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蘆山7.0級地震的啟示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龍門山中段地區的龍門山斷裂帶上,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汶川8.0級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也給我們帶來了慘痛的教訓。

  有史料記載以來,龍門山地區只記錄到少數幾次6級左右的地震,其中包括1657年汶川61/2級地震,天全1327年≥6級地震,大邑1970年6.2級地震。如此相對較低的歷史地震活動水平,使人們低估了龍門山地區的地震風險水平。汶川地震發生後,科學家們開展了詳細地震科學考察和一系列的活動斷層探測工作,發現龍門山斷裂帶具有低滑動速率、高閉鎖、長髮震週期(約3000年)的特點,這也是造成對龍門山地區地震危險性低估的另一個原因。

  僅僅相隔5年,2013年4月20日在龍門山南段地區又發生了蘆山7.0級地震。這次地震造成的災害損失與以往同級別地震相比明顯偏低,主要與汶川地震發生後當地採取的一系列防震減災措施密切相關。主要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汶川地震發生後,科學家們開展的科學考察為我們重新認識這一地區的地震風險水平提供了科學依據。根據四川省委、省政府關於大力推進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編制、實施工作的要求,四川省地震局依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國家標準第1號修改單,編制並下發了《四川省汶川地震災區各鄉鎮地震動參數表》及其相應圖件(川震發防[2009]117號),成為四川省災區一般建設工程抗震鑑定、加固與新建依據,使得龍門山地區房屋建築普遍提高了抗震設防標準。

  此外,災區還大力推廣了減隔震技術、輕型鋼結構建築等新型抗震技術措施,大大提升了這一地區的房屋建築抗震能力。如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的蘆山縣城距蘆山地震震中10餘千米,地震烈度達到8度,經受住了大地震考驗,特別是按7度設防的蘆山縣人民醫院新門診綜合樓幾乎毫髮未傷,玻璃沒碎,牆沒裂縫,只脫落了少量的乳膠漆,並在地震應急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原因就是採用橡膠墊隔震技術,即在建築物的上部結構(地面建築)和下部結構(地基)之間,設置一個個橡膠隔震支座,以隔離或耗散地震從下而上輸入的能量,從而確保建築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整體安全性,體現出顯著的防震減災效果。

  另一方面,也表明開展城市活斷層探測的重要性。眾所周知,活動斷層是大地震發生的元兇,查明活動斷層的展布位置和發震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汶川8.0級特大地震和蘆山7.0級地震都是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上。汶川8.0級特大地震幾乎將北川縣城完全摧毀,究其原因是發震斷層直接穿越城區所致。因此,開展城市活斷層探測工作,“把地下弄清楚”就顯得十分重要。震後陸續開展的“蘆山震區活斷層調查項目”、“寶興縣活動斷層探測項目”、“成都市地震活斷層普查詳勘項目”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這些探測成果為當地的國土規劃、土地利用及活動斷層避讓提供了地震安全方面的科學依據。

  受到蘆山地震及2017年發生的九寨溝7.0級地震的啟示,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視活斷層探測工作,開國內先河,啟動實施總投資2.1億元的“十三五”重點項目—《四川省活斷層普查項目》,旨在實現四川全域活動斷層調查的全覆蓋,找出未來可能發生大地震的重點地區,也是落實《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透明地殼”科學計劃的務實行動。該項目所產生的技術成果,能夠更好地掌握四川,特別是重點區域的地震活動斷層的位置及活動性,為防震減災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數據支持,對於保障全省公共安全、服務經濟建設、減輕災害風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把地下搞清楚”、“把地上建牢固”,這就是蘆山7.0級地震恢復重建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做好上述兩方面工作,就是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自然災害防治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之一,即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

  (四川省地震局  何玉林、王明明、劉韶擬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