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句平平无奇,后一句惊艳无比的诗词,有你心中那句吗

中华诗词邈若沧海,灿如星河,许许多多的名家之作成为我们中华文明宝贵的财富,许多诗句印如我们的血液和灵魂,只要提起就能产生共鸣。

一般来说,诗歌要么全篇出彩,要么有名联流传,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但也有一些诗词,其中那么一两句却是这样,前一句看似平平淡淡,后一句波澜乍起、石破天惊。我挑几句喜欢的与你共赏,不知是否有你心中的那一句。

前一句平平无奇,后一句惊艳无比的诗词,有你心中那句吗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
唐·李翱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此诗记述了诗人向一代高僧问禅访道的逸事,据说当时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多次派人请药山禅师进城供养,均被禅师拒绝。有一天,李翱亲自上山登门造访,问禅师:“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李翱说:“不懂。”药山禅师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恍然大悟,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枝一叶,道在万事万物中。大概是道家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有人这么理解,认为禅师说的万物各有各的去处,云飘在天上才会自由,水只能呆在瓶中就变成瓶的形状。 同一类的事物,处在不同的位置上,就会有不一样的行为作风,会有不同的命运归宿。 那么最好各得其乐、各归其所。

如果硬将不同层次的事搅在一起,或用世俗功利要求,必然要混乱失望的。算是拒绝进城的邀请。

前一句平平无奇,后一句惊艳无比的诗词,有你心中那句吗

此诗第三句一开头说我来像高僧问道,禅师没有多余说话,就是简单交待一件事,平平常常。但是第四句诗中的“云在青天水在瓶”,让人一下子感受到道法自然,就好像云朵飘浮在天空,自然舒卷变幻,好比水装在瓶子里,随物赋形。这里说一个人的身、心、声与大自然的峰、云、月完全融合为一体,天人合一,自然而然就是道。再返回去看前一句,“无馀说”可能有到家“大道无言,大音希声”之意,于是一句平常的问答,一首看似平凡的一首诗因为“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光芒万丈。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金铜仙人辞汉歌
唐·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中四句为第二个层次,用拟人化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的酸苦惨凄情态,亡国之痛和移徙之悲跃然纸上。末四句为第三个层次,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

其中“衰兰送客咸阳道”一句,写形兼写情,以拟人手法来写,生动而显悲楚,但是这在诗歌中司空见惯,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无甚出奇。不过接着“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设想奇伟,意境辽远,感情深沉。都说天道无情,以万物为刍狗,如果老天也有感情它一定像我一样忧伤、痛苦、衰老。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双”。这句历来被人称道,专门挑出来分析鉴赏,模仿创作。有好事者把它作为一幅对联的上联,绞尽脑汁,想为这句配以下联,终于在宋代有了一幅名联“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也算是功德圆满。

前一句平平无奇,后一句惊艳无比的诗词,有你心中那句吗

毛主席也很爱这一句,并把它放到自己的诗里面。不过赋予了新意,揭示不断革命、不断改革、不断前进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样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革命是必将会胜利的。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近现代: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词里作者写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以后,带着愁绪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绪仍在。张先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然后感叹“送春春去几时回”,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含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之后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

前一句平平无奇,后一句惊艳无比的诗词,有你心中那句吗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前一句就是简单地写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但是后两句写景一下子将景物写活了,灵动万分。“云破月来花弄影”很有几分“月出惊山鸟”的意味,化静为动,诗中有画。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然而如果仅仅是这练字的功夫,有字无句,有句无篇那也是落了下乘。沈祖棻说:“

其好处在于‘破’、‘弄’二字,下得极其生动细致。天上,云在流,地下,花影在动:都暗示有风,为以下‘遮灯’、‘满径’埋下伏线。”意思就是说,“破”“弄”暗示了有风吹拂,所以才会有“明日落红应满径”。而“花弄影”这样的写法别出心裁,加上他另外的“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脍炙人口,世人就称张先叫张三影。

前一句平平无奇,后一句惊艳无比的诗词,有你心中那句吗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李清照一首与丈夫离别之后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大雁回,没有家书传来,而且雁回人不回。月满西楼,月圆人不圆。“花自飘零水自流”与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就是学自此处。“自”那就是无人欣赏,无人同品。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看似平淡的絮语,从一个思妇多情的自叹中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所以这样的相思之苦,更加难以消解。所以“此情无计可消除”出来得自然而然,不过也不算特别,比之李太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还是差了不少。

但是接下来说这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本来看前句,“才下眉头”,可能因为借酒消愁或者有人开解,所以愁绪稍解,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但是后面紧接“却上心头”,一点空隙也不留,不在面上表现却有深藏心里,看似开解实际相思更深。在同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前一句平平无奇,后一句惊艳无比的诗词,有你心中那句吗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历来为人所称道。据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我们在用名人名言时,其实主要有“引用、借用、化用”三种,而李易安善用第三种,用自己的理解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并且经常以平常如词,写出奇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写出了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看似脸色稍霁,实则思绪又涌上心头,更加深沉,遣之不走。

类似的诗词名句还有很多,如果没有你心中的那句,欢迎留言交流。喜欢就点个赞,关注一下吧,谢谢。

前一句平平无奇,后一句惊艳无比的诗词,有你心中那句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