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要一個玩具,大人想去某個地方旅遊,這在現代社會來說,已經算不得什麼新鮮事兒了。難道在這個物質充盈的社會里,人們的思想早就超然物外了嗎?
事實上,這只是人們想象力退化的緣故。我們可以想一想,以前孩子要玩具,我們都會想方設法動手去做,用竹筒可以做槍,用小木塊削成刀,可是我們現在的玩具都是精緻而昂貴的玩具,且已經設計好的,孩子們只需要按一下按鈕就可以操作。可是孩子們再也不用去做玩具、怎麼玩這件事了。
對於大人來說也是如此,現在都流行打卡。去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山水,可是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充其量有幾張照片,或者記下了一些常識性知識。因為我們都是在打卡心態中度過的,完全沒有靜下來去想一想這些山水或城市帶給我們的心靈感動和精神影響。
所以說現在的大人和孩子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想象力缺失的狀態。外部的事物和內心的情緒沒能發生更多的碰撞,因為一切看上去都是好的,不需要怎麼努力就可以獲得的,也不需要花心思去想辦法,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面對這種現實,《瓦嘉達的自行車》顯得難能可貴。雖然講的沙特阿拉伯的故事,但是故事中小女孩對夢想的追逐,對周圍阻力的反抗仍然令人動容。
這個故事改編自哈伊法·曼蘇爾導演的電影《瓦嘉達》,該片曾獲威尼斯電影節電影未來獎最佳影片、悉尼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亞太電影獎最佳兒童影片(提名)等,代表沙特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國際上備受讚譽!哈伊法·曼蘇爾是沙特阿拉伯的導演、劇作家。她一直想製作一部關於她家鄉的電影。在她心目中,家鄉的小鎮偏僻,人們的生活很艱苦,女性活得尤其不易。“我想把筆觸集中在這些女性的勇氣和力量上,希望能夠捕捉到她們的那種精神,讓讀者看到她們是如何通過自己的方式巧妙地與社會周旋的。她們熱愛生活,很時尚,也非常堅強。”
英國詩人丁尼生說:“夢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為現實。我們不就是生活在夢想中的嗎?”在《瓦嘉達的自行車》中,瓦嘉達和媽媽相依為命,在保守力量的籠罩下,仍然以積極的姿態去面對生活,追求自己的夢想。
一、孩子如何獲得自己的權利?
個人在集體社會中,尤其是在群體思維固化的氛圍中,更需要有自己的聲音。否則,就會把自己淹沒在集體敘事當中,毫無個性可言。“即便是最基本的藝術形式也都是要討論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以及個人如何在其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即使你的目的只是娛樂大眾,但你的作品終究要有自己的視角,會充滿評論和見解。”
瓦嘉達就是這樣一個女孩,一個敢於尋找和堅持自己夢想的女孩。尤其是在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中,女孩有機會、有勇氣去做一些事情顯得彌足寶貴。因為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都是某某工作崗位不招收女性,這種性別歧視並非在一兩個職業領域中,更多的是一種整體社會傾向。
瓦嘉達所在的家庭就是很典型的“重男輕女”。她把自己的名字貼進族譜中,可是又被爸爸撕了下來。家裡還要催促她爸爸再娶,原因就在於瓦嘉達的媽媽沒有生男孩。瓦嘉達和媽媽也沒有與爺爺奶奶們住在一起,而是單獨住在一棟破舊的房子裡……
哪怕在這樣的環境中,瓦嘉達的性格卻像個男孩子一般,還想擁有一輛自己的自行車。“女孩子是不能騎自行車的!”這樣的禁令對瓦嘉達來說,似乎不是阻力,反而是一種動力。她不想假裝自己,哪怕是被老師趕出教室也無所謂……凡此種種,都與沙特阿拉伯的社會氛圍顯得格格不入。
“瓦嘉達默默地離開了禮堂。沒有她的存在,整個班級看上去更加統一——一群協調一致、乾乾淨淨、穿戴整齊的女孩子。努夫老師笑了,就像一位視察軍隊的將軍,看到戰士們做好了戰鬥準備,她感到十分滿意。”
在學校,瓦嘉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學校裡全是女生,大家都必須服從學校的管理:必須戴面紗,穿黑罩袍,做什麼事得有監護人出具的許可條,不等帶東西到學校……在這麼多禁令面前,瓦嘉達意識到自己在學校是一個另類:“沒有她的存在,整個班級看上去更加統一——一群協調一致、乾乾淨淨、穿戴整齊的女孩子。”她該如何與龐大的、強勢的學校對抗呢?尤其是胡薩校長,她的所作所為似乎都是為了讓學生俯首聽命,做一個她心目中的乖乖女。胡薩校長到底有多兇呢?
“漂亮鞋子和衣服並不是胡薩校長與眾不同的唯一原因。除了這些,還有她跟人說話的方式,比方說她讓人聽起來就會覺得她要比瓦嘉達更聰明也更有趣。她走路的方式也跟別人有別,就好像她總是有更好的去處。當然,還有她尋找理由的方式。她找得出任何理由來讓你屈服。”
胡薩老師更讓人發抖的是她說話的方式:言辭尖刻。對瓦嘉達來說,“那些話會像落在她皮膚上的火星兒一般燒得她全身疼。整個學校的學生都會看著她在校長的鄙視之下站立不安。要說給那些出頭鳥兒貼標籤,或是那些敢越雷池一步的女生受到終身羞辱、為人所唾棄,那胡薩老師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執行者。”
可以想象,一個校長居然以挖苦人、羞辱人為快樂,肯定是受過什麼刺激吧。更苦的是瓦嘉達她們這群女孩,需要天天面對這位校長。瓦嘉達、法婷、法蒂瑪、阿比爾……只要有任何不合胡薩老師心意的地方,就會被狠狠地教訓一頓,甚至扣上一頂汙帽或者直接開除。當胡薩校長們把各種禁令和要求強加給瓦嘉達們時,她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的權利到底有哪些?從故事中來看,胡薩校長們在宗教外衣的支持下,在整個社會對女性言行的規則下,對孩子們變本加厲。
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對“恐怖的人物”是這樣的認識的:“除了正面的情感,人還應該在某種程度上也去體驗一下負面的情感,這樣才能變得感情豐富、具有深度。在這個意義上,兒童文學中的‘恐怖的人物’是可以幫助孩子們成長的。”在這種處境中,哪怕遇到這麼可怕的人,甚至是冒著被開除的危險,瓦嘉達並沒有被嚇倒,也沒有刻意改變和扭曲自己的性格。可以說,瓦嘉達為了掙錢買自行車的夢想,也為了那個真實的自己,與胡薩老師鬥智鬥勇,越挫越勇。
“她得把注意力放在更酷的事情上:掙錢。她把放在書架上的鈔票和硬幣小心地鋪在床上。這是她的全部家當,是靠偷賣糖果、卡帶和手鍊掙來的。不管什麼東西,只要她能製作得出來,或是有人免費贈予,或是憑自己的想象產生,她都願意拿來去賣。她從作業本上撕下一張紙,在上面用大大的字母寫下‘八百里亞爾’幾個字。這是她的新目標!”
“瓦嘉達和阿卜杜拉又回到他們現在經常光顧的屋頂。前天晚上起了一陣沙塵暴,利雅得到現在都還被厚厚的塵沙覆蓋著。屋頂上,一處處小小的沙堆點綴著灰色的水泥地面。晚間的強風從這些沙堆上吹過,在地面上畫出了金黃色的綿長而精緻的曲裡拐彎的複雜圖形。瓦嘉達把這些沙堆當作是她騎行訓練課的練習障礙,圍著每一個沙堆歪歪扭扭地繞圈。”
我們看到,瓦嘉達身上的女孩氣質和男孩氣質合二為一,表現得確實與眾不同,但是又不令人討厭。她要像男孩子一樣自由地騎自行車,她也要像女孩子那般愛美。她似乎要打破社會的陳舊習俗和荒謬規定,像一名勇士一樣做真正的自己。毫無疑問,如果取得成功,瓦嘉達的榜樣力量將是無窮的。她這種富有創造性的生活方式一定會啟發更多的女孩去努力爭取自己的權利。生活就是這樣的,你不努力去爭取,誰也不會給您想要的生活。
瓦嘉達為了自己的權利,可以聽想聽的歌,看想看的書,騎想騎的自行車,說想說的話,她真的是拼盡全力,認真地去對待每一件事。最後,她也如願騎上了那輛綠自行車。當然,成長並不是全無痛苦的,就像阿比爾被開除,法婷和法蒂瑪被扣上汙帽,瓦嘉達心裡不也藏著難以言說的痛苦嗎?正是因為生活中這些不如意和如意,才讓一個人顯得真實。
二、如何堅持自己的夢想?
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權利。關鍵看我們處於什麼環境中,又怎麼去對待和使用。對於大人來說,我們有工作掙錢的權利,有休閒享受的權利……這些“權利”都需要看得見,摸得著,且多集中在金錢和物質上面。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有幻想的權利,有創造新事物的權利……這些“權利”多數看不見,摸不著,且多集中在想象世界和精神層面。
真是有些奇怪!為了生存而奔波忙碌的大人居然缺乏夢想!或者說,如果有夢想,多數會讓人疲憊不堪!比如要買一套房,買一輛車,存足夠的錢旅遊。夢想太大且集中在物質上面,心為物役。孩子為了夢想,往往是比較小的,比如得到一輛自行車,一盒積木,一套書等。為了這樣的目標,他們做的努力就從容多了,智慧多了,有想象力多了。
瓦嘉達為了一輛綠色的自行車,可以說創造性地向我們描述瞭如何堅持自己的夢想,並讓夢想變成現實的。一輛自行車,並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是頭腦發熱就想要。瓦嘉達在那座名叫利雅得的、只允許男孩騎自行車的城市中,夢想擁有一輛自行車就算是一大新聞,一種新鮮事物了。但就在這種女孩子實現夢想異常艱難的環境中,瓦嘉達的夢想就產生了: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自行車,哪怕這聽起來像對自己的挑戰。
“瓦嘉達盯著自行車看了好久。她沒有把目光移開,只是垂下遮陽的胳膊,將黑石頭放回口袋裡。她的眼睛還盯著那輛自行車。它看起來像是一道風景,一個夢幻。這是她做過的最好的夢。”
對於瓦嘉達來說,她可不是僅僅想一想就過去了。為了自己的這個決定,為了這個“最好的夢”,她如痴如醉,天天在思念,天天在行動。她知道實現這個夢想不是那麼容易的,甚至是遙不可及的,可是這些都無法阻擋她的步伐:
“一輛漂亮的閃閃發光的綠色自行車正漂浮在空氣中,將照射在它身上的太陽光發射開來。那輛自行車依舊在圍牆的另一邊飄著。它沒有移動,沒有上升或者下落,只是在那裡飄著。它好像是懸浮在木製圍牆與天空交界的地方,等著什麼人來騎。”
夢想的實現必定不是一帆風順的。對於學生娃瓦嘉達來說,從哪裡獲得800里亞爾去買這輛自行呢?如果是一個大人,獲得這輛自行車難度會小得多,那麼由此而生長出來的夢想也不會那麼有力量,甚至會很無趣。正是因為有一個小女孩,獲得800里亞爾沒那麼容易,所以這個過程才會顯得很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瓦嘉達要想辦法去掙錢,哪怕從掙一個里亞爾開始。
“想辦法”就是要克服各種空想,也不是壓歲錢裡直接取出錢來。“想辦法”就是要從沒有錢的條件下去創造掙錢的機會。瓦嘉達是怎麼做的呢?她通過自制收音機來錄製卡帶、她會編各種各樣的手鍊、她還會幫別人傳消息、她還會賣一些糖果賺差價、參加背誦《古蘭經》比賽……只要能掙到錢,她都會去做。為了夢想,瓦嘉達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真是不遺餘力且腳踏實地。儘管在這個過程中,瓦嘉達的商人氣息重了些,也有很多超乎尋常的智慧和判斷,但是總體上無傷大雅。
瓦嘉達對自行車的追求是有著巨大的空間留給讀者去想象的。她真的可以存夠800里亞爾嗎?存了很久,她也才存了62個里亞爾,離800里亞爾差得太遠了!是不是會有天上掉餡餅的事兒,瓦嘉達突然接收到一筆回款?越往後看,我們發現瓦嘉達並沒有得到“意外驚喜”,她只是要報名參加《古蘭經》朗誦比賽,因為如果贏得這次比賽的話,將會獲得一千里亞爾!一點一點累積看來不太現實。瓦嘉達找到了新的方法。
不管是製作東西偷偷售賣,還是參加朗誦比賽,瓦嘉達從來都沒有放棄擁有那輛綠色自行車的夢想。她內心已經升騰起一種強烈的願望,要克服一切困難贏得比賽:
“她告訴自己,她一定要在比賽中把她們都打敗。她要打敗每一個認定她不會贏的人。她要為利雅得所有的在學校裡受欺凌和受嘲弄的孩子而戰。之後,她要勝利跨上自行車,將所有人都甩在身後,讓這些失敗者目瞪口呆地看著她離去。”
所以我們看到,到了比賽那一天,瓦嘉達所表現出來的信心和能力令所有人刮目相看:一個調皮的女孩居然可以如此動人地朗誦《古蘭經》?!
“她張開了嘴,讓詞句在她的身體裡升騰,讓久藏在心底的一切帶著它們高飛。詞句從她的心底噴湧而出。它們是為了她的自行車,是為了媽媽和她漫長的上班之路,是為了爸爸和他在家族樹上的孤枝,是為了在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總是出現在那裡的阿卜杜拉,是為了憔悴、失落的法婷和法蒂瑪。這些詞句不僅是為了他們,也是為了她自己。那些認定她不可能成功的人因為這些詞句而啞口無言;等著看她笑話的人因為這些詞句而倍感失望。”
最後,瓦嘉達得到第一名,可是1000里亞爾還是不能屬於她。因為胡薩校長要把這筆錢捐給在前線打仗的戰士們。這就是大人的強權啊!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瓦嘉達贏得了名聲,卻沒有贏得那筆獎金。因為胡薩校長說:“自行車不是女孩子玩的玩具。我們將以你的名義,把這筆錢捐給我們在巴勒斯坦戰鬥的兄弟和姐妹們。”不過,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並沒有讓瓦嘉達悲憤難當,她反而變得更加強大了:
“站在舞臺中央,手拿證書,聽著自己的名字在禮堂裡迴盪,瓦嘉達覺得自己無比強大。她似乎比禮堂裡的其他人都高,甚至高過了高高在上、腳踏昂貴高跟鞋的胡薩老師。”
如果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就不會那麼精彩了。這只是一個夢想還未完成的故事。
故事的最後,儘管瓦嘉達的夢想被胡薩校長掐斷了,媽媽幫助她實現了。對瓦嘉達的媽媽來說,爸爸再娶已經是很痛苦的打擊了。可是她們能有什麼辦法呢?在她們的國家,部族觀念和集體主義仍是文化的核心,女性在這種環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個體要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種環境中是“一個痛苦甚至危險的過程”。
“它已經不是一輛自行車了。它是媽媽唯一冒過的險,也是她唯一的一次越界。瓦嘉達知道,媽媽一直都在努力融入這個社會,她想和其他所有人都一樣。然而,這一切都已經不復存在了。對於她和媽媽來說都是這樣。”
母女倆接下來會有什麼打算呢?她們如何在這個保守的社會中生活呢?《瓦嘉達的自行車》的作者說:“在沙特,做女人實屬不易。我想讓全世界都知道,在我的國家,女性是多麼堅強。”不管怎樣,人們仍然要去努力,努力表達自己的想法,努力爭取自己的自由。每個人都是有極大的潛力的,只要我們還有夢想,只要我們敢於為夢想去腳踏實地地奮鬥,我們就有機會去做任何事,就像瓦嘉達一樣:綠色的自行車有了,接下來就要騎著它去下一個夢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