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戴口罩了么?

今天,你戴口罩了么?

戴着口罩的小丸子

1


我之前就有出门戴口罩的习惯,因此家里攒了几盒,没想到今年以来派上了大用场。


据说,如果有几个人在公共区域,最先被辨认出来的一般是日本人,原因只是:他戴着口罩。

如果,你在日本工作,很有可能几年下来,都不知道邻居长什么样子,不管他是不是昼伏夜出的蛰居族,但基本一年四季都戴着口罩。

有人试过,在Google输入“为什么日本人”,就会自动关联到“为什么日本人戴口罩”。

现在恐怕是全世界人民都离不开口罩了,但是,在和平岁月里依然对口罩怀有深深执念的,只有这群日本人。

日本每年要消耗掉超55亿只口罩,日常储备口罩及常年戴口罩的习惯,很大程度隔绝了病毒感染,也给防疫成绩单加分不少。那么,这个国家根深蒂固的口罩情结究竟从何而来?

今天,你戴口罩了么?

花粉症,这个由大面积种植杉树(柳杉)带来的国民性症候,近半个世纪来,困扰了近一半岛国人,知道么?樱桃小丸子也是一名患花粉症的小朋友。

杉树不仅颜值高,生长快,木材还是极佳的建材物料,对于二战后百废待兴的日本无疑是种植首选,“种杉树,年年富”,杉树一直被奉为日本的国树。然而,祸福相依,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杉树的疯狂生长和快乐撒粉,无人看管的花粉们侵入人的呼吸系统,日本人开始纷纷染上了花粉症。


“黄色的烟正逐渐掩上整个城镇,宛如海啸般席卷而来,黄烟铺天盖地从天而降,黄色粒子经过我的眼前朝由美飘去,我眼睁睁看着她将小粒子吸进鼻腔里”,这是东野圭吾在《黑笑小说》里面描绘的壮观景象。春风不仅带来好心情,还能捎带来令人崩溃的花粉。砍树不现实也不环保,至今日本也没想出来抵御花粉的好对策,除了戴口罩。


如果说花粉症是口罩情结的“门面担当”,那非花粉飘落的大多数日子,日本人依然对口罩不离不弃,这背后藏着太多隐情。“日本人戴口罩是一种自我保护,口罩就像铠甲一样起到保护的作用”,日本一位医疗工作者曾这样解释人们戴口罩的情由。

口罩对于日本人,是阻挡外面世界洪水猛兽的金钟罩,戴上它,就可以安全地封锁在自己清净的乌托邦了,“说话好累,有了耳机和口罩,就没人会来打扰我了”,一个女学生道出了口罩心声。

内心敏感的日本人极度惧怕任何尬聊及与人的肢体接触,戴上口罩,没人知道你是谁,见到认识的人也能佯装没看见。口罩背后的人,可以笑,可以哭,可以念念有词,可以保持沉默,可以恣肆安放自己的情绪;可以不化妆,可以不戴隐形,可以没洗脸,可以畅快地享受裸肤的快感。


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即使是晴天,出门也一定要穿大衣、戴帽子、打伞,离不开口罩的日本人又何尝不是“罩后人”,一层薄软的布料,足以罩住冷漠又脆弱的内心。

行走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常给人这样的感觉:人们不会多看别人一眼,也不希望被别人看见,甚至不愿让别人觉得他看见你了,彼此互不相识,互不打量,最好就是:咱们谁都别看见谁。


2


人要用钱才能买面包,不然面包师傅可没那么仁慈地把面包免费分发给大家,面包师傅为什么要做面包?是为了填饱我们的肚子么?不是,是为了填饱他自己的肚子,是为了挣钱。看上去很“自私”的行为,神奇的是,如果全世界的面包师傅都这么“自私”,整个社会都能维持良好运转。这是亚当·斯密为了阐释市场经济理论打的譬喻。我从中读出了另一层意味:似乎什么事情做到极致,就会朝反向延展。比如日本文化崇尚的这种阴翳、物哀、不响之美。

《源氏物语》里面有一篇,有一个命妇给源氏公子找情人,对方是一位公主,整天不出门,既不知道其长相,也不知道性格,但是听闻这位公主经常用琴声传达心情,公子可以去见一见。到了公主的处所,公主在里屋弹琴,公子隔着屏风听琴,公主不讲话,过了很久公子按捺不住,于是用诗的语言讲话给对方,大概意思是:“如果你看不上我不如直接说。”公主思忖后,让身边丫鬟代为传话,意思是看上你了。公子推开屏风,进去和公主幽会,只是屋内过于幽暗,根本看不清公主的长相,以至于公子一直不知道公主的真实模样。终于有一天,二人幽会很久了,源氏公子说,今天外面雪景很好,你不如出来赏赏雪吧。公主同意了,打扮一番后头一次出门,结果在白茫茫的雪地里,公子才发现,公主居然是个酒糟鼻子。

自古以来,在日本,不仅是男女之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表露都是极其含蓄、隐晦的,对物也是追求物哀之美,一种凋零、落败之美,就像对落樱的欣赏远超对其绽放的喜爱,也因此,日本文化崇尚追求极致,这些年反复提及的“匠人精神”就是其产物,然而极致过了头就是格式化、压抑、丧,甚至变态。

到如今,随着经济的低迷、固化的社会阶层及严苛的等级观念,这种难以名状的文化愈来愈渗透到了生活的细枝末节,一系列有形无形的清规戒律形成社会的低压,笼罩在社会上空。独来独往,习惯性沉默,匮乏的欲望,疏离的人际,极低的社交意愿,是普遍的族群心理。

如果一个小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我们可能习以为常,甚至大人都放任不管,可是在日本,小孩的家长会立刻捂住孩子的嘴,然后抱走,给周围人道歉,因为他影响到了别人。

如果一个人得了绝症,你能想象他宁愿在家死去也不去医院么?这样的人在日本真有。2017年,一则报道震惊了全日本:冈山县一名40岁的蛰居族患上了癌症(注:蛰居族,指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出门为常态的人群,在日本约有100万),他面临两个抉择:继续蛰居,可能死去;去医院治疗,可能活着。最终,这位男子选择继续在家。对于他,出门比死亡更恐怖,外面的世界比另一种生命状态更让他想要逃离。

据说,了解日本文化不要指望和一个日本人聊天聊出来,他们彬彬有礼、言谈举止密不透风,找不出任何蛛丝马迹,诉诸日本的影视和文学或许还能管中窥豹。于是我找了那部据说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电影想一探究竟,据说还获过什么戛纳电影奖,结果却是相当后悔,现在连这电影的名字都不想提起。

直到此刻,还是后悔不该看,纵使我看到不到一半就关了视频,把电脑屏幕和眼镜片都用湿巾擦了。眼睛痛而不洁,望着窗外,不知过了多久,机械地去洗脸。奢望抹去那光影在脑海中的记忆谈何容易,想彻底忘记电影的名字更是非分之想。或许,等我年纪再长些,再看?这还真是一场冒险。

今天,你戴口罩了么?

日本动画短片《快餐人生》

还是治愈的日剧更平和些,那些怯懦的小人物,不就是大多数普通人么?不鸡汤也不煽情,有的只是平静的琐细的失败的日常。最近看了一个仅有一分钟的动画短片《快餐人生》,几个小人、几个汉堡勾勒出的简单镜头,揭露了人性的真相,看似荒诞,见微知著,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对细节的把控。这也源于日本文化的一个特点:对脱离整体的部分、对无关细节的极度执迷。

今天,你戴口罩了么?

真不知道日本人的想法是怎么做到如此奇葩的,日本文化又是为何这样极端的。目前来讲,唯一还有可实施性的是读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这本书: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

极致的、变态的;绝美的、丑陋的;含蓄的、赤裸的;礼貌的,虚伪的;一尘不染的,藏污纳垢的;克勤克俭的,压抑人性的……越矛盾越好奇,越好奇越放不下。

“日本人一直在寻找和发现每一种文化中的精华。无论他们学到了什么,他们都不会一味地模仿,而是会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汲取对其生活方式有益者,进行改造、适应和重塑。他们的文化是其他文化中的精华和其本民族文化的令人赞叹的混合”,正如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所言,日本是个很擅长学习其他文化并反思自身的国家。


然而,一个外国人,却永远不要指望自己能进入他们文化的中心——这份暧昧的距离感,无疑又给这个国家戴上了一层隔离的面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