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由匡扶汉室转变到挟天子以令诸侯?

用户5547786683


改变曹操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东汉病入膏肓、无可救药的局面。早年的曹操一心想实现心中的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匡扶汉室,但冰冷的现实浇灭了他的满腔热情。事实上,在当时的局势下,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力挽狂澜,匡扶汉室。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其父被过继给了大宦官曹腾。受曹腾的荫庇,曹操少年出仕,担任洛阳北部尉,不畏权贵,专治不法之徒。后来曹操拜受谏议郎官后多次上书谏言,痛斥阉宦之祸、外戚当道,希望皇帝重视,扭转汉室日益式微的局面,但可惜不被皇帝采纳。其后又因为秉公执法得罪了大量权贵,不得回乡不归隐。

沉寂多年后,曹操在征剿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立功,担任洛阳西园八部尉之一。随后,曹操参与了诛杀宦官的行动,亲眼看到了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的无能、以及以袁绍为首的士人集团的优柔寡断,最终诛杀宦官的行动因以董卓入主洛阳而失败。

其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以袁绍、袁术兄弟为首的其他军阀为了保存实力,都想等到最后一刻摘取胜利果实,实现利益最大化,完全忘记了会盟讨伐董卓,匡扶汉室的目的。只有曹操发挥实干精神,舍身忘死讨伐董卓,却终因实力不济而失败。后来,曹操耻与其他诸侯为伍,愤然退出了会盟。

多年的经历使曹操明逐渐领悟到了,整个东汉的权力体系已经烂到了根子上,仅凭他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扭转局面,除非自己拥有足够的权力。

十八路诸侯瓦解后,董卓被王允和吕布杀死,中原大乱,群雄割据,各自混战。曹操抓住时机“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在数十年间,东征西战,统了一北方,改变了四分五裂,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

不破则不立,既然东汉已经陷入绝境无法自拔,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去旧革新,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权,以曹操开明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对历史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


湘野狂客


是天下四分五裂的形势改变了曹操的初心,使他由匡扶汉室之臣,转变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

(曹操)

当初,汝南相士许劭曾经对曹操说过:“你呀,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曹操听后哈哈大笑。

后来,曹操曾经做过洛阳尉,负责管理首都的治安。曹操执法严格而又不畏权贵,即使是气焰冲天的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汉灵帝组建“西园新军”时,曹操亦在军中供职。

汉灵帝去世后,贵族集团内部为了争夺权力再起纷争,宦官与外戚则趁机兴风作浪。外戚何进尤其想铲除宦官,而何太后却一昧袒护宦官,令何进投鼠忌器。

(汉献帝)

何进想召董卓进京帮助自己铲除宦官,而曹操劝他应该慎重。因为一旦董卓率军入京,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其实,何进手中有兵有将,原本无须依靠董卓的帮助。正如曹操所说:只需把为首的几个宦官头交给执法官吏,就能打掉宦官的势力,何必冒险召董卓率兵入京呢?

但何进却不顾曹操的劝告,执意召唤董卓率兵进京。谁知计划不慎泄露出去了,董卓的兵还没到,何进就被宦官骗进宫里杀掉了!

大将军何进之死,激怒了何进的部将袁绍和曹操,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率兵杀进了皇宫,杀掉了一大批宦官,这一年是公元189年。

(董卓)

同年,董卓率领的西凉兵马也开进了洛阳,很快便吞并了何进的部队,并废掉汉帝刘辩,改立刘协做了皇帝。

汉献帝即位后,董卓便以功臣自居,从而大权独揽为所欲为。

袁绍一怒之下逃出洛阳,回老家招兵买马拉队伍去了。而曹操在行刺董卓失败后,也逃回老家招兵买马。

公元190年,一些汉朝的地方官率领队伍汇聚到袁绍的麾下,公推袁绍为盟主联合讨伐董卓。然而,这些人却各怀心腹事,面和心不和,见了利益就上,见了困难就让。

(汉末军阀割据形势)

因此“十八路诸侯联军”看似声势浩大,但因无法形成合力,终究还是难成大事。

后来董卓劫持汉献帝撤回了长安,并将洛阳城毁了,诸侯联军因劳而无功很快便瓦解了。

不但瓦解了,而且还为抢钱、抢粮、抢地盘而搞起了内讧,杀得是不亦乐乎!

此时,曹操已无法置身事外,形势迫使他必须尽快做出择抉:要恢复过去的旧秩序,已经很困难了。为了在乱世中生存下去,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尽快壮大自己的实力!

这是曹操的人生转折点,从此以后曹操便迅速抢占地盘,先后消灭了袁绍等北方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三国鼎立)

公元208年,曹操又举兵南下欲统一天下。此时仍然不能说曹操就有取汉献帝而代之的图谋,不排除曹操仍有功成名就,以恢复汉室的功臣彪名吏册的打算。因为此时的曹操仍以汉丞相自居,既末称魏公也末称魏王。

然而,尽管曹操轻而易举迅速占领荆州,但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此后因元气大伤曹操无力南下,三国鼎立的趋势已经无可挽回。

因此,曹操便只能把注意力放到巩固北方地盘上,并由此在心态上发生了变化。放弃了恢复汉朝旧秩序的打算,转而开始为经营起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为此,曹操先是当了魏公,后来又做了魏王,隐隐然已有取汉献帝而代之的苗头。

然而,曹操毕竟还是有所顾忌的,因此当有人劝他做皇帝时,曹操才会说:“若天命在孤,孤愿做周文王。”(《三国演义》)就是孙权怂恿曹操当皇帝,曹操也认为这是孙权想把他放在火上当烤肉!

(魏文帝曹丕)

然而,尽管如此,毕竟曹家已经奠定了在北方的统治基础,取代名义上的东汉朝廷只是迟早的事。

因此,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曹丕便于同年迫使汉献帝“禅位”,以魏国取代了汉朝。

总之而之,不是曹操不想匡扶汉室,而是天下四分五裂的形势,使曹操做不成“治世之能臣”。而为了能够在乱世中生存下去,曹操只能选择做“乱世之枭雄”。


北疆同心聊历史


曹操一开始,确实是一个有志青年,他本身的也并不是想那种。威胁汉天子的地位,最后逼到汉天子跟他对立的局面。

一开始的时候,曹操确实一心想维护汉天子的危险。你说一个最正常的事情,18路诸侯讨伐董卓,当然历史上面没这么多啊,那么多路诸侯去讨伐董卓,最后出了事情,董卓跑了唯一一个上去追的是谁就是曹操。曹操那个时候是满腔热血,一心想报国,一心想要杀国贼董卓,结果呢?

倒也不是说曹操后来没良心,可你看看周围的那些人有哪个做的比曹操好的?有哪个是跟曹操一样的心里的对于曹操来讲,他把天下的诸侯都看病了,看透了。我他妈一心一意的维护汉室,结果我什么都没捞着不说,还被董卓一顿暴打,回过头来还要受别人嘲讽,我这又是何必呢?与其这样,我还不如活的自在一点。反正天高皇帝远,谁都管不着,我,这个时候我就随波逐流不就行了吗?这个时候曹操就开始做了人生第一次转变。

他选择自立为王,就是想以后的孙权那样,我不向中央政府称臣纳贡了,我选择在自己地方称王称骨,我作为一个地方诸侯,我这样倍有面子,至于说汉天子你爱怎么玩怎么玩,不关我的事情,我也管不着,反正又董卓在那里杵着。这种事情我也没办法。

所以我可以看到曹操在兖州平定黄巾贼之后做事情。开始没有章法了,地方的反叛势力,他平定,地方势力他也选择去把他们给压制下去。总之谁的条例在他面前都不好使,哪怕汉天子。

在这个时候汉天子居然给他发求救信了。这种事情当然落到其他人手里面呐,自然也就是呵呵一笑,谁愿意去拉一个祖宗到自己家里面来受罪,只有曹操出于实力上的需求,他必须要汉天子。(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来作为自己自保的能力,这一点荀彧看的十分现实,所以这个时候荀彧要求曹操去。迎接汉天子,包括曹操手底下一批谋士都同意这个意见。

此时曹操终于把汉天子抢到自己手里,这个时候对于曹操来讲心境开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曹操这一生有一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个意思并不是说为了利益可以得罪天下人,而是说谁也不准加害他,他是这个人是人生父母养的,凭什么你能害死我呀?所以曹操这一辈子十分小心谨慎,谁如果想要害他,只要有一点点的苗头。曹操都会把他往死里整。

汉天子来到曹操身边,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曹操作为一个地方大佬把汉天子掌握在自己手里,汉天子也不是傻子,更不是一个傀儡,他也希望要自由,他也希望成为真正的汉天子,这个时候双方之间形成权力的争夺。曹操能怎么做?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争夺里面,一旦他失去了主导权,就只有活活被汉天子逼死的命运。

所以对于曹操来讲,他这个时候必须要自保,必须要站出来去遏制天子的权力。这种事情在外人看来就是什么呢?你曹操想要篡汉自立。想要去对抗天子。

你仔细想想,就当时曹操在军队在民间的那种影响力,就他那点儿功劳。他想篡汉字里不就是眨眨眼的事情吗?这种事情你看看荀彧的表现,就知道最后甚至以自杀明志。其实大家也都庆祝曹操,距离那个天子之位也就差一个点头的功夫。

最后曹操还是没有选择窜汉字里,为什么他心里面还是当初的那个青年?只不过因为权力因为命运的捉弄,最后成就了这番的地位,己至于曹操自己都感觉尴尬,所以把这个事情就扔给了自己的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