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一個文藝熱血青年到逃跑皇帝的蛻變

1

說起宋高宗趙構,想必絕大部分人都會恨得牙齒癢癢,因為他與秦檜狼狽為奸,向敵人屈膝求和,冤殺了抗金英雄岳飛。同時又覺得趙構可憐、可笑又可悲,因為他被金兵追得四處逃亡,以至於驚嚇過度而陽痿。其實,趙構曾經也是一個熱血青年,面對金兵也有臨危不懼的時候。

宋高宗趙構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如果按照正常順序傳位的話,根本就輪不到趙構當皇帝。事實上趙構也沒有當皇帝的心,他更像一位藝術家。趙構天性聰明,知識淵博,記憶力很強,他每日能讀誦書籍千餘言,博聞強記,兩歲的時候被封為廣平郡王,14歲被封為康王。他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洛神賦》(草書)等。趙構還精通詩詞與音樂,擅長繪畫,志趣一直在筆墨方面。

可是世事難料,在金人第一次南侵的時候,宋徽宗嚇破了膽,將皇位傳給了長子宋欽宗趙恆。宋欽宗其實也不願意當這個皇帝的,但是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上。金人第一次圍攻開封府時,皇帝和所有的大臣在內,都嚇得夠嗆。宋朝擬割讓三地給金兵,派宰輔去交割土地,讓親王去送金軍過黃河。當時的親王中無一人敢前去,只有康王趙構自告奮勇前往。宋欽宗命少宰張邦昌為計議使,與趙構同去金營。


宋高宗趙構:一個文藝熱血青年到逃跑皇帝的蛻變

金軍元帥斡離不扣留趙構在金營十餘日,趙構對金帥毫不畏懼。二月,適逢京畿宣撫司都統制姚平仲在夜裡襲擊金人的營壘,金人責備宋朝使臣,張邦昌十分害怕,伏地痛哭,趙構卻不為所動,斡離不對此感到詫異,以為趙構不是真正的皇子,於是要求朝廷更換五皇子肅王趙樞。肅王到了金軍大營,許諾割讓三鎮的土地。張邦昌進為太宰,和肅王一起在金軍大營為人質,趙構得以回朝。

由此可以看出,此時的趙構勇氣可嘉、臨危不懼,在面對兇悍的金人時能泰然自若。他的表現在眾多的皇族中是非常好的。


2

金朝二次南侵的時候,趙構再次奉命出使金兵大營議和,但是被駐紮在河北的宗澤留下,而也正是這一決定,讓趙構成為宋徽宗僅存的兒子。靖康之變發生以後,徽欽二帝、眾多的皇族大臣、皇妃成為了金兵的俘虜被押回金朝。趙構迫於形勢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也就是宋高宗。起初趙構還是主戰的,但沒過多久就跟奸佞小人沆瀣一氣,只知道逃跑。

金兵知道趙構當了皇帝,遂於1127年秋大舉攻宋。當時的趙構慌得如喪家之犬,四處逃命。趙構先將朝廷遷到揚州。當金兵襲擊揚州時,趙構又逃到瓜洲,再渡江南逃,經過常州、平江府、吳江縣、秀州、崇德縣,最後才在杭州安置下來。結果發生了苗劉兵變,趙構被迫退位,在復辟後繼續想金朝乞降,不做任何的抗金準備。


宋高宗趙構:一個文藝熱血青年到逃跑皇帝的蛻變


金兵再一次南侵的時候,趙構又離開杭州狂逃,先後來到常州、浙西、鎮江府,又逃到浙東等地,經越州、錢清鎮、明州、定海縣、昌國縣,到達溫州、台州。而金兵也是日夜不停地在後窮追猛打,趙構眼見在陸地無法躲過金兵的追趕,急忙登船入海,在溫州沿海飄蕩了4個月。1130年4月,獲悉金兵北撤,趙構才從溫州經明州回到越州。1132年,趙構又遷都杭州,至此,南宋政府方才站穩了腳跟。這時趙構就開始大舉鎮壓農民起義,同時又殺死了力主抗金的岳飛,簽訂了紹興和議。

可憐的宋高宗趙構在登基稱帝后的幾年間,飽受了顛沛流離之苦,受到過無數次的驚嚇。尤其是在揚州聽到金兵來臨的消息時,由於驚嚇過度,竟然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且,宋高宗唯一的親生兒子,也在流亡過程中夭折。趙構心中對金兵有了深深的恐懼情緒。

3

趙構的表現與之前若判兩人,真讓人大跌眼鏡呀。原因有許多:

首先,趙構去金營談判的時候只是個皇子,無論如何也當不了皇帝。但談判這件事是一個轉機,如果死了無非就是失去生命和富貴;但是如果成功了,就可以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年輕的趙構熱血方剛,初生牛犢不怕虎,他認為應該放手一博,不成功便成仁,所以他表現出勇猛無畏的精神。

但是趙構當了皇帝后想法就不一樣了,皇帝已經是權力的頂峰,他享受這種萬人敬仰的感覺。他已經對權力和財富有了貪戀。他一旦得到了就不想失去。因此,他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逃跑保命,只有活著才能享受榮華富貴。


宋高宗趙構:一個文藝熱血青年到逃跑皇帝的蛻變

其次,趙構執政期間,面對金人的威脅,連年戰事,軍費開支巨大,不得已向農民徵了遼餉,農民不堪重負,爆發了農民起義。為了剿滅農民起義,又徵了練餉。土地兼併嚴重,農民起義時有發生。趙構如不和金人講和,戰場上鉅額的經濟來源,只能從老百姓身上來。面對土地兼併嚴重,貧富不均如此懸殊的南宋初年,宋高宗知道,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旦爆發,南宋將失去統治權,金人趁機南下,宋連半壁江山也難以保全。而且澶淵之盟,北宋以極小的代價換來了長達百年多的和平。

在這樣的局勢之下,宋高宗決定向金議和,史上稱紹興和議。這個議和也基本上奠定了南宋後期的和平局面。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趙構還是功臣一個。《宋史》上甚至把趙構和劉秀相提並論,定為中興守成之明君。

最後,趙構之前的表現也可能是史書編寫者進行了美化。試想一下,一國之君面對敵人只知道逃跑,記錄在冊只能是落下笑柄。但趙構當了皇帝之後確實也是一直在逃跑,這些事實是無法美化的,所以重點就放在了當皇帝以前。表達的意思是趙構以前是很英明神武的,只是金兵實在太厲害了,所以高宗只能不斷的逃跑,以保持漢人政權。這是史書編書者給趙構的一些尊嚴,也是他們邀功請賞的一種手段。

人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心態及思想行為也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而且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趙構前後巨大的落差在外人眼裡確實覺得不可思議,但在他心裡想必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吧。

圖片來自網絡,如違權請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