的優勢。英軍在重炮裝備和機動性上,佔有絕對優勢。”

其實,英國艦隊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紀錄片《特拉法加爾海戰》中提到英國船員身經百戰、經驗豐富。海軍歷史學家莫納克補充道,他們(法西艦隊)從來沒有一起合練過,其中一些戰艦是首次參加行動,船員都是臨時拼湊的。

小結

曾在“征服者”號上擔任尉官漢弗萊·森豪斯爵士認為,“這個戰術失去了集中進攻的優勢”。著名的海洋戰略家科貝特甚至認為“開戰了一場不必要的冒險之旅”。實際上,納爾遜的雙縱隊戰術有一定的冒險性,並非當時戰場條件下的最佳戰術選擇。基於艦隊武備、機動性、海員素養上的巨大優勢取得了碾壓式的勝利。

03蒸汽鐵甲艦海上對決

從硝煙瀰漫的特拉法爾加到利薩,再到大東溝,淺析19世紀海戰戰術

法國拉普洛斯將軍對撞擊戰術推崇之極。他認為。“金屬撞角只會有助於加快艦艇速度,而不會損害它的航海性能。只要一個國家已經採用了這種可怕的武器,所有處於明顯劣勢的其他國家因為憂慮,也會隨之採用。於是,海戰將成為金屬撞角對金屬撞角的戰鬥。”

利薩海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鐵甲蒸汽艦的海上大對決(不計美國南北戰爭兩船對決)。1866年7月,佩爾薩諾海軍上將,率領12艘鐵甲艦為核心的。意大利艦隊,利薩炮臺要塞進行了攻擊。兩天下來,意大利艦隊的彈藥、燃料消耗嚴重,甚至一艘鐵甲艦失去戰鬥力。佩爾薩諾上將決定,在對利薩要塞進行炮擊的同時,派部隊登陸。

幾乎同一時間佩爾薩諾接到報告,奧地利艦隊從西南方向駛來。意大利艦隊匆忙之間排成一列縱隊迎敵。讓人不解的是,當兩支艦隊接近即將開火之時,佩爾薩諾突然命令,將旗艦的軍旗由“意大利號”轉到“鐵錘號”上。這種莫名其妙的操作,使得前鋒的三艘鐵甲艦和大部隊之間,出現了一個間隙。

從硝煙瀰漫的特拉法爾加到利薩,再到大東溝,淺析19世紀海戰戰術

奧地利海軍艦隊只有7艘鐵甲艦參戰,為發揮艦艏優勢火力,採取倒v型衝撞戰術的奧地利艦隊,敏銳的抓住了敵人的這個失誤,成功的實施了突破,兩支艦隊隨即展開了混戰。最終以7艘鐵甲艦為核心的,奧地利艦隊戰勝了意大利艦隊。在意大利號被擊沉之後,佩爾薩諾率領他的艦隊向西逃去。由於逃跑中的意大利艦隊,在鐵甲艦的機動性和線膛炮的數量上仍處於絕對優勢。因此,奧地利艦隊統帥特格特霍夫,沒有命令艦隊對意大利海軍進行追擊。

小結

海軍戰略家馬漢在《海權論》中這樣寫道,“我們要避免無條件地迷信金屬撞角會成為當今海戰決定性武器的想法。”奧地利海軍以近戰、混戰的方式,把機動性和火力上的差距所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擊敗了意大利艦隊。特格特霍夫少將深知雙方在實力上的差距,並不迷信於撞角戰,放棄了追擊。誠然這是一場勝利,然而正如海軍史學者陳悅和王鼎傑認為的那樣,奧地利艦隊的勝利具有極大的偶然性,這並不是一場壓倒性的勝利。

04兩種戰術再相遇

從硝煙瀰漫的特拉法爾加到利薩,再到大東溝,淺析19世紀海戰戰術

19世紀80年代是世界海軍高速發展的時期,戰艦的機動性能和火炮的能效上,都取得了飛躍性的提高。當時的軍艦動力部分採用的是艦用活塞蒸汽機,根據工作原理、能效的差別,分為單機膨脹式主機、二級膨脹式主機、三級膨脹式主機。清史專家潘嚮明指出,“北洋艦隊全部主力艦船的發動機,除了“平遠”艦外,其餘均屬於第二階段的二級膨脹式。”聯合艦隊“松島”、“吉野”幾艘新銳戰艦採用了三級膨脹式主機。船速的高低是機動性的主要體現,兩隻艦隊在機動性上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清華大學潘嚮明教授認為,“雙方艦隊是蒸汽艦時代海軍史上兩種不同時期的科學技術水平的體現者。這一事實對兩支艦隊的實力對比產生了重大影響,從而對海戰結局起到決定性作用。”

火炮的性能上,19世紀90年代以前,中大口徑火炮採用的架退式後鏜炮,炮彈從填裝到發射的過程比較複雜、低效。北洋海軍100mm以上火炮,基本全為這種落後的後鏜炮,而聯合艦隊則裝備了大量新式速射炮。到了19世紀80年代,速射炮的出現使得發炮速率大大的得到了提升,“以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研製的4.7英寸(120毫米)口徑速射炮為例,其射速為1分鐘發射10發炮彈,和傳統的後架炮相比可謂實現了質的飛躍。”--《中日黃海大決戰》

從硝煙瀰漫的特拉法爾加到利薩,再到大東溝,淺析19世紀海戰戰術

海研會會長陳悅,在他的專著《中日甲午黃海大決戰》一書中指出,“日本海軍的9艘主力巡洋艦不僅擁有艦艏,艦艉方向的前後主炮,更重要是在艦船的中部,密集安裝了大量的副炮,而側弦火力不足,這正是北洋海軍普遍存在的短板。”而北洋海軍火炮多集中於船艏,“經遠”艦船艉甚至沒有安裝任何火炮

1894年9月17日中午12:50,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305克虜伯主炮首先發出了怒吼,標誌著黃海大戰拉開了序幕。攜魚雷艇出戰的北洋海軍,由於各艦火炮多集中於艦艏,艦隊機動性能差。因此,使用了特格特霍夫少將在利薩海戰中所採用的衝擊近戰戰術。聯合艦隊各艦兩弦布有大量速射炮,艦隊機動性好,採取了單縱隊陣型。覆盤黃海大戰的過程,聯合艦隊復古的單縱隊戰術,不斷的迴轉航行,使得戰艦兩弦的速射炮發揮了極高的效率。

海研會會長陳悅認為,“伊東祐亨只所以選擇這樣的陣形,並非認為縱隊一定可以剋制橫隊,主要是考慮參戰的日本軍艦大都擁有強大的側弦火力,而且縱隊隊形對艦船編隊航行的技術要求較低,較適合缺乏複雜編隊經驗的日本聯合艦隊。”

小結:

黃海大戰最終北洋海軍沉5船,聯合艦隊重傷5船,以日本的慘勝而落幕。可見,兩支艦隊對採用何種陣型應敵,也是基於艦船的性能、官兵素養、火炮配置,而非某種戰術剋制了敵方戰術。

從硝煙瀰漫的特拉法爾加到利薩,再到大東溝,淺析19世紀海戰戰術

結束語

法國戰術家莫羅蓋認為,海軍戰術是建立在各種條件基礎上的,引起這些條件變化的第一個原因是武器,武器是可以發生變化的,武器的變化反過來必然引起艦艇構造的變化,艦艇操作方法的變化,最後引起艦隊部署和艦隊指揮的變化。

通過19世紀三次不同時期的海戰可以看出,戰術並不是海戰勝負的決定性因素,採取何種戰術要取決諸如:武器裝備,軍艦性能,官兵素養等因素的制約。特別是武器裝備尤為重要,往往對最後的戰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參考資料:《海權論》 馬漢

《甲午海戰》 陳悅

《特拉法爾加戰役》 科貝特

《中日黃海大決戰》 陳悅

《特拉法爾加海戰》 2015版紀錄片

《覆盤甲午》 王鼎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