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丰富多彩的家训形式领略家训文化的辉煌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时至今日, 朗朗上口的朱子家训 ,几乎人尽皆知, 家喻户晓,家训作为中国民族独有的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明清时代的衰退之后,随着近年来中国文化的复兴,再次重新进入了大众视野。

从丰富多彩的家训形式领略家训文化的辉煌

朱子家训

中国的家训文化,随着中国家庭的诞生而诞生,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非常完整的落实成文字的家训。家训在古代的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古代,不管是帝王之家,还是名门望族、商贾大绅,即便是良善百姓,家中必有严格的家训。

家训,作为中国独特的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绵了几千年,有着极为丰富和庞大的文化沉淀,留下的汗牛充栋,家训的存在形式也是丰富多彩,各种各样,接下来我们就从中国历代家训的存在形式入手,去领略中国家训文化的辉煌。

从丰富多彩的家训形式领略家训文化的辉煌

家训图

一、最熟知的家训存在形式:文书形式的家训。

文书形式存在的家训是目前最广为熟知的家训,首先是文字本身的传承性,同时文书形式的家训主要存在于帝王之家,和书香门名门望族从而有着更好的延续性,而文书形式的家书文风格式也是多种多样。

1、充满了庄重威严气息的帝王家训

提到中国帝王的家训,就不得不提周公著的《姬旦家训》,周公中国仕宦家训之先河,自此以后帝王的家训一直是中国历代皇族的必修课, 家训也是是帝王齐家治国的重要学习内容。

《梁书王褒传》说“古有盘盂有铭,几杖有诫,进退循焉,俯仰观焉"。

这里的铭文指的就是最早刻青铜器上的家训, 早在西周事情,周武王就将家训训诫的内容刻在青铜器物上,以便子弟随时观看,很多帝王亲自撰写家训如李世民的《帝范》,康熙的《庭训格言》、《圣谕十六条》,雍正的《圣谕广训》等。

从丰富多彩的家训形式领略家训文化的辉煌

雍正的圣谕广训

帝王家训整体而言,往往带有一种威严的政令气息,关注更多的在于齐家与治国。所以文体形式多以公文形式存在。如诰、赦、 令,是一种至上而下的公文形式, 比如周公劝勉康叔的《康诰》《酒诰》。刘邦的手赦太子文 曹操的《内戒令》等等。当然除了自上而下的公文体,帝王家训也有其它文体形式存在的家训,如康熙的《庭训格言》。

从丰富多彩的家训形式领略家训文化的辉煌

2、丰富多彩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的家训

中国家训历史上除了传承下来的帝王家训,流传最广和最多的当属一些书香门名门望族的家训,其存在内容丰富多彩而形式多样,这些家训也因文字形式的传承而流传千百年不衰,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家训文化辉煌。

常见的文体形式有诫,如嵇康的《家诫》,还有充满了权威不可触发的的家法,如唐代的《陈氏家法三十三条》,还有陈述意见文体的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从丰富多彩的家训形式领略家训文化的辉煌

与子严等疏

还有充满了温情和生活气息的家书如诸葛亮的《与兄谨言子乔书》,近代著名的《曾国藩家书》,还有生动活泼,而又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家训诗、对联,以诗作为家训,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陆游的诗体家训,在中国家训史上也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

从丰富多彩的家训形式领略家训文化的辉煌

陆游家训诗

二、质朴而厚重家训存在形式:家居器物

家训家规,作为中华民族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早已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日常家居器物无不是家训的载体。

1、家训的权威教化场所:宗祠祠堂

而最能突出家风家训的厚重载体,莫过于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宗祠祠堂。宗祠祠堂家训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载体,也是家风家训的权威教化场所,我们现在提倡的良好家风,本质是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转。

从丰富多彩的家训形式领略家训文化的辉煌

祠堂

宗祠里四处可见的楹联,应该说每一副楹联都蕴含着一个启示后人的大道理。

从丰富多彩的家训形式领略家训文化的辉煌

在屏风上的家训

从丰富多彩的家训形式领略家训文化的辉煌

刻在青砖上的家训

从丰富多彩的家训形式领略家训文化的辉煌

2、融入家谱中的家训

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百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

从丰富多彩的家训形式领略家训文化的辉煌

融入族谱中的家训

3、传家宝物里的家训

生活中,我们听过很多传家宝的故事,一般来讲,一件“宝贝”历经风霜和岁月的洗礼,延续几代人,被视为家族精神的寄托,也代表了家族的精神和文化,这些传家宝物里面也通常比较有纪念意义。

如五代时后唐大将符存审,把历经战场的箭头拔出来,作为家传宝物以训诫子孙,富贵生活来之不易,当好好珍惜。

从丰富多彩的家训形式领略家训文化的辉煌

以箭头传家训

三、影响最大的家训存在形式:家训即生活、生活实践中的家训

家训存在形式除了以文字和器物为载体,还有一种就是基于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虽然没有落实在文字上面,但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却是家训最广为流传的存在形式,也是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家训存在形式,当然这也是绝大部分的普通百姓家庭而言的家训存在方式。

生活中言传身教的家训就很多了,比如,从小父母对我们的训诫,虽然没有落实到文字,我们每个人的言行举止,无不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家风家训的体现。比如孟母断机教子,虽然没有具体的文字,但确实最好的家训展现。

从丰富多彩的家训形式领略家训文化的辉煌

孟母断机教子

而在生活实践中的家训形式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传统文人家训中的“耕读传家、知行并重”。耕读传家,自五代十国《章氏家训》首倡耕读传家以后,南北朝以后出现的家训书中,多数都有耕读结合的劝导。比如《颜氏家训》提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耕读精神和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人最主要的家训传承的生活方式, 耕读传家,知行并重,生活实践中的家训

从丰富多彩的家训形式领略家训文化的辉煌

结语: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要领所在”即为中国人的家,家作为人们日常饮食起居的场所、作为亲情血缘的纽带,是社会组成的一个基本细胞。作为长时间以来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文明而言,家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的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家是每个人安身立命之地,也是每个人修身养性,文化素养孕育的摇篮,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正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的家风家训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

因此,中华民族历来都重视家风家训,家教是中华民族教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家训,也是自中国家庭观念形成以来,就伴随着中国家庭的存在而存在,从原始社会人类社会产生家庭之后,出于人类的本性,家训就已存在,当有家训性质的语言交流开始出现,也意味着家训进入萌芽阶段。

家训历经了隋唐时期的成熟,宋元时期的繁荣,到明清达到鼎盛,中国文化能延绵几千年而生生不息,家教家训在其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角色, 丰富多彩的家训存在形式见证了中国家训文化的辉煌,近代百年的中国积贫积弱,由于西方文明的冲击和碰撞,家训文化在明清以后有了衰落,但随着而今祖国的日益强大和传统文化的复兴,相信家训文化将再次迎来它的辉煌,因为家训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传承。


(图: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