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智能奧祕的鑰匙——心理二元說

作者:杜向陽(“反省心理學派”創始人);

關鍵詞:反省心理學,心理二元說,通用人工智能,智能奧秘,腦奧秘,心理學

腦神經科學已有1百多年的歷史,可至今對人腦智能的機制還幾乎是一無所知,以至於,樂觀的腦科學家認為,還要數百年才能破解這一奧秘,悲觀的腦科學家認為永遠都不可能破解!

1979年9月出版的《科學美國人》是大腦研究專刊,專題最後一篇文章中,Francis Crick(DNA結構發現人之一)寫道:“儘管人們積累了大量有關大腦研究的詳盡數據,但其工作原理仍是難解之謎。神經科學只是一堆沒有任何理論的數據,最明顯的是缺乏概念框架”。Crick甚至沒用“理論”這個詞,他說,我們根本不知道怎麼去想,因為連基本框架都沒有。

1979年以來,又近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怎樣呢?亦然如此!


破解智能奧秘的鑰匙——心理二元說


腦科學研究不能破解智能奧秘,不過,我們也不必因此而過於悲觀,因為“上帝給你關上一道門,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我們還可以通過心理學研究的方法來破解這一千古之謎,這一心理學方法已被筆者的實踐證明,是一個打開人腦心理黑箱和智能黑箱,破解智能奧秘的有效方法,這一實踐的理論基礎就是“反省心理學”中的“心理二元說”。

心理二元說誕生於2005年,是反省心理學中的一個原創理論,該說認為,人的心理是二元的,由第一心理系統和第二心理系統共同構成,前者的主要功能是打開外部自然界的黑箱,後者的主要功能是打開內部心理世界的黑箱,因此,通過第一心理中的科學研究活動,能夠發現科學規律,從而打開外部自然界的黑箱;通過第二心理中的心理學研究活動能夠發現心理規律,從而打開內部心理的黑箱。由於人的心理由知、情、意三要素構成,而“知”就是認知和智能,因此,打開了心理的黑箱,也就打開了智能的黑箱,搞清了人腦智能的機制或原理,當然,同樣也能打開情感和意志的黑箱,搞清其產生和運作的內在機制。當我們思考工作、生活中的事情時,我們正在進行第一心理活動,當我們企圖觀察或剖析自己的心理活動時,我們正在進行第二心理活動。我們的記憶是二元的,分為“外記憶”(記錄外部的工作、生活等事件)和“內記憶”(記錄內部的心理活動事件,如夢、情緒、思維等事件),當我們的思維加工“外記憶”中的材料時,就是在進行第一心理活動,當加工“內記憶”中的材料時,就是在進行第二心理活動,不過,這兩類心理活動不能同時進行,一個開始後,就會打斷另一個(正在進行中的心理活動)。

當然,由於人腦被稱作“宇宙間最複雜的組織”,腦奧秘被稱作“人類認識自然的‘最後的疆域’”,要破解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首先需要有強大的第二心理系統,其次還需要有持續多年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方能打開智能的黑箱,搞清其內在機制或原理。這和發現自然規律是一樣的,都需要持之以恆的精神和堅持多年的努力,比如,在發現自然規律方面,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是十年磨一劍的結果,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用了8年,孟德爾做了8年的豌豆實驗,才得出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達爾文發現進化論更是堅持研究30年的結果。

在發現智能規律方面,二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通過心理學研究發現了人類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三段論”,由於歷史沒有相應的記載,我們也不知道他用了多長時間發現了這一規律,但可以肯定地說,這不是隨便拍拍腦們就能發現的,一定用了相當長的時間。拿筆者的個人經驗來說,在我14歲時就開始對人的心理和思維活動產生興趣,15歲讀初三時就開始在課堂上邊聽課邊分析老師講課時的心理和思維活動,1987年,在我18歲讀高二時,開始立志要破解天才之謎,找到培養天才的方法,以便將來為國家培養出成千上萬個象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那樣的天才科學家,從此,就開始研究天才和人腦思維,因此,我的第二心理開發得比較早,也比一般人較為發達,經過18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在2005年前後,成功破解天才之謎,找到培養天才的方法,同時破解了人腦靈感、直覺、想像和發明方案思維之謎,搞清了其具體過程,同時還發現了心理二元說、四大意識流、心潮、淺層、智力相對論等一系列理論和概念,2006年完成《反省心理學原理與人腦、電腦潛能開發》一書,書中首次提出“超人類電腦”概念(相當於現在的超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的一般原理;2007年完成《反省心理學原理及其心理治療、天才培養、人工智能應用》並創立反省心理學派,2013年此書更名為《心靈控制術》,並由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2019年初,初步破解了感知、認知和創造三類智能的奧秘,搞清了其基本機制,並且找到了用計算機進行模擬的初步方法,可見,筆者只所以能破解智能之謎,是自1987年以來30多年持續不斷地努力的結果,在破解智能奧秘方面,同樣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筆者目前所破解的智能奧秘,也僅是智能奧秘中的一少部分,以後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不過,這些對於研製和實現AGI來說,已經夠用了。

反省心理學起源於1987年對天才和人腦思維的研究,以反省為主要研究方法,故名反省心理學,反省心理學以智力和天才為重點研究對象,以擴展和延伸人腦智慧為主要使命(天才教育和人工智能是擴展人腦智慧的兩個主要手段和途徑),有獨特的概念體系、理論體系和應用體系,在智力、感知、學習、思維、打開心理及智能黑箱等領域有多年的研究和獨特的成果。反省心理學的主要應用領域有三個:打開心理(智能)黑箱、天才教育和人工智能,這也正是其所擅長的三個領域,雖然反省心理學的理論也可擴展應用於心理保健、心理治療和普通教育等領域,但這些並非其主要使命,也非其所擅長,更不是未來發展方向!反省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有心理二元說、心理結構理論、四大意識流理論、心潮理論、淺層理論、精神相對論(內含智力相對論、情緒相對論、意志相對論)、天才教育理論、心理治療理論、心理調控理論、靈感、直覺、想像等創造性思維過程的理論、心理學研究方法及打開心理黑箱理論、人工智能理論等,上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可以對人的夢、智力活動、情緒活動、天才、心理疾病、人腦靈感、直覺、想像等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等心理活動、心理現象做出統一而合理的解釋。

以下是心理二元說全文:

《心理二元說》

目錄

內容導讀(2006年6月)

一、什麼是心理二元說?

二、“一個人有兩顆心”的確鑿證據

三,心理二元說的重要意義

內容導讀(2006年6月)

(1) 一個人有兩顆心,第一顆心反映和把握外部世界,第二顆心反映和把握第一顆心。

一個人不但有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種迥然不同的需要;也有“物質情感”(針對物質的情感)和“精神情感”(針對智力活動的情感)兩種迥然不同的情感;還有“物質智力”(剖析外部物質世界的智力)和“精神智力”(剖析內部心理世界的智力)兩種迥然不同的智力。上述物質需要、物質情感和物質智力共同構成人的“第一心理系統”,而精神需要、精神情感和精神智力則共同構成人的“第二心理系統”。人類在五千年文明史上僅使用了一顆心——第一心理系統,而第二顆心——第二心理系統整整閒置了五千年!如果說第一顆心的能量相當於一顆手榴彈,那麼第二顆心的能量就相當於一顆原子彈。21世紀的人類將動用第二顆心,屆時,整個宇宙將為之震驚!

(2)人天生有認識外部世界(客觀物質世界)的能力,也天生有認識內部世界(自身心理)的能力,本來,人類應先認識內部世界,然後再認識外部世界,非常遺憾的是,五千年的文明史表明:人類的做法剛好相反。為什麼會這樣?“急功近利”是答案,於是,筆者只好奉之以“欲速則不達”。

(3)在我們的內心有兩個世界,第一世界反映和把握外部世界,第二世界反映和把握第一世界;第一世界用其思維剖析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第二世界則用自己的思維剖析第一世界的思維;外部世界的秘密日益被第一世界所揭示,而第一世界的秘密日益被第二世界所揭示——總有一天,人類能用機器模擬出第一世界的創造性思維過程,製造出比第一世界的思維更有創造力的機器——超人類電腦,從而更好地征服外宇宙。人類只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不但有聰明的第一心理世界,而且還有比第一心理世界更聰明的第二心理世界。

(4)人的內心有兩件寶貝,一個是神奇的“注意力”,它象一面鏡子,對準外部時能鑑出外部現象(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生理現象);對準內部時能鑑出內部心理現象(如記憶、想像、判斷,推理,夢等心理活動),並把這兩類現象都自動地、不知不覺地與以記錄,存入記憶庫,以便日後能取出加工;另一個是神奇的信息加工系統——思維。它不但能加工外部現象,還能加工內部現象,加工前者能得出外部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生理規律),加工後者能得出內部規律(心理規律)。憑著這兩件寶貝,人類既能征服外宇宙,又能揭開內宇宙——自身心理的秘密。當然,最神奇的就是思維能夠研究思維——自己揭開自身的秘密。而一旦破解思維之謎,人類將能研製出比人腦更聰明、更會解決問題、更有創造力的機器————超人類電腦,那時,人類就可一日千里地發展了!

(5)人類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所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只砍柴,不磨刀”。中國有句老話,叫“磨刀不誤砍柴工”,意思是說,先磨刀後砍柴才能事半功倍,雖然磨刀會耽誤一些砍柴,但相比而言,比拿著鈍刀去砍柴要快得多。思維是人類“砍柴”(改造自然,造福自身)所用的一把刀,但是五千年來,人類只顧拿它去砍柴,不管它有多鈍,似乎從沒有想到去磨厲它。人類不斷地改進其它工具,如,蒸汽機、發電機、汽車、飛機等,但似乎從沒想到過改進思維這個工具,大概是因為人類認為,這個工具就等於人類自身,只能拿它去改進其它工具,而無法改進它自己——這正是人類只所以犯下上述大錯的原因。誠然,刀是不能磨厲它自己的,但這是一般規律,只能適用於一般的情況,真理再向前邁出一步就會成為謬誤,思維這把“刀”是一把特殊的“刀”,它是宇宙中一把最神奇、最高超的刀,它具有磨礪自身的能耐,但前提是要給它磨礪自身的機會,不能總拿它去砍柴——千真萬確,人類的思維具有自身研究自身、改進自身的能耐,它可以改進任何其它工具,而任何其它工具都不能改進它,但它自己可以改進自身——宇宙中大概沒有比這更奇妙的事了!思維能夠自身研究自身,自己破解自己的秘密——21世紀的人類應當猛醒,不要再幹那“只砍柴,不磨刀”的傻事了,給思維自己磨礪自己的機會吧!

思維是如何幫人類找到問題的答案的?靈感又是如何產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具體過程又是什麼?什麼是情感?什麼是記憶?人的夢又是什麼?……,誰能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思維!只有思維才能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思維才能破解它自身之謎和其它心理之謎!

(6)五千年前,上帝給人類兩份原材料和一架機器,這兩份原材料中,一份是泥土,一份是黃金,人類拿起泥土放進那架機器裡,加工出了一個個泥器具,另一份呢?因為人類看不出它是黃金,不知道它的價值,所以被拋在了一旁,一放就是五千年!21世紀的今天,人類有可能識出這份被拋掉的原材料的價值,把它送進那架機器裡,加工出黃金器皿——比人腦更聰明的電腦。那份泥土材料就是我們的注意力為我們觀察和記錄下的外部現象(信息);而那份黃金材料就是我們的注意力為觀察和記錄下的內部心理現象(信息);那架機器就是我們的大腦中的信息加工系統——思維。

思維一邊工作著,一邊破解著它自身的秘密——何也?因為它所加工的材料(信息)正是有關它自身是如何工作的材料(信息),這些材料是思維工作時被“注意力”用“攝象機”給“偷拍”下來的(它所加工的有關外部現象材料同樣也是注意力用“攝象機”拍下來後交給它加工的,因為人的注意力既能注意外部,又能注意內部,只不過不能同時注意二者罷了)——理髮師不能給自己理髮;醫生不能給自己動手術,但人的思維有這個能耐——自己能修理、改進和提高自己。如果說思維是一面鏡子,那麼它居然能鑑出它自身!——然而,思維並不是最高明的,因為它只知道自己在工作著,而不知道它工作的結果——自己在揭開自己的秘密!——思維只不過是人類的一個工具而矣!讓它去加工外部現象,它就能揭謎自然,讓它去加工心理現象,它就能揭謎心理,揭謎它自身!

(7)如果一個人對自然現象熟視無睹,不去通過觀察、實驗、實踐等途徑蒐集自然現象並加工之,就不能發現自然規律,揭示自然之謎;同理,一個人如果對心理現象熟視無睹,不通過反省、外觀、心理統計、心理實驗等途徑去搜集心理現象材料並加工之,也就不能發現心理規律,揭示心理、思維之謎。令人遺憾的是:在人類五千年文明史上,人們總是習慣於蒐集、加工自然現象,從而得出自然規律,揭示大自然的秘密,而不習慣於蒐集、加工心理現象,從而得出心理規律,揭示心理、思維之謎,所以,21世紀以前的人類,對外宇宙的開發已先後經歷了石器時代,木器朝代,銅、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直至目前的電子時代,而對內宇宙(人類自身心理)的開發卻長期徘徊不前,至今還處於非常原始的“石器”、“木器”時代,這是“只砍柴,不磨刀”的本末倒置的作法。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在企圖解釋宇宙之前應先了解你自己”人類在開發外宇宙之前應先開發內宇宙。21世紀的人類,應當放棄前述本末倒置的作法,把主要精力用於開發內宇宙,首先揭開自身心理、思維之謎,然後模擬它、超越它,製出比人腦更聰明的機器——超人類電腦,再用超人類電腦去改造外部世界,從而實現更好、更快地向前發展!

(8)當今的人類已由工業經濟時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工業經濟的主要產品是有形的物質產品,而知識經濟的主要產品是無形的知識(精神)產品。工業經濟中物質產品的生產先後經歷了個體手工業、工廠(集體)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物質產品的機器大工業)三個階段;而與此相應,知識經濟中“知識產品”的生產也將經歷三個主要階段:“個體腦工業”,“集體腦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知識產品的機器大工業)。即將誕生的超人類電腦就是知識經濟時代裡的“蒸汽機”。21世紀人類生產知識產品的“車間”必將由人腦移入電腦,超人類電腦就是生產知識產品的大機器、大工業!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曾對生產物質產品的機器大工業做過下述評價:“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的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一旦超人類電腦研製成功,人類就可以再次做出類似的評價。世界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

一、什麼是心理二元說?

心理二元說是中國原創心理學理論流派“反省心理學派”的一項重要理論,該理論萌芽於2004年,成熟於2005年。心理二元說是指人類的心理是二元的,而非一元的,即我們的心理是由“外知心理”和“內知心理”,或“第一心理”與“第二心理”這兩個心理系統共同構成的,外知心理(第一心理)反映、把握和揭秘外部的客觀物質世界,內知心理(第二心理)則反映、把握和揭秘“外知心理”和整個心理自身。科學家主要從事外知心理活動,通過外知心理活動可以發現外部客觀物質世界的規律,從而打開外部世界的黑箱,揭開外宇宙的秘密;心理學家則主要從事內知心理活動,通過內知心理活動可以發現內部心理世界的規律,從而打開心理的黑箱,揭開內宇宙的秘密。通過外知心理活動,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客觀規律,從而打開自然界的黑箱;而通過內知心理活動,則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心理規律,從而打開心理的黑箱。

如何形象地理解二元心理呢?讓我們拿拍電影來作一比喻吧,第二心理是第一心理背後的心理,猶如鏡頭背後的鏡頭,攝像機背後的攝像機。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拍電影的情形,攝影師用攝像機把演員的表演製作成了電影,假如現在又多了一個攝影師,但他不是在拍電影,而是用自己的攝像機跟蹤拍攝前一攝影師和演員們的“電影製作活動”,這樣,他拍攝的結果(製成品)就不是一部電影,而是“該部電影是如何製成的”。所以,我們看,前一個攝影機反映、記錄、剖析了演員們的活動,它的內容就是一部電影;而後一個攝影機則反映、記錄、剖析了前部電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這正如我們的心理一樣,第一心理反映和揭秘外部世界;第二心理反映和揭秘第一心理自身。前一攝影機代表第一心理或外知心理,後一攝影機代表第二心理或內知心理。

二、“一個人有兩顆心”的確鑿證據

在回答“人的心理是二元的嗎?”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幾個問題和案例:

問題:心理學中首要的和最基本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能用心理研究心理?用精神研究精神?用思維研究思維?”因為在科學那裡,人類是用心理研究心理以外的宇宙、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在心理學中,卻變成了用心理研究心理,用精神研究精神,用思維研究思維,這似乎很矛盾,好像是用自己的手抓著自己的頭髮,企圖使自己離開地面一樣。我們的心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矛盾呢?

實例1:你發生過“舌尖現象”嗎?也就是一句到嘴邊的話突然忘掉了,不管你怎麼努力,可就是回憶不出來了,弄得自己很尷尬;另外,雖然你回憶不出來,但你知道自己的記憶庫中有這句話,這就是“舌尖現象”,即“內記憶”現象或“元記憶”現象。

實例2:考場上,你在答一道習題的時候,突然忘了該題的答案,不管怎麼努力,可就是想不起來;另外,雖然你想不起來,但你知道自己記憶過這一知識點,你的記憶庫中有它,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元記憶”。元記憶又叫“知曉感”,它的本質就是“內記憶”,也就是對“記憶活動”的記憶,元記憶(內記憶)的對象是“記憶活動”自身,而不是記憶的內容。

實例3:你能發現“河流、樹、鳥”和“夢、靈感、直覺”這兩組概念有何不同嗎?很明顯,前者是對外部自然現象的概括,而後者則是對內部心理現象的概括。這便是兩組概念的本質區別。

以上心理學中的一個首要問題和三個實例,已經觸及了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規律,那就是“二元心理”,它們已經把我們帶到了二元心理的大門口。

1.二元心理的證明

法國近代哲學家笛卡兒曾提出“身心二元論”,指出人的“身”和“心”是兩個彼此獨立的系統,即身和心不是同一的,而是二元的。我們也注意到人的眼、耳、鼻孔、嘴唇、手、腿、大腦(左右兩半球)等身體器官都是雙的,那麼人的心理是否也是雙的呢?那麼“一個人是否有兩顆心”?反省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的確如此—人的心理也是二元的,“一個人有兩顆心”。

何以見得“一個人有兩顆心”?根據心理學、哲學界公認的“知、情、意”三分法,人的心理分為:認知(智力)、情感(情緒)、需要(意志或慾望)三個基本要素。如果一個人只有一套智力、情感、需要,則人的心理就是一元的;反之,若能證明一個人有兩套智力、情感、需要,則就可認為人的心理是二元的—一個人有兩顆心。下面對智力、情感、需要三要素的二元性分別與以論證。

首先,人的智力是二元的,即一個人有兩套智力—“物質智力”(外知智力)和“精神智力”(內知智力),表現在:

(1)人的記憶背後還有記憶—所謂的“元記憶”、“知曉感”。如,你有時雖然想不起某一東西,但你知道你曾記憶過它,即你大腦的記憶庫中有它。

(2)人的思維背後還有思維。如,關於“什麼是思維?”的思維;關於“如何才能提高思維效率?”的思維;關於“怎樣才能捕捉到靈感?”的思維等。

(3)理解背後還有理解。如,對什麼是“理解”一詞的理解。

(4)靈感背後還有靈感。如,研究“什麼是靈感?”時獲得的靈感。

(5)洞察背後還有洞察。如,對“什麼是洞察力?”這一問題的洞察。

(6)夢的背後還有夢。喜愛“解夢”(剖析夢)的人會在夢中“解夢”,這並不新鮮,如,由於長期養成了剖析思維和夢的習慣,一天晚上,筆者先做了一個“形象夢”(內容以形象為主的夢),醒來又入睡後,接著又做了一個“語言夢”(內容以語言、文字為主的夢),對前一個“形象夢”進行了剖析。

如果說上述現象、事實還不足以證明人的智力是二元的—一個人有兩套智力,那麼,下面我們再做以更嚴謹的、詳細的論證。

首先,筆者在此提醒大家:在我們日常所使用的概念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的概念—“內概念”和“外概念”。所謂“內概念”是對我們內部心理活動現象進行抽象、概括後而得出來的概念。如夢、記憶、遺忘、想象、感覺、知覺、表象、推理、直覺、靈感、情緒、慾望等,這些概念都是從內部心理活動現象中抽象、概括出來的,而且,有些(如夢、記憶、想象、遺忘等)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內概念是怎樣產生的呢?它們是人們對自己和別人的同類內部心理現象進行抽象、概括後所得出的必然結果。如“夢”,不同人所做的夢以及同一個人先後所做的夢,其內容千差萬別,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發生在睡眠中,內容以形象為主,和清醒時的思想活動有關,即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其他內概念(如記憶、遺忘、想象、判斷、推理、情緒、慾望等)的產生也是如此—都是對內部同類心理現象進行抽象、概括後所得出的必然結果。

所謂“外概念”,是指人們對外部同類現象進行抽象、概括後所得出來的概念。如樹、房子、狗、山、河、日、月、星晨等,這些概念是對外部客觀物質世界中的同類現象進行抽象、概括後得出的結果,其中的許多也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如山、河、樹、草等。

眾所周知,感覺、知覺、表象是人類感性認識的三個階段;概念、判斷、推理是人類理性認識的三個階段。而人腦認識的過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概念加工”是人腦諸多信息加工方式中的一種(其他如感覺加工、知覺加工、表象加工、判斷加工、推理加工、直覺加工、想象加工等),“概念加工”又可分為“內概念加工”和“外概念加工”,前者產生“內概念信息”,如上述的夢、記憶、遺忘等內概念信息;後者產生“外概念信息”,如上述的草、樹、山等外概念信息。既然人腦智力活動中的“概念加工”分為內、外兩種,那麼其他信息加工方式(如感覺加工、知覺加工、表象加工等)是否也都分為內、外兩種方式呢?筆者的答案是肯定的。這種內、外兩套智力活動(信息加工方式)的對應關係可演示如下:

以上便是兩套彼此不同、各自獨立的智力活動,分別稱作“內知智力活動”和“外知智力活動”。對於外知智力活動,不必筆者多說,大家都清楚:它有感覺知覺、表象、概念、判斷、推理、直覺、預感、想象、幻想等,是一種由低級到高級,逐級進行的智力活動;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即先有外感覺,然後才能有外知覺、外表象、外概念等;而對於“內知智力活動”,同樣也是如此—由低級到高級,逐級進行,先有內感覺,然後才能有內知覺、內表象、內概念等更高級的加工活動(方式)。下面對各級加工方式分別與以簡要說明。

首先,什麼是內感覺、內知覺呢?對自身心理活動(如夢、遺忘、想象、直覺、幻想等)的局部性感知、認識就是“內感覺”(正如對外部自然現象的局部感知、認識為“外感覺”一樣),對上述自身心理活動的整體性感知、認識就是內知覺(正如對外部自然現象的整體性感知、認識為外知覺一樣)。同理,對自身心理活動的回憶、再現為“內表象”(正如對外部事物的回憶、再現為“外表象”一樣)。

通過對“內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就能得出“內概念”。如“夢”這個概念就是對自己及別人的許多夢境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後得出來的;其他內概念(如記憶、遺忘、舌尖現象、靈感、想象等)的產生也不例外,正如外概念的產生是通過對外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後得出來的一樣。

對“外概念”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別就是“外判斷”,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磁能生電,電能生磁”“萬物之間都有引力”等;同理,對“內概念”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別就是“內判斷”,如“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前提和基礎”“直覺和邏輯是創造性思維的兩翼”等。

由已知的“外判斷”推導出新的“外判斷”就是“外推理”。如:


破解智能奧秘的鑰匙——心理二元說


研究人的心理、思維過程中產生的直覺、靈感、預感、想象、幻想就是“內直覺”“內靈感”“內預感”“內想象”“內幻想”。正如研究自然現象、社會現象過程中所產生的直覺、靈感、預感、想象、幻想為“外直覺”“外靈感”“外預感”“外想象”“外幻想”一樣。

綜上所述,內感覺和內知覺是整個“內知智力活動”的基礎。歷史上的心理學家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並對此進行過深刻的論述。如英國近代哲學家洛克(1632—1704)就認為,人類的經驗分兩種:(1)外部經驗,它直接來源於感覺,是人的心靈直接觀察外界事物而產生的觀念;(2)內部經驗,它來源於反省,是人的心靈轉向內部考察自己的心理活動時產生的觀念;又如,德國近代哲學家、心理學家布倫塔諾(1838—1917)認為,“心理學的來源是建立在對我們自己的心理現象的內部知覺上,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思維、判斷……勇敢或失望,欲求或厭惡……如果我們不通過內部知覺來了解它們。內部知覺是心理現象的基本的和主要的來源,內部知覺的特徵之一就是它從來不能轉化為內部觀察,內部知覺是對剛剛過去的、在記憶中仍呈現鮮活狀態的心理活動及其變化的反省”。中國當代心理學家潘菽(1897—1988)認為,“自我觀察法應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筆者認為,這裡的“自我觀察”即反省,通過反省,我們可以捕捉到心理現象,得到“內感覺”和“內知覺”,進而又可以上升為“內概念”“內判斷”“內推理”等,從而得到心理規律,揭示人類心理之謎。可見,反省是心理學研究的出發點。

“反省”的本質是“內表象”,即對內部心理活動的回憶和再現。可能有人要問:觀察是感覺、知覺、表象的基礎,一個人既然不可能對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自我觀察,那麼何來內感覺、內知覺、內表象呢?誠然,人不可能對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自我觀察,如盛怒之下觀察自己的氣憤,則該氣憤就會消失;思考問題時,如果企圖觀察該思考的過程,則該思考就會停止和消失。但是,筆者在此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觀察”並不是我們感覺、知覺和表象的唯一來源,“感知”同樣也可引起感覺、知覺、表象的發生。所謂“感知”乃是一種隱性的、下意識的觀察。例如,童年的許多往事以及“閃光燈效應”事件,我們並未對其進行有意的觀察、記憶活動,但我們仍能對其進行回憶(外表象),這表明它們仍然引起了我們的感覺和知覺加工活動,因為感覺和知覺是表象的基礎,否則就不能對其進行外表象(回憶)。同理,對於內部的心理活動,我們雖然不能對其進行有意的自我觀察,但可對其進行無意識的“感知”(內部感知,這一點區別於上述的外部感知),從而產生“內感覺”和“內知覺”信息。可見,人類的感覺和知覺分為兩類:(1)顯性的感覺和知覺,即對外界進行“有意的觀察”活動時產生的感覺和知覺;(2)隱性的感覺和知覺,即對內部、對外界進行“無意識的感知”活動時產生的感覺和知覺。由於感覺加工和知覺加工是一個自動化的加工過程,且又是一個非常細微的不易覺察到的過程,隱性的感覺、知覺是一個我們不能注意到的潛在的過程,但它們也是內表象(反省)和外表象(回憶)的基礎和源泉之一。

綜上所述,人類的智力是二元的,一個人有兩套智力—外知智力(又叫物質智力、第一智力)和內知智力(又叫精神智力、第二智力)。因此,在我們的大腦(心理)中可以進行兩種迥然不同的智力活動—“內知智力活動”和“外知智力活動”,通過外知智力活動,我們可以揭秘和把握外部世界,從而找到醫療、保健的方法和高效地生產物質產品的方法;而通過內知智力活動,我們就可以揭秘和把握外知智力和自身心理,從而找到高效地進行思維,高效地生產知識產品的方法。由於外知(或第一)智力對準和指向外部的物質世界,不妨把它稱作“物質智力”;而內知(或第二)智力對準和指向內部精神世界,因此不妨稱之為“精神智力”,所以人類的二元智力又分別叫作“物質智力”和“精神智力”。

其次,人的情感也是二元的,一個人有兩套情感—“物質情感”和“精神情感”。

所謂物質情感是指對準外部物質世界的情感,或因外部物質因素而引的情感。如朋友送你一個禮物,你會很高興,反之,如果丟失了貴重物品,你會很氣惱,很不愉快;飢餓時,你皺眉頭,一頓美餐後,你笑逐顏開……總之,這套情感是對準外部物質世界的,物質的變化會引起它的變化。所謂精神情感是指對準、指向內部精神世界的情感,或因內部智力(精神)活動、變化而引起的情感,它隨智力活動的變化而變化。如在你智力活動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你會皺眉頭、困惑;而找到問題的答案後,則會露出笑容、無比愉快。歷史上的天才們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突出、更典型。如法國近代化學家拉瓦錫和奈爾,在他們的研究做出發現後,狂歌狂舞;俄國文學家普希金在完成他的作品《上尉的女兒》後,一邊大聲重讀,一邊拍手,一邊大叫 “那是普希金為你們寫的,那是普希金的全部心血”。總之,人的情感也是二元的,一個人有兩套情感:一套對準、指向外部物質世界,因物質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不妨稱之為“物質情感”;另一套對準、指向內部的智力(精神)活動,因精神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不妨把它稱作“精神情感”。

最後,人的需要也是二元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前者對準、指向外部物質世界,後者對準、指向內部精神、心理世界。

綜上所述,一個人既有對準外部物質世界的物質智力、物質情感和物質需要,又有對準內部精神、心理世界的精神智力、精神情感和精神需要,因此,人類的心理確實是二元的—一個人有兩顆心,兩個心理系統。第一心理系統(簡稱“第一心理”)指向外部世界,而第二心理指向第一心理本身;第一心理反映和把握外部世界,而第二心理反映和把握第一心理本身;外部世界的規律、秘密日益被第一心理所揭示,而內部精神世界的規律、秘密日益被第二心理所揭示,所以,我們能用心理研究心理,用精神研究精神,心理的黑箱是可以打開的。

為了便於讀者理解,現把“二元心理”的各構成要素用表格的形式進行列示,如表6-1至表6-12所示。


破解智能奧秘的鑰匙——心理二元說


破解智能奧秘的鑰匙——心理二元說


破解智能奧秘的鑰匙——心理二元說


破解智能奧秘的鑰匙——心理二元說


破解智能奧秘的鑰匙——心理二元說


破解智能奧秘的鑰匙——心理二元說


破解智能奧秘的鑰匙——心理二元說


二元心理結構圖如6-1所示。


破解智能奧秘的鑰匙——心理二元說


通過以上的介紹和論證,大家能夠得出以下幾點共識:

(1)根據心理學、哲學界公認的“知、情、意”三分法,人的心理分為:認知(智力)、情感、需要(意志或慾望)三個基本要素。如果一個人只有一套智力、情感、需要,則人的心理就是一元的;反之,若能證明一個人有兩套智力、情感、需要,則就可認為人的心理是二元的,即“一個人有兩顆心”,上述已經證明,一個人有兩套認知、情感和需要,因此人的心理是二元的。

(2)心理學家較多地從事內知心理活動,因而內知心理系統發達,內知心理發達的人情商高,心理的自我調節能力強,對心理疾病有很強的免疫力。

(3)人的感覺、知覺、表象、記憶、概念、判斷、推理等智力活動都是二元的,所以,我們能用心理研究心理,用精神研究精神,用思維研究思維,用智慧研究智慧。

(4)科學家有發達的第一心理系統,心理學家則有發達的第二心理系統,一個人的第二心理越發達,他的心理自控能力也就越強,他的情商也就越高。

(5)學習心理二元說,開發第二心理(內知心理)的意義:對於心理學家來說,有助於發現心理的規律,打開心理的黑箱,使我們對心理有更多的認識,從而為心理治療、人才培養和人工智能等心理學應用打下基礎;對於普通人來說,有助於提高自已的心理調節和心理控制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智商、情商,開發心理潛能,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

三,心理二元說的重要意義

一,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此前的心理學只研究最外層的那個外知心理,並不研究處於外知心理背後的內知心理,事實上,內知心理比外知心理要大得多,因為外知心理只有一層,而內知心理則有無數層,可見,外知心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內知心理則是隱藏在海面下的整個冰山,外知心理與內知心理之間的關係正如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關係,在弗洛伊德之前,心理學家們只研究意識,而不研究潛意識,而事實上潛意識比意識要大很多,而且潛意識決定意識,意識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潛意識則是隱藏在海面下的整個冰山。

二,改變了人們關於心理的傳統觀念,正如精神分析改變了人們關於意識的傳統觀念----意識下面還有更大、更重要的潛意識,心理二元說則改變了人們關於心理的傳統觀念-----心理的背後還有心理,人類有二重心理,外知心理背後還有更大、更重要的內知心理,因此,人類不但能運用外知心理來破解自然界之謎,而且也能運用內知心理來破解人類自身心理之謎。

三,有助於心理保健和心理調控。由於內知心理的功能是剖析和控制人類心理自身,因此,開發第二心理(內知心理)有助於增強心理調控能力,有助於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從而達到心理保健的目的。

四,有助於教育和人才培養。通過內知心理活動可以破解天才之謎,找到培養天才的方法,從而有助於天才教育和人才培養事業。

五, 心理二元說對於人工智能有重要的影響,為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開闢了正確道路,同時也預示了人工智能極其輝煌的遠景未來。人工智能是對人腦“自然智能”的模擬,正如仿生學中的模擬是對生物功能的模擬。在仿生學中,只有首先弄清了模擬對象的特定的結構,然後才能進行結構模擬,從而實現超越該生物在該方面的功能的目的。同理,人工智能要想超越人腦的自然智能,也必須首先弄清人腦的功能-----“心理”的結構,然後才能進行結構模擬,實現超越人腦自然智能的目的。心理二元說告訴我們,心理的黑箱是可以打開的,人腦心理的結構是可知的,這就為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指明瞭方向:首先通過心理學研究,破解心理、思維之謎,找出心理和創造性思維的結構及其運行機理,然後,象仿生學中那樣“依胡蘆瓢”、進行結構模擬,才能實現超越人腦自然智能的目的。可見,“心理學”之與“人工智能”正如“科學”之與“機器製造”,掌握了科學知識才能更好地製造出各種先進、複雜的機器;同理,掌握了心理學知識也才能更好地製造出比人腦更聰明、更有創造力的電腦——超人類電腦。因此,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納入心理學的軌道,心理學是人工智能的基礎,只有心理學得到優先發展後,才能實現人工智能的大發展;心理學的起飛是人工智能起飛的前提,正如科學的起飛是機器製造業起飛的前提一樣。總之,人工智能的未來取決於心理學的未來。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同時也必然是心理學的時代,而非科學的時代,因為掌握了科學知識才能更好地提高物質產品的生產效率,而只有掌握了心理學知識也才能更好地提高知識產品的生產效率。工業經濟是科學的經濟基礎,知識經濟是心理學的經濟基礎,因此,心理學在21世紀裡必將出現大發展,大質變、大飛躍——即實現心理學的起飛,從而又帶動人工智能的起飛,所人工智能的未來是極其輝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