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讓聲音帶你走進文學的多彩世界

主播:趙玉(讀創/深圳商報《文化廣場》編輯)

Δ點擊上面的三角收聽

欄目介紹: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文學,深圳是一座以創新為特質的現代都市,深圳文學充滿元氣、生氣和意氣,“深圳文學之窗”立足於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廣東,放眼全國,以文學連接情感,以文化凝聚認同,以交流聚合力量,在這裡讓我的聲音帶你穿越時空走進各位作家為我們創造的多彩世界。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視野——深圳四十年掠影》

作者:姜維勇

中山大學出版社

【作品簡介】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試驗田,其間多少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多少過目難忘的歷史人物、多少撲朔迷離的歷史故事、多少日漸模糊的歷史細節,都值得我們認真回望、仔細咀嚼。當今中國社會正在進入新時代,中國人需要重溫自己的當代史。

姜維勇先生《視野——深圳四十年掠影》是中山大學出版社2020年重點主題出版物。全書分為往昔今朝(歷史維度)、此岸彼岸(地理維度)、衝突融合(文化維度)、夢想現實(經濟維度)四個章節,從四個維度,十二個方面展開,為讀者閱讀提供了多重視角。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值得記錄與講述的當然不可勝數,講好深圳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者憑藉多年積澱,匠心獨運,巧妙剪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即精選主題立足於時代大背景,著眼於主流精神;落筆時多以新聞事實為依據,從小處切入,表現時代精神,展示時代風貌,成為時代風雲的記錄者。《視野——深圳四十年掠影》試圖以點帶面,其所選內容絕大多數是根據作者親身經歷寫就,真實可信,風格清新,雋永多姿。在注重系統性與權威性的同時,兼顧可讀性和趣味性,用生動簡潔的文字,輔以百餘幅原創圖片,圖文並茂地向讀者介紹深圳的獨特風貌和文化魅力,從一個微視角感受到時代的大變革既豐富多彩,又發人深思。

全書貫穿以嶺南文化的大視野,具有對深圳的文化闡釋功能。它把深圳的歷史與現實、民俗與潮流、青春與活力、觀念和行動、傳承與創新、借鑑與突破等全面生動地展現出來,見微知著、以小見大,傳達最年輕的現代都市的風土與精神,借“小視野”之形顯“大格局”之貌。尤如一部深圳的“小百科全書”。

作為城市觀察者,作者來深圳25年來,所見即所得,如同釀酒製茶般,經過揉碎、消化、萃取、提煉,最後方得以呈現。功夫在詩外,雋永見筆端。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作者簡介】

姜維勇,筆名禹安。文化學者,作家

深圳之窗總編輯,兼任《老齡健康》雜誌社主編

深圳大學城市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北大青鳥同文教育集團特聘專家

香港大學SPACE學院傑出貢獻獎獲得者

深圳市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

【名家推薦】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視野》化繁為簡,信手拈來,行雲流水,情深至誠;嚴謹不失溫度,簡潔不失風度,集知識常識風物景緻於一體,可讀性強,適合各類群體閱讀。

——王天琪,博士,中山大學出版社社長

閱讀《視野》這本書,首先感受到的是貫穿於書中的深沉的歷史感和開闊的寫作視野。第二個直接感受是:這是一本文筆清新、生動有趣的散文隨筆集。我讀姜維勇的這本新作,最深的感受是作者行文的風格樸實真摯而不失文學的清新韻致。作者顯然繼承了現代散文名家周作人等人提倡過的“談話風”——寫作者不僅要感情真摯、所寫真實,而且最好以一種淡定、親切的談話風格從容道來。

——郎偉,寧夏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祖籍江西,剛滿月便隨父母援疆去了大西北。我則祖籍安徽,出生在廣東韶關,兩歲隨父親遷徙去了江西。歷史的河流便是這樣溝壑縱橫,港汊交織,人事紛紜。維勇來到深圳凡25年,在政府、企業及媒體多個單位輾轉挪移。一路用心體察,涉筆成史、成趣、成窗……在深圳建市40週年之際、深圳特區創辦40週年之前,如何講述深圳故事,成為各路人士焦灼的期盼。《視野》的推出,此其時也。不知過往,如何把握現在,洞悉未來?願《視野》講述的一枝一葉,一沙一石,風雨雷電,雲蒸霞蔚,皆能鐫刻如新,永不忘懷。

——南翔,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國家一級作家

姜維勇以傳媒人的敏銳和史家的嚴謹,從新聞與史料兩個維度對深圳做了一次高頻掃描。在他的文字裡,我們可以一窺這座神奇之城的前世今生,破解深圳的崛起之謎。《視野》會帶給讀者前所未有的視野。

——胡野秋,文化學者、著名作家、導演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偉業的起點與序章,是夢開始的地方。我慶幸自己來到了深圳並認識了姜維勇先生。我和他均祖籍江西,我們都是深圳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創造者,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和見證者,姜維勇是一個有心人,更是一個有大愛的人。深圳特區創立四十年,風雲際會,波瀾壯闊,崢嶸坎坷間,值得記錄與講述的不可勝數。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憑藉多年積澱,以個人視角,切入時代主題,匠心獨運,巧妙剪裁,從這個意義上說,《視野》堪稱是一本經典之作。其角度新穎,情感真實,內容豐富,引人入勝,在帶給讀者身臨其境、回味悠長的大視野同時,也能引起讀者從自己視野觀察和體悟!

——李忠林,九三學社社員、知名企業家、《老齡健康》執行總編

作為深圳建設和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姜維勇是一個有心人。他得益於長期從事信息和媒體工作,因此對於深圳的歷史與現實,深圳的發展進程,深圳改革開放的主要事件,帶有強烈深圳色彩的企業和單位、深圳的民俗和潮流,深圳人的精神、觀念、行為,深圳的創造性與活力,以及形形色色深圳人甚至深圳地理景物都有深刻的理解和了解。他用心地體驗和觀察,並把它們記錄下來,配以視覺和角度新穎的圖片,形成了這樣一部著作。這幾乎是對深圳一個全方位的個人解讀,因為了然於胸,所以得心應手,簡練質樸。每篇文字不長,但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見解,讀來既清新又輕鬆,是眾多有關深圳讀物中的一株奇葩。

——五味子,著名作家,深圳市雜文學會副會長,深圳市羅湖區作協副主席

透過本書作者的視野,我們感受到,他在努力嘗試讓讀者既看到歷史的縱深度,又看到當代的廣度。他的努力充滿意義,他的作品可以啟發後來者繼續這種探索。漸漸地,我們和這座神奇的城市變得愈加緊密,併成為這個城市的一部分。

——郝紀柳,文化學者、資深媒體人、深圳市福田區圖書館“一間書房”領讀人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視野》十分吸引我,每篇文章圖文並茂,生動又精煉地反映了深圳四十年的發展,變化以及深圳的經濟,文化,教育,世態人情,民族特性和改革開放對這座城市和新一代建設者風貌的重建和更新。我體會到了維勇對這本書付出的心血和艱辛,這是維勇的心路歷程,是他二十五年來一步一個腳印地艱苦奮鬥,昂揚圖強取得的豐碩成果!我和李老師為你自豪!

——李鏡如教授、田美琳教授,寧夏大學中文系教授

作為深圳特區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親身參與者,作為視事業為生命的深圳門戶網站——深圳之窗的總編輯,維勇的心律,時時應和著特區火熱生活的節奏而躍動。在讀大學的時候,他就以勤於學習、善於分析,而深得師生們的好評。走上社會職場後,他更以勤於觀察、善於思考,而廣受社會各界人們的關注。他從小經受了西北高原風雪沙暴的吹打,在艱苦的生活磨礪中,逐漸養成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在拼搏南海之濱的20多個春秋裡,他又經受了驚濤駭浪的考驗,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生活中,不斷強化了勇往直前的意志。他得益於優良的中文專業基礎的滋養,得益於自覺奮進、主動將新聞、寫作、公關、網絡等多種學科,融合並執於一掌之中。他文思如湧,以大量的紀實、論理、抒情的美文佳作,不斷奉獻給廣大民眾。他受到社會的重視,是理所當然的;他受到人們的歡迎,也是理所當然的。新書《視野——深圳40年掠影》的出版,向人們傳遞了維勇的熱情和活力,展示了維勇的理想和心靈。衷心希望維勇繼續加快前進的步伐,永遠為時代和生活的日新月異,而奔跑,而歌唱!

——張迎勝教授、張衍芸教授,寧夏大學中文系教授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姜維勇是寧夏大學的優秀畢業生,也是深圳特區發展建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從西夏到嶺南,作者通過在深圳25年的心路歷程,以自己的小視角觀察深圳特區40年的大變遷。深圳是中國移民人數最多,最具有活力的城市。相信《視野》會帶給每一位深圳的新移民和想要深入瞭解深圳的人有趣的體驗。

——杜建錄博士,“長江學者”,教授,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院長

維勇是我的大學同窗,畢業後不約而同來到深圳打拼,二十年身處同城卻未曾謀面。幾年前適逢寧大廣東校友會成立,才得以重逢。近年來交往頻繁,情好日密。維勇兄勤於奔走散播文化,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對社會大眾殷殷解說何謂風格、什麼是品味。《視野》是一本非常精巧的書。作者力求從一個比較寬廣的國際視野出發,來觀察深圳、思考中國。我們從書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國人都正處在最激動人心的變革時代,而深圳無疑是這場變革的先鋒……縱橫捭闔的維度,週而復始的筆耕,成就了這本《視野》。

——鮑海中,專欄作家,深圳讀書月閱讀導師,深圳青少年作文大賽首席評委

《視野》是一本有溫度的書,是一本有情懷的書,它濃縮了特區深圳40年的故事和畫面,讓所有參與特區建設的人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塵封回憶和滾燙青春。姜維勇是我們寧夏大學的校友,也是我的兄長,更是我們寧大人的驕傲。生活中的姜維勇是個有趣而博學的人,他總是能從細微的生活中找到宏大的旋律,從凡塵之中發掘超凡的力量。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這樣有趣的人,需要這樣有情懷的書。

——扶欄客,著名文化學者,深圳大學城市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歷史暢銷書作家

《視野》讓我在作者潔淨優美的文筆中從容、深入地暢遊觀覽深圳的來世今生、外裝神韻……每一則文章都言簡意賅,配以精美的圖片,兩者相得益彰,給人賞心悅目的感受。全書採取純客觀記敘,作者偶爾現身說法,卻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閱讀《視野》,是一場愉快的精神旅遊,得到知識,感受發展,體味人生,增強信心,真所謂:一卷在手,深圳盡收,開卷有益,其樂無窮!

——湯克勤博士,嘉應學院文學院教授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本書集作者多年閱讀與觀察,觸及歷史淵源、民俗、觀念及深圳生活的方方面面,於細微處見真知,從容展現了深圳——一個千千萬萬人懷著夢想、投入火熱青春的現代化城市的風貌。內容豐富、語言洗煉,圖文並茂,是瞭解深圳的一本好書。

——左曉園博士,外交學院拉美中心主任

在深圳,可以追溯中華文化的深遠與渾厚,也能夠展示現代中國的發展軌跡與輝煌未來。《視野》以全景式描述,讓我們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中感受一個活力四射的深圳。行雲流水之間,流露出作者對這座城市的熱愛,為每一位懷揣夢想的熱血靈魂提供了一份尊饗的盛宴。

——逯維娜博士,國防大學戰略學博士後,國際問題評論專家

作者是深圳改革開放發展過程的建設者和親歷者。本書文字清新,視角獨到,圖片精美。《視野》從多個層面展現了深圳的風采,既具備史料價值也有借鑑意義。對於大學生而言,是不可多得的開闊眼界,認識深圳的優秀作品。

——張冬博士,南方科技大學學生創新中心主任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序言

•吳俊忠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也是深圳建市40週年。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深圳之窗總編輯姜維勇先生的新著《視野——深圳四十年掠影》(以下簡稱《視野》)應時問世,無疑是深圳文化界的一件喜事。

我與姜維勇在公務員培訓活動中相識,在交往中感覺他有兩個突出的亮點。一是古典詩詞修養好。每次參觀或聚會活動,經他用古詩詞一描述,頓生許多美感,意境大不相同。二是硬筆書法寫得好。古詩詞配上一手漂亮的書法,即刻成為一件藝術品,令人羨慕不已。此番讀他的新著《視野》,又有一種新的感覺:他除了詩好字好外,更有開闊的視野和深刻的思想。作為一個外來移民,能把深圳這座建市40年的新城觀察並展現得如此全面、如此深入,足見他觀察事物的獨到眼光和表現事物的藝術功力。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深圳電視臺每天播出深圳新聞前,都有這樣幾句話概述深圳: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面旗幟,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這幾句類似標語、口號的話語,描述的是深圳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功能和地位,但從城市歷史和城市文化的角度來觀察,還不足以全面展現深圳這座城市的歷史沿革和文化內涵。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姜維勇的《視野》具有對深圳文化的闡釋功能。它把深圳的歷史與現實、民俗與潮流、青春與活力、觀念與行動、傳承與創新、借鑑與突破等全面而生動地展現出來,猶如一部深圳的小百科全書,既豐富多彩,又發人深思。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通覽《視野》,感覺它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一是視野開闊,內涵豐富。本書取名《視野》確實是實至名歸。閱讀本書,你會覺得深圳這座城市所經歷、所發生的事情,在書中幾乎無所不包。談歷史,有深圳歷史的源頭,如寶安地名的由來、大鵬所城的緣起、東門古墟的過往等;談改革開放,有中英街的變遷,如“二線關”的設置與撤銷、大學城的創辦、華僑城的興建、蛇口的先行先試等;談文化創新,有深圳十大觀念的評選,如“設計之都”與“圖書館之城”“鋼琴之城”的建設、大芬油畫村的崛起等;談民俗風情,有粵語的特色,如大盆菜的壯觀、碉樓的緣起、沙井蠔的盛名等;談文化名人,有“定海神針”胡經之、“文化俠客”胡野秋、“江湖學者”扶欄客等;談城市建築,有全球第一大會展中心、美輪美奐的深圳音樂廳、中國最潮的航站樓等;談企業,有舉重若輕的“平安”、影響中國的“快遞一哥”順豐、成就夢想的比亞迪等。總之,讀完《視野》,就彷彿在歷史的時空中把多彩的深圳巡視了一遍,感覺風光無限,美不勝收。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二是撥雲驅霧,正本清源。長期以來,關於深圳文化的整體評價,總有一些謬誤之見,就像瀰漫在深圳文化空間的雲霧,遮蔽深圳文化的真相,混淆人們的視聽。形成這些謬見的原因,一是對深圳歷史的無知或知之甚少,二是對深圳文化現狀的認識膚淺。其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文化沙漠論”和“底蘊不足論”。這些謬見認為,“深圳是一座快速生成的新城,缺乏歷史文化的積澱,底蘊不足,既沒有秦磚漢瓦,也沒有唐宋風韻,只有用金錢堆積起來的高樓大廈,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文化暴發戶”。《視野》以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和令人信服的文化現象,回擊了上述謬見,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現代文化充滿活力的深圳,起到了撥雲驅霧、正本清源的文化效應。無論是寶安區西鄉的古文化遺址、唐代深圳的軍事駐防,還是明代為抗擊倭寇而設立的大鵬所城,無不以鐵的事實證明,深圳歷史載入史冊,與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密不可分,歷史文化的影響更是至今不衰,成為當下深圳城市文化的重要基因。至於深圳的現代城市文化,《視野》更是以生動可感的深圳文化現象,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充滿創新氛圍和現代氣息的魅力深圳:引領社會發展的現代觀念、緊跟時代的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時尚的流行音樂和服裝設計、風格別緻的城市建築、讀書月和圖書節的書香、精彩綻放的“文化+”模式……所有這些都表明,深圳不僅不是“文化沙漠”,而且是富有文化底蘊的現代化新興城市。深圳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所形成的創新意識、拼搏精神、平等觀念、包容心態等,都無可爭議地成為深圳文化底蘊的外顯和展示。

三是文風生動,不落俗套。《視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術著作,而是一本富有文學性的文化隨筆。因此,它無須遵循嚴格的學術規範。作者率性而為,因思而寫,生動活潑,酣暢淋漓。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首先,標題設置簡潔明快。全書共有四個板塊,或稱四章。分別為“往昔今朝”“此岸彼岸”“衝突融合”“夢想現實”。這種標題就像是意蘊豐富的文化符號,既能概括本章的內容,又留給讀者廣闊的解讀和想象空間。同樣,本書各節的標題也富有特色。如“傳承•出新”“故鄉•此鄉”“堅守•浪漫”“城事•人事”等。這類標題在各種圖書中通常很少見到。作者藉此表達的是一種隱喻、一種情懷,目的是讓讀者跟隨他的思路,感受他的情感,走進他的“我思”。

其次,文字表述形象可感。如描述中英街的變化時,作者寫道:“香港迴歸後,中英街逐漸衰落,昔日的摩肩接踵變得門可羅雀……歷史在波浪中發展,如今的中英街從購物中心變成了旅遊景點。老字號源昌隆金店對街的那株古榕樹仍似往年一般茂盛,煥發勃勃生機。”再如在介紹名揚古今的沙井蠔時,作者這樣寫道:“湛藍的海水,靜謐的沙灘,蠔鄉沙井頭枕伶仃洋,懷抱珠江口,千年的訴說,在每一次潮起潮落中。沙井蠔不僅是深圳當地的特色產品,更積澱成為開放與創新、勤勞和忠孝的‘蠔文化’,哺育、滋潤著一代代的沙井人。”這種表述,既寄事以理,寓理以情,又有一種文學的抒發和象徵,令人讀後印象深刻,頓生感慨。

人生善讀書,何來憂與愁?相信在深圳生活打拼的人,無論你多麼辛苦,也無論你有多少煩惱,若有機會讀到《視野》,一定會慶幸自己來到深圳,也一定會更加喜歡和熱愛這座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城市。

是為序。

2019年8月18日

(吳俊忠,文化學者,教授。深圳大學城市文化研究所首任所長)

≈≈≈≈≈≈≈≈≈≈≈≈≈≈≈≈≈≈≈≈≈≈≈≈≈≈≈≈≈≈≈≈≈≈≈≈≈≈≈≈≈≈≈≈≈≈≈≈≈≈≈≈≈

《視野——深圳40年掠影節選》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1.寶安,得寶者安

《新安縣誌》(康熙年間)輿圖深圳原屬寶安縣,寶安境內有一山,山中有寶,得寶者安,故而得名“寶山”。這座“寶山”位於如今的東莞市樟木頭鎮(當時這裡亦屬寶安縣)。寶安作為深港歷史文化之根,有著近1700年的建制史,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特殊的地緣環境造就了寶安獨特的文化風貌。寶安縣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始設,廣府文化、南粵文化、客家文化於此並存;改革開放後,又加入移民文化、工業文化、海洋文化等,表裡均顯多元。區內文物古蹟眾多,有建於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全市現存最古老的地上古建築——龍津石塔;有始建於康熙年間,重建於乾隆五十年(1785),深圳現存唯一的古代石拱橋——永興橋;還有全市最高的古塔——鳳凰塔以及鐵仔山古墓群遺址、北帝古廟等遺蹟。康熙年間《新安縣誌》載,當時的北帝廟與孔廟、關帝廟並列為官方認可的三大廟宇,至今香火旺盛不衰。此外,曾氏大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深圳現存建築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廣府祠堂之一。曾氏的先祖可追溯到曾子。曾子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五姓——孔、顏、曾、孟、荀中排第三,因此,宗祠大門有楹聯“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明清建祠堂按照紀念對象的爵位(公、侯、伯、子、男)分別設定規格,只有公爵的祠堂才可享受最高規格五開間。曾子被封為宗聖公,因此,曾氏大宗祠可以建成五開間。

寶安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融合史:秦統一嶺南,設置嶺南三郡,強迫遷移50萬人守五嶺,促進了古南越族和華夏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在漢朝400多年間,中原人因各種原因南遷,廣府語言和廣府文化至此大致定型。三國至晉的移民促使了寶安縣和東官郡的設立,宋朝的移民更是推動了寶安文化教育的發展和繁榮。廣東陳超遷先生製作楹聯贊之:“文化千秋,溯源寶地;春風萬里,扶翼灣區。”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2.“深圳之源”將軍城

《莊子•逍遙遊》曰:“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是中國神話傳說中最大的一種鳥。這種在九天之上翱翔的神鳥,故鄉卻是在水中,由叫作“鯤”的大魚變化而來。深圳東南部有一座堪比自然寶庫的半島——大鵬半島。深圳別稱“鵬城”,源頭在此。《新安縣誌》中描述,新安縣城至大鵬所城,“高山峻嶺如弁鳥鷹三轉,大小梅沙尖、九頓嶺等處轎馬難走,必步行越,橫湧海港無渡,伺潮退以涉,無大風雨四日可至”。當年的大鵬半島,僻遠荒涼,山勢險峻,是古代海路進入廣州的必經之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為抗擊倭寇設立“大鵬守禦千戶所城”,簡稱“大鵬所城”。城中賴氏將軍家族曾孕育“三代五將”,實為中國軍史所罕見,素有“宋朝楊家將、清代賴家幫”的美譽。可以說,大鵬所城不僅是“省會門戶”,更是“深圳之源”。600餘年的滄桑隱藏在今日大鵬所城的斑駁石苔間,是一段無法遺忘的時光。海防重鎮大鵬所城包容的文化在建築上也有所體現。低矮的民居一排排延伸開去,全城皆用客家“堆瓦”蓋頂,屋頂融入了廣府建築“飛帶”的元素,屋頂側面有如利刃插向空中。而東城門的一處民居則用了潮汕的“水形山牆”……大鵬所城被譽為中國18000多千米海岸線上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海防城,整座城宛若一座博物館。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阮儀三說,大鵬所城是他見過的中國明清以來所有衛城中最好的一座。金戈鐵甲,物換星移。人傑地靈,古城依舊。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3.墟市出其東門

東門老墟古井深圳名稱源於“深圳墟”,指的就是今天的羅湖東門老街。“墟”同“圩”,客家人說的“墟”,就是“集市”的意思。清嘉慶、道光年間,新安縣共建有36個墟市,深圳墟為其中最繁華的一個,經久不衰,至今還是商賈鬧市。從空中俯瞰,東門老街的解放路和人民路交界的地方是一個大“十”字,被老深圳人稱為“十字街”。東門思月書院前文化廣場處,立有銅塑壁畫老東門墟市圖,從中可以一窺東門老街的歷史沿革。1906年,九龍至廣州鐵路開築。1911年全線通車,深圳成為粵港的重要門戶。因深圳墟接近廣九鐵路,1950年改墟為鎮。1955年,寶安縣城從南頭遷至深圳墟,通過羅湖橋對外頻繁交往,深圳的知名度日盛。1979年建市,深圳成為市名,深圳墟則改稱“東門老街”。隨後,1999年,東門步行街落成,成為中國著名的商業街。如今的東門老街又成了車水馬龍的商業旺區。每年秋季,東門茂業、天虹等幾家百貨巨頭都會開始一年一度的68小時通宵營業,並推出諸多超級優惠措施。此時便是深港購物一族“血拼”的黃金季節。深圳人的購買力相當驚人,這時的東門,人群密密匝匝,人聲鼎沸,大家都沉浸在購物的狂歡之中,國外黑色星期五購物節恐怕也只能望塵莫及了。無邊東逝江河水,有情西來山色濃。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4.藍天碧海色彩

深圳有著讓人眼饞的絢爛色彩。面對霧霾,內地人最羨慕“深圳藍”。藍天白雲、綠水青山,通透晴朗的天空、清新純淨的空氣,這一切成了深圳的標誌和驕傲。作為國際花園城市,深圳當然是綠色的。在不太大的轄區裡,它擁有大面積的森林覆蓋;它又是金色的,在其海岸線上,擁有近百個黃金沙灘。深圳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但是這座海濱城市似乎又離海很遠。市民在節假日一般是不怎麼去海邊玩的,原因很簡單:堵車。現在東部景區大鵬半島試行小客車預約通行。多年來,每逢節假日,去東部海邊總是堵車,深圳沒有幾個人敢在假期去東部海邊玩。因此,深圳人愛去國外海島旅遊就不足為奇了。深圳山也多,雖然不高,但是秀氣。這裡的登山愛好者眾多,最出名的除了王石,要算農業銀行員工、登山家張梁。他已成功登頂全世界14座8000米以上山峰、6座七大洲最高峰,並徒步滑雪到達南極和北極,成為首位完成“14+2”的中國人。他說:“每次攀登都是與生命對話,於我是最難得的歷練。”為什麼登山?因為山就在那裡。百川歸海激白浪,千江有月映碧波。山海之間,或許深圳的本色是那象徵希望的藍色。

5.心中故鄉的雲

20年前,最浪漫的事可能是帶著戀人登頂地王,鳥瞰羅湖,指點香江,編織夢想。383米、69層的地王大廈,為當時亞洲第一高樓。推出的主題性觀光項目“深港之窗”,高懸於巍峨挺拔的大廈頂層,也是亞洲第一個高層主題性觀光遊覽項目。登斯樓也,長抒胸臆。多少獨在異鄉深圳的異客希望在上面看到故鄉的雲,回望北國,思念親人。2010年,費翔懷舊金曲全國巡演在保利劇院舉行。來自西安的肖劍平和來自湖南的徐梅夫婦早早就來了。在移民城市裡,《故鄉的雲》非常容易打動人心。費翔唱這首歌時已接近演唱會的尾聲,看得出費翔也很有感觸,頗有傷感的意味,與其說他是在歌唱,不如說是在訴說。深圳絕大多數人都是背井離鄉的遊子,聽他訴說著遊子思鄉之情,更容易產生共鳴,更令人感動。“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這句網紅詩,不知道擊中了多少人的心。客居深圳,遊子思鄉;如人飲酒,甘苦自知。身無拘攣喜新景,心有牽掛思舊鄉。

6.打工者的《時代》

2009年12月,美國《時代》週刊揭曉年度人物,中國工人成為榜單上唯一的一個群體。而代表中國工人登上《時代》週刊的工人們全部來自寶安區石巖鎮的一家LED企業。她們的名字分別是肖紅霞、黃冬豔、邱小院、彭春霞。這4位女工來自湖南邵陽和廣東梅州,初中學歷,踏實、樂觀。在深圳40年的歷史中,外來工是一個應該被記住的特殊群體。從來沒有一個城市像深圳這樣,聚集著如此眾多的來自全國各地的打工者。在這個由無數勞務工締造出來的城市裡,關於外來工的種種記憶已經納入城市的歷史。深圳4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深圳移民的奮鬥史。無數的外來工是特區的第一批建設者和追夢者。很多人依然記得,在蓮花山公園背後,曾經有一片打工者暫住的“冬瓜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裡都是“收容”來自天南地北的外鄉人的安置區。門口菜檔賣的菜很新鮮很便宜,安置區內人們的笑容很簡單很溫暖。那不是一個單純安置吃飯和睡覺的地方,而是一個安置夢想的家園。如今,冬瓜嶺早已蕩然無存,新的名字——“彩田村”預示著未來的打工者會有更加精彩的人生。人情冷暖知冷暖,世事滄桑話滄桑。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深圳文學之窗(音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