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論文的醫生不是好醫生?這個觀點你認同嗎?

在醫院上班的醫生,都避不開職稱這道門檻,職稱高意味著出診費用可以提高,可以具備做高難度手術的資質。而職稱則與發論文的數量相掛鉤;作為醫院來講,現在各種醫院排行榜都將科研實力作為參考依據,而論文數量和質量則是科研實力的最直接反映。因此很多醫院全院上下都要求發表論文。只不過在一些實力比較強的醫院更看重SCI論文,而在一些小醫院則對發表論文的質量和水準要求低一些。

不發論文的醫生不是好醫生?這個觀點你認同嗎?

醫生髮表論文

在醫院就診時,患者肯定傾向於選擇職稱高的醫師,因為作為外行人來講,職稱越高意味著醫術越高。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最近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張澍對於臨床醫生評價制度、醫生職稱考評評估提出建議“SCI正毀掉一批年輕醫生,SCI論文不能作為臨床醫生職稱考評中一票否決的指標。” 相信這也喊出了很多醫生的心聲。

在現在的評估體系下,論文的作用被過分放大,反而弱化了科研工作本身的意義。很多醫生出版了很多專著,發表了很多論文,但這就能說明醫生醫術高明嗎?筆者就曾聽聞很多醫院的醫生,職稱很高但是看病能力只能說“一塌糊塗”,甚至出現一些有悖醫學常識的低級錯誤。老百姓眼中的“好醫生”是什麼樣的呢?恐怕更多指的是醫術好,而非論文寫得好。過分強調論文在醫生職稱評估中的作用並不合理。

不發論文的醫生不是好醫生?這個觀點你認同嗎?

精力有限

成為一名好醫生既需要紮實的醫學功底,也需要長期的臨床經驗。在臨床工作,光是處置病人、做手術、寫病歷就佔據了絕大多數時間,很難再有精力去搞科研,去寫論文。對於大多數醫生來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醫生如果要發論文,必然要佔據大量時間和精力,而這必然會影響到其在臨床的工作;為了職稱晉升,很多醫生進行數據造假、找人代寫文章,這種行為完全背離了科研的初衷。

不發論文的醫生不是好醫生?這個觀點你認同嗎?

代寫論文

其實這引申出了一個問題“醫生是否應該做科研”,關於此國內很多專家也是莫衷一是。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就認為“醫生應該都要做研究“。

在現階段存在看病難問題的前提下,平衡科研工作和臨床工作的關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實筆者也認為醫生做科研並沒有什麼不好,可以和臨床工作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對於提高個人醫療技術水平大有裨益。但科研工作和個人能力、興趣有莫大關係,應該採取自願原則,而不應該和職稱考評等過分綁定。不同類別、不同級別的醫院也應該區別對待,大學附屬醫院、大型三甲醫院應該注重科研,畢竟這類醫院有疑難雜症、有儀器設備、有高水平科研人員;而對基層醫院則不應該過分苛求。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很多基層醫院已經將發表論文和評職稱鬆綁,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做法在國內的普及。

不發論文的醫生不是好醫生?這個觀點你認同嗎?

職稱評價體系

​正如張澍主任所言“一個好的醫生,他不一定能寫出很好的文章,但是很多寫出好SCI論文的未必就是一個好醫生“。

不發論文的醫生真的不是好醫生嗎?對此你有何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