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绵阳老故事 古代沈家坝为何长期荒凉?

沈家坝东倚富乐山,西临芙蓉溪,北接开元场,南靠渔父村,依山傍水,是一处理想的建城和居住之地。但很长一段时间沈家坝却是荒凉之地,而且还有段时间是古战场。为何呢?

新中国成立前,沈家坝仍旧是一片荒河滩,北边仅有破败的李社祠,南边的渔父村有一些稀少的青瓦农舍,剩余的大多是河滩沼泽地。说起沈家坝的历史,不得不提南北朝,当时朝廷在此建梁城(公元514年左右),即历史上的潼州城,后与涪县合一。到了唐代,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在开元场建唐城,避开了沈家坝,沈家坝仍旧衰败荒凉。

讲讲绵阳老故事 古代沈家坝为何长期荒凉?

汤毓良的《绵州之谜》一书中记载,从公元301年起,李特起义军攻占涪县,李雄的成汉政权、氏人的前秦政权、鲜卑人的西魏、北周政权在绵阳的历史都发生在沈家坝这块土地上,到隋朝统一中国这280多年间,沈家坝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为绵阳时间最长局势混乱的古战场。

讲讲绵阳老故事 古代沈家坝为何长期荒凉?

汤毓良认为,沈家坝的古战场战事与南北朝历史混战相巧合,正处于“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战乱时期。而沈家坝长期荒凉,更主要的还是由于水患的破坏,尤其是芙蓉溪、涪江水首当其冲,每发一次大洪水,沈家坝几乎都会遭受破坏。再加上,城市中心从宋朝以后开始向沈家坝的对岸发展,交通闭塞、山水阻隔,建桥又困难,与城市中心相互隔开,故一直难以发展。

讲讲绵阳老故事 古代沈家坝为何长期荒凉?

上世纪九十年代,沈家坝经游仙区修建了河堤防洪,市政府、市建委投资修建了芙蓉桥、东津桥、富乐大桥(涪江三桥)、一环路、绵盐公路等,并扩建了沈家坝,沈家坝开始逐渐繁荣了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