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華:中國已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要實現“雙碳”目標仍需艱苦努力

3月18日,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在北京舉辦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成果發佈暨研討會。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視頻致辭中指出,中國已經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碳排放脫鉤,但要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中國仍需艱苦努力,最重要的任務是實現能源體系的低碳轉型。

解振華:中國已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要實現“雙碳”目標仍需艱苦努力

對於中國提出的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解振華指出,這一目標體現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雄心和力度。“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從碳排放達到峰值到碳中和及淨零排放,歐盟大體上需要60年左右的時間,美國要45年,而中國只要力爭30多年實現。”

他指出,目前,我國煤炭消費佔比仍超過50%,單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單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發達國家的2.1倍。一些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的關鍵設備和工藝等仍需要進口,技術綜合集成、產業化與技術轉移推廣能力不足。建立低碳、零碳能源體系,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中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碳排放脫鉤

解振華強調,儘管面臨巨大的困難和挑戰,但中國“雙碳”目標的提出也是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模式轉型和能源革命的極好機遇。“中國的實踐證明,氣候行動不但不會阻礙經濟發展,而且有助於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培育帶動新的產業和市場,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保護環境,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實現協同發展。”

他指出,2005至2019年,中國GDP增長了約4倍,同期,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48.1%,相當於減少56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碳排放脫鉤。聯合國有關機構測算,實現《巴黎協定》確定的全球溫升控制目標,全球預計需要投入92萬億美元,將可能增加上千萬甚至上億有尊嚴的就業機會。中國的市場投資、消費、就業,產業發展的潛力可想而知。

低碳轉型的四項建議

解振華表示,實現中國“雙碳”目標,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實現能源體系的低碳轉型,將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能源革命目標結合起來,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的高質量協同發展。為此,他提出了四項建議:

一是優化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化石能源使用產生的二氧化碳佔溫室氣體總量70%以上,是碳排放問題的根源。“我們將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財稅、金融、產業、項目管理等政策,有效地控制煤炭和煤電,將繼續與各方一道建設綠色的‘一帶一路’”,引導海外投資流向低碳和環保領域。要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綠電制氫,提高全經濟部門的電氣化水平,實現能源體系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十四五規劃中,非化能源在一次能源的佔比將會有較大提高。”

二是工業、交通、建築節能提高能效,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智能製造與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實現製造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產業現代化。建設以綠色智能為特徵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要加強老舊建築節能改造,擴大綠色建築面積和規模,充分利用各類餘熱資源與生物質能源,建設低碳智慧型城市,創建綠色簡約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模式。

三是強化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研發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加快儲能、智能電網、新能源、零排放汽車等技術研發應用,推動傳統工業技術與先進材料、先進製造、信息化、智能化等技術融合創新。在這方面,我們願意學習世界的先進經驗,與各國相互借鑑,交流合作的大門永遠敞開。

四是完善治理體系,建立完善財政、稅收、價格、產業等配套的經濟政策,發展綠色金融,完善碳價機制,建設全國碳市場,與各方一道盡早完成《巴黎協定》第6條實施細則的談判,建立統一公平合理的全球碳市場機制,用最小的成本實現碳中和,保證環境的完整性,妥善解決碳洩漏問題,維護貿易公平。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