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在哪裡?


1

人口之力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文件橫空出世,截至今天,已走過一年有餘。一個坐落在華夏大地的世界超級城市群,在萬眾矚目的聚光燈下,初露模樣。



作為中國對標世界灣區的作品,自然掀起了全國人才南下創富潮流,相對於當年”鄧老圈地,漁村崛起”,規模絲毫不減。



拿我身邊的合作伙伴舉例,去年就有5個離開北京,去了深圳和廣州。這在之前是很難想象的,因為遷徙城市需要付出巨大的資源成本,等於之前的打下的根基舍了一半。



而且他們一走就是整個家庭的動員,工作以及房產都得更換,原因很簡單。



1、大灣區國家政策給得足,市場新、自由度高,容易賺錢。



2、大灣區的氣候好,溫度適宜風景優美,生活舒服。



宜居宜業宜遊,讓大灣區充滿幻力,吸引了不計其數的年輕人。



數據顯示2019年,一年時間,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城人口全部實現淨流入,且背靠的廣東省,去年人口淨流入量高達175萬,再加上之前的成績,5年時間完成了800萬人口的遷入



800萬是一個什麼概念?



相當於一箇中部大型城市,這樣體積的城市在中國僅僅只有30個。至此粵港澳大灣區所在的廣東省也以1.2521億人口的成績,超越山東和河南,成為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流入人口都是青壯年勞動力,還敢“生”。



拿廣東省來說,2018年省內人口出生率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1.85個千分點。同時,由於人口結構較年輕,人口死亡率處於全國較低水平,比全國平均值低2.58個千分點。



因此自然增長人口多達92.76萬人,自然增長率高達8.24%(全國平均3.81%)。



前段時間,國內的一家專業評測機構還出臺了一份研究報告,預測未來幾年,粵港澳大灣區依然會以每年人口200萬以上的流入量,逐年遞增,5年也就是至少1000萬的規模。



這將成為人類歷史上,定向區域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潮。



人口是城市的血液,在此趨勢下,大灣區將全面進入高速發展期,成為中國實打實的經濟增長極。



當然我非常贊成大灣區的發展空間,面子上對標紐約、舊金山、東京三個世界級灣區,將來非常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灣區。



但我還要說的是,“灣區不能一日而成”,後三者都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積累的結果,大灣區在此階段發展還有很多困難,而在這些困難背後,就是資產價值的分化和選擇。



例如在政策紅利面前,一些地方的房價水漲船高,被全國各地的投機客炒得如火如荼,但經歷過像疫情這樣的打擊,它會像泡沫一樣不堪一擊,存在巨大的變數。



那麼,長期價值來看,大灣區到底哪些地方的房產價值會與日俱增?哪些地方不能買?下面子木從宏觀層面入手幫你解析。





2

角力之爭



在2019年出臺的大灣區規劃文件中,萬字長文賦予了每個城市的定位和功用。



例如要把這塊風水寶地打造成世界級產業集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名頭多的數不過來(如果感興趣的可以自行去查詢規劃文件瞭解)。



但我們要反向思考,拋開表象看裡子,大灣區最大的阻力是什麼



四個字,「城市角力」。



舉個例子,成就大灣區就相當於一場創業。創辦一家公司,如果3個合夥人都是做市場的,這生意很難做大。創業必須要有能力出眾、互補互給的合夥人,管理、技術、市場、會計、法務每個角度都要能獨當一面的領袖。



然而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大灣區,整個角力場的情況十分模糊。例如深圳和廣州存在貿易、金融之爭,佛山、東莞存在工業之爭,惠州、中山存在站隊怪象,甚至還在不遺餘力發展高科技產業。



這會導致資源的大規模浪費,而且各打算盤各自為政,毫無疑問大灣區將只是一個空殼。



我們都知道一個邏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產業質量和規模吸引相關人才,例如北京海淀,堪稱碼農聖地,常年積累大量高科技人才,人才發酵提高產值,區域房價上漲,以此溢出,造成北面西二旗、昌平等地發跡。



上海在互聯網方面能打得過北京嗎?



顯然差一些。一來沒有五道口清華、北大等八大院校的人才加持;二來沒有科教研究文化基因,沒有這方面的創新土壤。這在未來是長期存在的壓制關係。



拿大灣區的城市來講,你讓惠州去發展高科技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隔壁就是科技硅谷“深圳南山區”,人才對環境的選擇是非常看重的。



這時候惠州只要做好兩件事即可。



首先把環境和配套搞好,房子蓋好,積極承接深圳人才的居住需求,成為深圳不可替代的後花園;其次,鼓勵建造工業場地,主動承接深圳的工業需求。



深圳因為土地越來越稀缺,未來製造業工廠基本都會搬離深圳,溢向周邊,實現“前店後廠”模式的轉化,之前的華為、富士康等大型製造業工廠搬到東莞生產就是很好的例子。那麼惠州把這塊蛋糕吃到手就已經很了不得了。



其實對於角力,大灣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金融和航運港口。



首先是金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這點永遠不會變,穩健的國際制度,自由的金融環境,基因擺在那,而且會成為中國做海外生意的主要渠道。



深圳在金融方面,定位為中國南部內地證券業、股份制銀行和對接香港的金融中心。



這就是一個角力。廣州也在發展金融產業,但願意放棄金融中心的頭銜嗎?



最佳的解決方案是,這時候的廣州不能在金融方面和香港、深圳去爭,而是必須走差異化發展路線,主要做“區域金融”服務,例如隔壁廣西、雲貴地區。



近期南沙發展起來服務“一帶一路”的金融戰略,就是很好的突破口。



其次在航運港口方面。香港作為國際貨運中轉,和新加坡類似,常年積累健全的法制環境和貿易口岸中轉制度,是國內任何一個港口所不具備的,所以稱為中國面向國際港口中轉中心,是鐵板釘釘的事兒。



但在國內,深圳和廣州的角力就很嚴重了。深圳有深圳港,一直以來吞吐量都穩坐全國前三,廣州港口一直被壓制。



但是廣州南沙港興起後,局勢又開始扭轉。



由於位置原因,像佛山、中山這樣的工業城市,未來幾乎都會把訂單給廣州的南沙港,為此廣州佛山中山還一起合建了南沙港第四期工程。可見預見,貴州、廣西中北部和湖南、粵北的貨物基本都會從南沙港走了。



當然廣州作為自古以來的中國南大門,貿易一直是城市名片。深圳能和廣州爭嗎?



這時候依然需要轉換方向,深圳應該以江西南部腹地和珠江口東岸的貨物為中心,成為他們的出口海港,而廣州則是服務於粵北、湖南、廣西中北部、雲貴地區和珠江口西岸等。



城市角力在中國區域城市中最為常見,但是想把大灣區做好,唯有化角力為協作,讓資源充分融合,才能創造出一個世界級的大灣區。



在這個過程中,灣區中的每個城市必須找到自己清晰的定位和差異化競爭路線,吸引相關產業的人才,方能跟上灣區紅利進程,當然這其中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3

價值之地



上部分提到,如果想把大灣區做起來,必須“消除角力,充分融合”,為此灣區我們還要建立服務大灣區戰略的「鏈接橋樑」



這個橋樑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深圳前海”,大灣區幾何中心“廣州南沙”, 東莞承接科技產業主要戰地“松山湖高新區”,珠海未來的產業極地“橫琴新區”,轉型升級重要引領區“中山翠亨新區”。



這4個新區是未來成就大灣區戰略的主要土壤。深圳不用多說,寸土寸金,未來產業發展和土地增值不用考慮。其他3個新區,最有發展的是廣州押注的南沙、其次是華為加持的松山湖,然後就是橫琴和翠亨。



目前這幾個新區的房價均已被炒高。但因為整體產業遷移需要時間,剛需尚未入場,房產主要持有者主要還是以全國各地的投資客為主,所以存在一定的泡沫。在疫情的影響下,房價下挫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這些地方,在於未來價值,無論房價如何下跌,未來總會有抬頭的機會,屬於短期看跌,長期看漲的區域。所以這些地方冷市,沒人買房的時候反而是機會窗口期。


拿掉港澳,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城市實力的排名是:



第一梯隊:深圳,廣州

第二梯隊:佛山,東莞

第三梯隊:珠海,惠州,中山

第四梯隊:江門,肇慶



按照大灣區戰略,深圳和廣州是雙龍頭,那麼房產價值就會按照幾何原理層層遞進。



例如圍繞著深圳買房,要找惠州和東莞的臨深板塊。譬如惠州的臨深地段,其中有白雲新城板塊、南站新城板塊、大亞灣西區。惠州是去年一年以來外地購房者最多的城市,甚至超越龍頭深圳。



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在哪裡?


挨著深圳的,還有隔壁東莞的松山湖板塊、鳳崗、塘廈、黃江、虎門。這些板塊未來都會承接到深圳年輕人的住房需求。



廣州因為土地面積廣闊,新房庫存較大,房產價值和深圳無法相較。所以在購入板塊中,未來價值空間主要主要表現在番禺和黃埔,以及上文所述的南沙新區。



佛山的價值和惠州的概念一樣,一定要緊盯臨廣板塊。桂城、祖廟、陳村、石灣、北滘、大良、陳村、裡水、大瀝都是很好的選擇。一腳油門幾萬的價差,在交通便利後,價值空間所創造的機會,加速凸顯。



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在哪裡?


等到廣佛環線開通後,會實現真正的廣佛同城,最近的廣州廣鋼板塊均價高達4.5-5.5萬/㎡。受限購限制和房價影響,眾多廣州客選擇外溢佛山。



中山和珠海層面,除了縱一城之力打造的兩個新區以外,其他的可投資性一般,雖然近一年,人口流入和工業產值均有較大進步,但是在灣區層面,承接雙核心城市需求的效果上了差了許多。



最後是肇慶和江門。這兩個城市有發展,但也是得在南沙、橫琴這樣的新區徹底成熟之後,才有可能性。目前的可投資空間幾乎為0。





4

長期價值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首個在兩種制度、不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世界級灣區,其根本意義不單是經濟層面,更多是大國崛起,未來登上世界第一之座的利器,也是海上“一帶一路”,連接東南亞諸國的橋樑。



所以,灣區務必成功。



在此基礎上,可以預見,中國未來將會向這片熱土投入天量資金和政策資源。在人口加速流入的同時,與之相應的科教、基建等大型配套會加速建立,這就是價值。



在房價層面,短期內因為疫情問題會整體落空,降價拋售的情況有,打折促銷的情況也有,但這都是市場短期應對行情的自我調控機制。只要恢復活力,成交便會加速回暖,房價夯實反彈。



當然,這不是我在教唆大家現在去買房,而是在說,如果你想趕這一趟灣區紅利,心裡一定要有所認識。大灣區很多板塊的房價還處於待挖掘的階段,會隨著人口的加速流入,機會越來越少。


因為這不是深廣的大灣區,也不是廣東省的大灣區,而是全中國的大灣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