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講綿陽老故事 古代沈家壩為何長期荒涼?

沈家壩東倚富樂山,西臨芙蓉溪,北接開元場,南靠漁父村,依山傍水,是一處理想的建城和居住之地。但很長一段時間沈家壩卻是荒涼之地,而且還有段時間是古戰場。為何呢?

新中國成立前,沈家壩仍舊是一片荒河灘,北邊僅有破敗的李社祠,南邊的漁父村有一些稀少的青瓦農舍,剩餘的大多是河灘沼澤地。說起沈家壩的歷史,不得不提南北朝,當時朝廷在此建梁城(公元514年左右),即歷史上的潼州城,後與涪縣合一。到了唐代,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貞在開元場建唐城,避開了沈家壩,沈家壩仍舊衰敗荒涼。

講講綿陽老故事 古代沈家壩為何長期荒涼?

湯毓良的《綿州之謎》一書中記載,從公元301年起,李特起義軍攻佔涪縣,李雄的成漢政權、氏人的前秦政權、鮮卑人的西魏、北周政權在綿陽的歷史都發生在沈家壩這塊土地上,到隋朝統一中國這280多年間,沈家壩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戰事頻繁,為綿陽時間最長局勢混亂的古戰場。

講講綿陽老故事 古代沈家壩為何長期荒涼?

湯毓良認為,沈家壩的古戰場戰事與南北朝歷史混戰相巧合,正處於“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戰亂時期。而沈家壩長期荒涼,更主要的還是由於水患的破壞,尤其是芙蓉溪、涪江水首當其衝,每發一次大洪水,沈家壩幾乎都會遭受破壞。再加上,城市中心從宋朝以後開始向沈家壩的對岸發展,交通閉塞、山水阻隔,建橋又困難,與城市中心相互隔開,故一直難以發展。

講講綿陽老故事 古代沈家壩為何長期荒涼?

上世紀九十年代,沈家壩經遊仙區修建了河堤防洪,市政府、市建委投資修建了芙蓉橋、東津橋、富樂大橋(涪江三橋)、一環路、綿鹽公路等,並擴建了沈家壩,沈家壩開始逐漸繁榮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