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的至高境界,一心兩用

看過《射鵰英雄傳》的朋友都知道,老頑童在桃花島自創了一種獨門絕技——兩手互搏之術。初練此功,需要先練習“左手畫圓,右手畫方”的基本功。蠢笨呆萌的郭靖,一畫就成;聰明伶俐的黃蓉,卻怎麼也畫不成。

修養的至高境界,一心兩用


兩手互博之術,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心兩用”。雖然“兩手互博之術”這種武功是假的,但“一心兩用”這種修養卻是真實存在的。

孔子的弟子曾皙,一邊鼓瑟,一邊聽音。

曾皙,是曾子(曾參)的父親,這爺倆都是孔子的弟子,同為孔門七十二賢。曾皙不如他兒子曾子的名氣大,但他的修養極高,孔子曾對他的志向頗為讚歎。

有一天,孔子和四個弟子聊天,讓他們談一下各自的理想。子路想治理大國,冉有想治理小國,公西華想當個高級外交官;輪到曾皙了,曾皙就把鼓瑟的手停了,站起來說:我想去春遊。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成曾皙的想法。

我們這裡且不說他們的理想孰高孰低,單看曾皙那種“恬淡和寧靜”的修養。他能一邊醉心地鼓瑟,還能一邊聽清楚其他人的談話內容,這就是“一心二用”的典型表現,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

修養的至高境界,一心兩用


修養的至高境界,外在表現為一心兩用或一心多用;內在本質是內心具備寧靜的功夫。

能做到“一心兩用”的人都不簡單。當一個人,在最忙亂的時候,還能同時處理幾件事,你說他簡單嗎?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評價這種人:具有真正的學問、真正的修養、最高的寧靜功夫。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修養的至高境界,就是“一心兩用”或“一心多用”。個人修養的境界和內心寧靜的功夫有直接的關係。內心越“寧靜”,修養也越高;當你能做到“一心兩用”的時候,你的修養也就到了一個至高的境界。

修養的至高境界,一心兩用


普通人之所以做不到一心兩用,第一種原因是內心“焦慮”。

記得剛參加工作那會,凡是老闆讓我在同一時間完成兩個或多個工作,我就會感覺自己的內心很“焦慮”。下班之後,感覺自己不但身上累,心裡也累。倘若還有沒完成的工作,夜裡還會睡不好覺。

“焦慮”情緒的籠罩,內心當然不是寧靜的,所以你做不到一心兩用或一心多用。

修養的至高境界,一心兩用


普通人之所以做不到一心兩用,第二種原因是內心“煩躁”。

一般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那麼順心。當你工作的時候,想起房貸還沒著落,或想起剛剛和愛人吵過架,或想起家裡面誰生病了,等等;你就會覺得“煩躁”。當你幹某個工作久了,覺得自己像機械一樣,沒有任何樂趣可言,你也會“煩躁”。

“煩躁”情緒的存在,內心也不會“寧靜”,所以你也做不到一心兩用或一心多用。

修養的至高境界,一心兩用


普通人怎樣修煉自己內心寧靜的功夫?

1、消除“焦慮”的情緒,害怕沒用。

如果你的“焦慮”是因為工作不熟練、環境不熟悉造成的,那麼經過一段時間,這種“焦慮”的情緒一般都可以自我緩解。

如果你總是“害怕”什麼,你可以內心經常暗示自己“害怕其實根本沒用任何用處”,該來的會來,該走的會走。這個道理默唸多了,你的內心也會慢慢地沒那麼“焦慮”了。

修養的至高境界,一心兩用


2、消除“煩躁”的情緒,學會忘我。

你在一個環境中,就專心做好在這個環境中的事,忘記在其他環境中的你。你仔細想想,人雖然可以分心,但真做不到分身;既然不能分身,你分心又有什麼用?徒增煩惱罷了,於事無補。

如果你的“煩躁”是由於某種“厭倦”,你之所以還繼續幹著這件事,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或許是為了錢、或許是為了家庭、等等。這種情況下,你少想點自己的“苦衷”,多想點幹這件事的好處,你就沒那麼煩躁了。

修養的至高境界,一心兩用


3、學會“想而不住”。

人都是有思想的,有思想,就有煩惱。人也不可能不思想,不思想,人也就沒了。要想不煩惱或沒那麼多煩惱,就要學會“想而不住”。

什麼是“想而不住”呢?比方說,一個人擔心死亡。當死亡還沒來臨的時候,他還活著,有什麼好擔心的?當死亡來臨的時候,只不過是一瞬間的事,他甚至都沒時間去想。當他死了以後,他擔心死亡又有什麼用。

世上的事情和人們的煩惱,其實都可以用“想而不住”方法去看待。這種方法雖然不能改變事物的發展,但確實能讓你獲得心靈上的寧靜。

修養的至高境界,一心兩用


以上就是喜哥給大家分享的“修養的至高境界,一心兩用”。我們都是凡人,未必能修養到至高的境界;但只要是你向這方面用心了,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收穫。想要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嗎?想要自己能同時做更多的事嗎?那就從“修煉自己內心的寧靜”開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