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让声音带你走进文学的多彩世界

主播:赵玉(读创/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编辑)

Δ点击上面的三角收听

栏目介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文学,深圳是一座以创新为特质的现代都市,深圳文学充满元气、生气和意气,“深圳文学之窗”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广东,放眼全国,以文学连接情感,以文化凝聚认同,以交流聚合力量,在这里让我的声音带你穿越时空走进各位作家为我们创造的多彩世界。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视野——深圳四十年掠影》

作者:姜维勇

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品简介】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试验田,其间多少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多少过目难忘的历史人物、多少扑朔迷离的历史故事、多少日渐模糊的历史细节,都值得我们认真回望、仔细咀嚼。当今中国社会正在进入新时代,中国人需要重温自己的当代史。

姜维勇先生《视野——深圳四十年掠影》是中山大学出版社2020年重点主题出版物。全书分为往昔今朝(历史维度)、此岸彼岸(地理维度)、冲突融合(文化维度)、梦想现实(经济维度)四个章节,从四个维度,十二个方面展开,为读者阅读提供了多重视角。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值得记录与讲述的当然不可胜数,讲好深圳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者凭借多年积淀,匠心独运,巧妙剪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即精选主题立足于时代大背景,着眼于主流精神;落笔时多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从小处切入,表现时代精神,展示时代风貌,成为时代风云的记录者。《视野——深圳四十年掠影》试图以点带面,其所选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写就,真实可信,风格清新,隽永多姿。在注重系统性与权威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和趣味性,用生动简洁的文字,辅以百余幅原创图片,图文并茂地向读者介绍深圳的独特风貌和文化魅力,从一个微视角感受到时代的大变革既丰富多彩,又发人深思。

全书贯穿以岭南文化的大视野,具有对深圳的文化阐释功能。它把深圳的历史与现实、民俗与潮流、青春与活力、观念和行动、传承与创新、借鉴与突破等全面生动地展现出来,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传达最年轻的现代都市的风土与精神,借“小视野”之形显“大格局”之貌。尤如一部深圳的“小百科全书”。

作为城市观察者,作者来深圳25年来,所见即所得,如同酿酒制茶般,经过揉碎、消化、萃取、提炼,最后方得以呈现。功夫在诗外,隽永见笔端。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作者简介】

姜维勇,笔名禹安。文化学者,作家

深圳之窗总编辑,兼任《老龄健康》杂志社主编

深圳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北大青鸟同文教育集团特聘专家

香港大学SPACE学院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名家推荐】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视野》化繁为简,信手拈来,行云流水,情深至诚;严谨不失温度,简洁不失风度,集知识常识风物景致于一体,可读性强,适合各类群体阅读。

——王天琪,博士,中山大学出版社社长

阅读《视野》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贯穿于书中的深沉的历史感和开阔的写作视野。第二个直接感受是:这是一本文笔清新、生动有趣的散文随笔集。我读姜维勇的这本新作,最深的感受是作者行文的风格朴实真挚而不失文学的清新韵致。作者显然继承了现代散文名家周作人等人提倡过的“谈话风”——写作者不仅要感情真挚、所写真实,而且最好以一种淡定、亲切的谈话风格从容道来。

——郎伟,宁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祖籍江西,刚满月便随父母援疆去了大西北。我则祖籍安徽,出生在广东韶关,两岁随父亲迁徙去了江西。历史的河流便是这样沟壑纵横,港汊交织,人事纷纭。维勇来到深圳凡25年,在政府、企业及媒体多个单位辗转挪移。一路用心体察,涉笔成史、成趣、成窗……在深圳建市40周年之际、深圳特区创办40周年之前,如何讲述深圳故事,成为各路人士焦灼的期盼。《视野》的推出,此其时也。不知过往,如何把握现在,洞悉未来?愿《视野》讲述的一枝一叶,一沙一石,风雨雷电,云蒸霞蔚,皆能镌刻如新,永不忘怀。

——南翔,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一级作家

姜维勇以传媒人的敏锐和史家的严谨,从新闻与史料两个维度对深圳做了一次高频扫描。在他的文字里,我们可以一窥这座神奇之城的前世今生,破解深圳的崛起之谜。《视野》会带给读者前所未有的视野。

——胡野秋,文化学者、著名作家、导演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伟业的起点与序章,是梦开始的地方。我庆幸自己来到了深圳并认识了姜维勇先生。我和他均祖籍江西,我们都是深圳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创造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和见证者,姜维勇是一个有心人,更是一个有大爱的人。深圳特区创立四十年,风云际会,波澜壮阔,峥嵘坎坷间,值得记录与讲述的不可胜数。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凭借多年积淀,以个人视角,切入时代主题,匠心独运,巧妙剪裁,从这个意义上说,《视野》堪称是一本经典之作。其角度新颖,情感真实,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在带给读者身临其境、回味悠长的大视野同时,也能引起读者从自己视野观察和体悟!

——李忠林,九三学社社员、知名企业家、《老龄健康》执行总编

作为深圳建设和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姜维勇是一个有心人。他得益于长期从事信息和媒体工作,因此对于深圳的历史与现实,深圳的发展进程,深圳改革开放的主要事件,带有强烈深圳色彩的企业和单位、深圳的民俗和潮流,深圳人的精神、观念、行为,深圳的创造性与活力,以及形形色色深圳人甚至深圳地理景物都有深刻的理解和了解。他用心地体验和观察,并把它们记录下来,配以视觉和角度新颖的图片,形成了这样一部著作。这几乎是对深圳一个全方位的个人解读,因为了然于胸,所以得心应手,简练质朴。每篇文字不长,但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见解,读来既清新又轻松,是众多有关深圳读物中的一株奇葩。

——五味子,著名作家,深圳市杂文学会副会长,深圳市罗湖区作协副主席

透过本书作者的视野,我们感受到,他在努力尝试让读者既看到历史的纵深度,又看到当代的广度。他的努力充满意义,他的作品可以启发后来者继续这种探索。渐渐地,我们和这座神奇的城市变得愈加紧密,并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郝纪柳,文化学者、资深媒体人、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一间书房”领读人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视野》十分吸引我,每篇文章图文并茂,生动又精炼地反映了深圳四十年的发展,变化以及深圳的经济,文化,教育,世态人情,民族特性和改革开放对这座城市和新一代建设者风貌的重建和更新。我体会到了维勇对这本书付出的心血和艰辛,这是维勇的心路历程,是他二十五年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奋斗,昂扬图强取得的丰硕成果!我和李老师为你自豪!

——李镜如教授、田美琳教授,宁夏大学中文系教授

作为深圳特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亲身参与者,作为视事业为生命的深圳门户网站——深圳之窗的总编辑,维勇的心律,时时应和着特区火热生活的节奏而跃动。在读大学的时候,他就以勤于学习、善于分析,而深得师生们的好评。走上社会职场后,他更以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而广受社会各界人们的关注。他从小经受了西北高原风雪沙暴的吹打,在艰苦的生活磨砺中,逐渐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拼搏南海之滨的20多个春秋里,他又经受了惊涛骇浪的考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强化了勇往直前的意志。他得益于优良的中文专业基础的滋养,得益于自觉奋进、主动将新闻、写作、公关、网络等多种学科,融合并执于一掌之中。他文思如涌,以大量的纪实、论理、抒情的美文佳作,不断奉献给广大民众。他受到社会的重视,是理所当然的;他受到人们的欢迎,也是理所当然的。新书《视野——深圳40年掠影》的出版,向人们传递了维勇的热情和活力,展示了维勇的理想和心灵。衷心希望维勇继续加快前进的步伐,永远为时代和生活的日新月异,而奔跑,而歌唱!

——张迎胜教授、张衍芸教授,宁夏大学中文系教授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姜维勇是宁夏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也是深圳特区发展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从西夏到岭南,作者通过在深圳25年的心路历程,以自己的小视角观察深圳特区40年的大变迁。深圳是中国移民人数最多,最具有活力的城市。相信《视野》会带给每一位深圳的新移民和想要深入了解深圳的人有趣的体验。

——杜建录博士,“长江学者”,教授,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

维勇是我的大学同窗,毕业后不约而同来到深圳打拼,二十年身处同城却未曾谋面。几年前适逢宁大广东校友会成立,才得以重逢。近年来交往频繁,情好日密。维勇兄勤于奔走散播文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对社会大众殷殷解说何谓风格、什么是品味。《视野》是一本非常精巧的书。作者力求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观察深圳、思考中国。我们从书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人都正处在最激动人心的变革时代,而深圳无疑是这场变革的先锋……纵横捭阖的维度,周而复始的笔耕,成就了这本《视野》。

——鲍海中,专栏作家,深圳读书月阅读导师,深圳青少年作文大赛首席评委

《视野》是一本有温度的书,是一本有情怀的书,它浓缩了特区深圳40年的故事和画面,让所有参与特区建设的人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尘封回忆和滚烫青春。姜维勇是我们宁夏大学的校友,也是我的兄长,更是我们宁大人的骄傲。生活中的姜维勇是个有趣而博学的人,他总是能从细微的生活中找到宏大的旋律,从凡尘之中发掘超凡的力量。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有趣的人,需要这样有情怀的书。

——扶栏客,著名文化学者,深圳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历史畅销书作家

《视野》让我在作者洁净优美的文笔中从容、深入地畅游观览深圳的来世今生、外装神韵……每一则文章都言简意赅,配以精美的图片,两者相得益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全书采取纯客观记叙,作者偶尔现身说法,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阅读《视野》,是一场愉快的精神旅游,得到知识,感受发展,体味人生,增强信心,真所谓:一卷在手,深圳尽收,开卷有益,其乐无穷!

——汤克勤博士,嘉应学院文学院教授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本书集作者多年阅读与观察,触及历史渊源、民俗、观念及深圳生活的方方面面,于细微处见真知,从容展现了深圳——一个千千万万人怀着梦想、投入火热青春的现代化城市的风貌。内容丰富、语言洗炼,图文并茂,是了解深圳的一本好书。

——左晓园博士,外交学院拉美中心主任

在深圳,可以追溯中华文化的深远与浑厚,也能够展示现代中国的发展轨迹与辉煌未来。《视野》以全景式描述,让我们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中感受一个活力四射的深圳。行云流水之间,流露出作者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为每一位怀揣梦想的热血灵魂提供了一份尊飨的盛宴。

——逯维娜博士,国防大学战略学博士后,国际问题评论专家

作者是深圳改革开放发展过程的建设者和亲历者。本书文字清新,视角独到,图片精美。《视野》从多个层面展现了深圳的风采,既具备史料价值也有借鉴意义。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开阔眼界,认识深圳的优秀作品。

——张冬博士,南方科技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主任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序言

•吴俊忠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深圳建市4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深圳之窗总编辑姜维勇先生的新著《视野——深圳四十年掠影》(以下简称《视野》)应时问世,无疑是深圳文化界的一件喜事。

我与姜维勇在公务员培训活动中相识,在交往中感觉他有两个突出的亮点。一是古典诗词修养好。每次参观或聚会活动,经他用古诗词一描述,顿生许多美感,意境大不相同。二是硬笔书法写得好。古诗词配上一手漂亮的书法,即刻成为一件艺术品,令人羡慕不已。此番读他的新著《视野》,又有一种新的感觉:他除了诗好字好外,更有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作为一个外来移民,能把深圳这座建市40年的新城观察并展现得如此全面、如此深入,足见他观察事物的独到眼光和表现事物的艺术功力。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深圳电视台每天播出深圳新闻前,都有这样几句话概述深圳: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这几句类似标语、口号的话语,描述的是深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和地位,但从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还不足以全面展现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姜维勇的《视野》具有对深圳文化的阐释功能。它把深圳的历史与现实、民俗与潮流、青春与活力、观念与行动、传承与创新、借鉴与突破等全面而生动地展现出来,犹如一部深圳的小百科全书,既丰富多彩,又发人深思。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通览《视野》,感觉它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视野开阔,内涵丰富。本书取名《视野》确实是实至名归。阅读本书,你会觉得深圳这座城市所经历、所发生的事情,在书中几乎无所不包。谈历史,有深圳历史的源头,如宝安地名的由来、大鹏所城的缘起、东门古墟的过往等;谈改革开放,有中英街的变迁,如“二线关”的设置与撤销、大学城的创办、华侨城的兴建、蛇口的先行先试等;谈文化创新,有深圳十大观念的评选,如“设计之都”与“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的建设、大芬油画村的崛起等;谈民俗风情,有粤语的特色,如大盆菜的壮观、碉楼的缘起、沙井蚝的盛名等;谈文化名人,有“定海神针”胡经之、“文化侠客”胡野秋、“江湖学者”扶栏客等;谈城市建筑,有全球第一大会展中心、美轮美奂的深圳音乐厅、中国最潮的航站楼等;谈企业,有举重若轻的“平安”、影响中国的“快递一哥”顺丰、成就梦想的比亚迪等。总之,读完《视野》,就仿佛在历史的时空中把多彩的深圳巡视了一遍,感觉风光无限,美不胜收。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二是拨云驱雾,正本清源。长期以来,关于深圳文化的整体评价,总有一些谬误之见,就像弥漫在深圳文化空间的云雾,遮蔽深圳文化的真相,混淆人们的视听。形成这些谬见的原因,一是对深圳历史的无知或知之甚少,二是对深圳文化现状的认识肤浅。其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文化沙漠论”和“底蕴不足论”。这些谬见认为,“深圳是一座快速生成的新城,缺乏历史文化的积淀,底蕴不足,既没有秦砖汉瓦,也没有唐宋风韵,只有用金钱堆积起来的高楼大厦,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文化暴发户”。《视野》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和令人信服的文化现象,回击了上述谬见,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现代文化充满活力的深圳,起到了拨云驱雾、正本清源的文化效应。无论是宝安区西乡的古文化遗址、唐代深圳的军事驻防,还是明代为抗击倭寇而设立的大鹏所城,无不以铁的事实证明,深圳历史载入史册,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密不可分,历史文化的影响更是至今不衰,成为当下深圳城市文化的重要基因。至于深圳的现代城市文化,《视野》更是以生动可感的深圳文化现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创新氛围和现代气息的魅力深圳:引领社会发展的现代观念、紧跟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时尚的流行音乐和服装设计、风格别致的城市建筑、读书月和图书节的书香、精彩绽放的“文化+”模式……所有这些都表明,深圳不仅不是“文化沙漠”,而且是富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化新兴城市。深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形成的创新意识、拼搏精神、平等观念、包容心态等,都无可争议地成为深圳文化底蕴的外显和展示。

三是文风生动,不落俗套。《视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富有文学性的文化随笔。因此,它无须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作者率性而为,因思而写,生动活泼,酣畅淋漓。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首先,标题设置简洁明快。全书共有四个板块,或称四章。分别为“往昔今朝”“此岸彼岸”“冲突融合”“梦想现实”。这种标题就像是意蕴丰富的文化符号,既能概括本章的内容,又留给读者广阔的解读和想象空间。同样,本书各节的标题也富有特色。如“传承•出新”“故乡•此乡”“坚守•浪漫”“城事•人事”等。这类标题在各种图书中通常很少见到。作者借此表达的是一种隐喻、一种情怀,目的是让读者跟随他的思路,感受他的情感,走进他的“我思”。

其次,文字表述形象可感。如描述中英街的变化时,作者写道:“香港回归后,中英街逐渐衰落,昔日的摩肩接踵变得门可罗雀……历史在波浪中发展,如今的中英街从购物中心变成了旅游景点。老字号源昌隆金店对街的那株古榕树仍似往年一般茂盛,焕发勃勃生机。”再如在介绍名扬古今的沙井蚝时,作者这样写道:“湛蓝的海水,静谧的沙滩,蚝乡沙井头枕伶仃洋,怀抱珠江口,千年的诉说,在每一次潮起潮落中。沙井蚝不仅是深圳当地的特色产品,更积淀成为开放与创新、勤劳和忠孝的‘蚝文化’,哺育、滋润着一代代的沙井人。”这种表述,既寄事以理,寓理以情,又有一种文学的抒发和象征,令人读后印象深刻,顿生感慨。

人生善读书,何来忧与愁?相信在深圳生活打拼的人,无论你多么辛苦,也无论你有多少烦恼,若有机会读到《视野》,一定会庆幸自己来到深圳,也一定会更加喜欢和热爱这座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城市。

是为序。

2019年8月18日

(吴俊忠,文化学者,教授。深圳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首任所长)

≈≈≈≈≈≈≈≈≈≈≈≈≈≈≈≈≈≈≈≈≈≈≈≈≈≈≈≈≈≈≈≈≈≈≈≈≈≈≈≈≈≈≈≈≈≈≈≈≈≈≈≈≈

《视野——深圳40年掠影节选》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1.宝安,得宝者安

《新安县志》(康熙年间)舆图深圳原属宝安县,宝安境内有一山,山中有宝,得宝者安,故而得名“宝山”。这座“宝山”位于如今的东莞市樟木头镇(当时这里亦属宝安县)。宝安作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有着近1700年的建制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地缘环境造就了宝安独特的文化风貌。宝安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始设,广府文化、南粤文化、客家文化于此并存;改革开放后,又加入移民文化、工业文化、海洋文化等,表里均显多元。区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建于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全市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古建筑——龙津石塔;有始建于康熙年间,重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深圳现存唯一的古代石拱桥——永兴桥;还有全市最高的古塔——凤凰塔以及铁仔山古墓群遗址、北帝古庙等遗迹。康熙年间《新安县志》载,当时的北帝庙与孔庙、关帝庙并列为官方认可的三大庙宇,至今香火旺盛不衰。此外,曾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深圳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广府祠堂之一。曾氏的先祖可追溯到曾子。曾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五姓——孔、颜、曾、孟、荀中排第三,因此,宗祠大门有楹联“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明清建祠堂按照纪念对象的爵位(公、侯、伯、子、男)分别设定规格,只有公爵的祠堂才可享受最高规格五开间。曾子被封为宗圣公,因此,曾氏大宗祠可以建成五开间。

宝安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融合史:秦统一岭南,设置岭南三郡,强迫迁移50万人守五岭,促进了古南越族和华夏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在汉朝400多年间,中原人因各种原因南迁,广府语言和广府文化至此大致定型。三国至晋的移民促使了宝安县和东官郡的设立,宋朝的移民更是推动了宝安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广东陈超迁先生制作楹联赞之:“文化千秋,溯源宝地;春风万里,扶翼湾区。”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2.“深圳之源”将军城

《庄子•逍遥游》曰:“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大的一种鸟。这种在九天之上翱翔的神鸟,故乡却是在水中,由叫作“鲲”的大鱼变化而来。深圳东南部有一座堪比自然宝库的半岛——大鹏半岛。深圳别称“鹏城”,源头在此。《新安县志》中描述,新安县城至大鹏所城,“高山峻岭如弁鸟鹰三转,大小梅沙尖、九顿岭等处轿马难走,必步行越,横涌海港无渡,伺潮退以涉,无大风雨四日可至”。当年的大鹏半岛,僻远荒凉,山势险峻,是古代海路进入广州的必经之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抗击倭寇设立“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简称“大鹏所城”。城中赖氏将军家族曾孕育“三代五将”,实为中国军史所罕见,素有“宋朝杨家将、清代赖家帮”的美誉。可以说,大鹏所城不仅是“省会门户”,更是“深圳之源”。600余年的沧桑隐藏在今日大鹏所城的斑驳石苔间,是一段无法遗忘的时光。海防重镇大鹏所城包容的文化在建筑上也有所体现。低矮的民居一排排延伸开去,全城皆用客家“堆瓦”盖顶,屋顶融入了广府建筑“飞带”的元素,屋顶侧面有如利刃插向空中。而东城门的一处民居则用了潮汕的“水形山墙”……大鹏所城被誉为中国18000多千米海岸线上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海防城,整座城宛若一座博物馆。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阮仪三说,大鹏所城是他见过的中国明清以来所有卫城中最好的一座。金戈铁甲,物换星移。人杰地灵,古城依旧。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3.墟市出其东门

东门老墟古井深圳名称源于“深圳墟”,指的就是今天的罗湖东门老街。“墟”同“圩”,客家人说的“墟”,就是“集市”的意思。清嘉庆、道光年间,新安县共建有36个墟市,深圳墟为其中最繁华的一个,经久不衰,至今还是商贾闹市。从空中俯瞰,东门老街的解放路和人民路交界的地方是一个大“十”字,被老深圳人称为“十字街”。东门思月书院前文化广场处,立有铜塑壁画老东门墟市图,从中可以一窥东门老街的历史沿革。1906年,九龙至广州铁路开筑。1911年全线通车,深圳成为粤港的重要门户。因深圳墟接近广九铁路,1950年改墟为镇。1955年,宝安县城从南头迁至深圳墟,通过罗湖桥对外频繁交往,深圳的知名度日盛。1979年建市,深圳成为市名,深圳墟则改称“东门老街”。随后,1999年,东门步行街落成,成为中国著名的商业街。如今的东门老街又成了车水马龙的商业旺区。每年秋季,东门茂业、天虹等几家百货巨头都会开始一年一度的68小时通宵营业,并推出诸多超级优惠措施。此时便是深港购物一族“血拼”的黄金季节。深圳人的购买力相当惊人,这时的东门,人群密密匝匝,人声鼎沸,大家都沉浸在购物的狂欢之中,国外黑色星期五购物节恐怕也只能望尘莫及了。无边东逝江河水,有情西来山色浓。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4.蓝天碧海色彩

深圳有着让人眼馋的绚烂色彩。面对雾霾,内地人最羡慕“深圳蓝”。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通透晴朗的天空、清新纯净的空气,这一切成了深圳的标志和骄傲。作为国际花园城市,深圳当然是绿色的。在不太大的辖区里,它拥有大面积的森林覆盖;它又是金色的,在其海岸线上,拥有近百个黄金沙滩。深圳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这座海滨城市似乎又离海很远。市民在节假日一般是不怎么去海边玩的,原因很简单:堵车。现在东部景区大鹏半岛试行小客车预约通行。多年来,每逢节假日,去东部海边总是堵车,深圳没有几个人敢在假期去东部海边玩。因此,深圳人爱去国外海岛旅游就不足为奇了。深圳山也多,虽然不高,但是秀气。这里的登山爱好者众多,最出名的除了王石,要算农业银行员工、登山家张梁。他已成功登顶全世界14座8000米以上山峰、6座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滑雪到达南极和北极,成为首位完成“14+2”的中国人。他说:“每次攀登都是与生命对话,于我是最难得的历练。”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百川归海激白浪,千江有月映碧波。山海之间,或许深圳的本色是那象征希望的蓝色。

5.心中故乡的云

20年前,最浪漫的事可能是带着恋人登顶地王,鸟瞰罗湖,指点香江,编织梦想。383米、69层的地王大厦,为当时亚洲第一高楼。推出的主题性观光项目“深港之窗”,高悬于巍峨挺拔的大厦顶层,也是亚洲第一个高层主题性观光游览项目。登斯楼也,长抒胸臆。多少独在异乡深圳的异客希望在上面看到故乡的云,回望北国,思念亲人。2010年,费翔怀旧金曲全国巡演在保利剧院举行。来自西安的肖剑平和来自湖南的徐梅夫妇早早就来了。在移民城市里,《故乡的云》非常容易打动人心。费翔唱这首歌时已接近演唱会的尾声,看得出费翔也很有感触,颇有伤感的意味,与其说他是在歌唱,不如说是在诉说。深圳绝大多数人都是背井离乡的游子,听他诉说着游子思乡之情,更容易产生共鸣,更令人感动。“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这句网红诗,不知道击中了多少人的心。客居深圳,游子思乡;如人饮酒,甘苦自知。身无拘挛喜新景,心有牵挂思旧乡。

6.打工者的《时代》

2009年12月,美国《时代》周刊揭晓年度人物,中国工人成为榜单上唯一的一个群体。而代表中国工人登上《时代》周刊的工人们全部来自宝安区石岩镇的一家LED企业。她们的名字分别是肖红霞、黄冬艳、邱小院、彭春霞。这4位女工来自湖南邵阳和广东梅州,初中学历,踏实、乐观。在深圳40年的历史中,外来工是一个应该被记住的特殊群体。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像深圳这样,聚集着如此众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在这个由无数劳务工缔造出来的城市里,关于外来工的种种记忆已经纳入城市的历史。深圳4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深圳移民的奋斗史。无数的外来工是特区的第一批建设者和追梦者。很多人依然记得,在莲花山公园背后,曾经有一片打工者暂住的“冬瓜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都是“收容”来自天南地北的外乡人的安置区。门口菜档卖的菜很新鲜很便宜,安置区内人们的笑容很简单很温暖。那不是一个单纯安置吃饭和睡觉的地方,而是一个安置梦想的家园。如今,冬瓜岭早已荡然无存,新的名字——“彩田村”预示着未来的打工者会有更加精彩的人生。人情冷暖知冷暖,世事沧桑话沧桑。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深圳文学之窗(音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