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困境


明末清初,吳三桂處於兩難境地,李自成的大順和多爾袞的大清都是他的敵人,而且他都打不過。投降吧,也是為難,投降多爾袞是去當漢奸,投降李自成也不成,李自成逼死崇禎,作為崇禎之臣,不替皇帝報仇也說不過去。總之,打是死路一條,不打投降了名聲掃地。無論怎麼選,都有害無利,看來只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了。

其實這是一個陷阱,要麼反抗身死,要麼投降當漢奸,基本上屬於非此即彼,二選一,那個選擇都不怎麼樣。先選擇投降當漢奸,然後等時機成熟了再反抗,基本上就是吳三桂的選擇。遇到這種事的時候,別人給你設陷阱的時候,讓你二選一,而這兩種選擇都不怎麼樣,我感覺這時應該明確告訴他,這兩個選擇你都不要,而是另外提出一個自己的方案來。

吳三桂這事其實儒家先賢早有教誨,記不記得,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吳三桂如果投降當漢奸不甘心,反抗身死又不捨得,為何不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呢?朱舜水流亡日本,意圖在日本反清復明,鄭成功也在失敗後轉戰臺灣,都是即可以保全自身,又可以保全名節,鹿鼎記裡韋小寶何嘗不是如此,他最後即不願意在天地會反康熙,又不願意在清朝當官抓天地會的人,最終不是一樣隱居起來過著富足的日子,范蠡功成身退,文種兔死狗烹,都是如此,因此,遇到這種兩難境地,要跳出給你劃定的圈子,具有自己的主見,才是重要的。

可能吳三桂不捨得,遼東危機不是一天兩天了,憑他自己的力量,無能為力,其實早就該急流勇退了。

看看莊子,老子,孟子,孔子等先賢,先賢的經驗還是非常有用的,孔子孟子絕非讀書迂腐之人,孔子也曾說過謊,然後自己再說,被人脅迫說出的話,可以不用遵守,莊子別人送上門的東西不要,說,王可以聽一言派人送東西給我,那麼也可以聽一言而置我死地,可見,他們這些人,雖然道德高尚,但是首先還是保護自己,然後再論其他的,讀書明理,如果讀書連自己都保護不了,還提什麼別的呢?像王明陽那樣,熟讀聖賢書,遵守大道,也是一個好人,不過整治起壞人來,手段高明,把自己的敵人收拾的服服帖帖,這樣的人,才算真正的讀書人,像魯迅,誰敢惹他,魯迅能罵得他懷疑人生。吳三桂貪戀榮華富貴,不知急流勇退,使自己陷入困境,路都是自己選的,當真是沒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