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調查:無數年輕人到死都回不了家鄉

文 :溫乎

鄉村調查:無數年輕人到死都回不了家鄉


溫乎曰:

去家千里兮,生無所歸而死無以為墳。


1

國慶期間回了趟山西老家,看望了兩代老人,除了短暫停留,基本都在路上,不禁再次感受到什麼叫“見父母一面就少一面。”


前些年莫名其妙來了江蘇,和家鄉隔著1500公里,回家次數只能按年計算,現在成家立業,要是趕上什麼不可預測的因素,2、3年回一次也正常。


和老人們見面的次數,其實也能數的過來。


可能這也是很多年輕人的現狀,家鄉留不住人,大城市沒有根,即便娶妻生子結婚嫁人,也總有一種漂泊的感覺。


昨天回來時間還早,跑去看了熱門電影《我和我的家鄉》。


這部電影屬於主旋律電影,農村醫保、科技小鎮、直播帶貨、農村扶貧都有了,總體質量不錯,也挺煽情催淚。


情緒烘托到位,哭就是了。


不過話說回來,電影和現實是兩碼事,《我和我的家鄉》的片段來源於真實事件,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看電影的時候,恐怕沒有家鄉的代入感。


因為選入電影的事件,或者被樹立成典型的案例,都是稀有的個別現象。


如果每個農村、每個縣城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還得了?典型的意義就在於稀有,要是都這樣,也就沒有單獨拎出來說的必要了。


對於絕大多數農村和縣城而言,進步都是緩慢的,可能10年後才能發現,噢,原來真的發展進步了。


所以回饋家鄉和留在家鄉,大部分年輕人真的沒有代入感。


從我這次回老家的感受來說,那些從小地方走到大城市的年輕人,對家鄉的感覺恐怕是又愛又恨




2


愛很好理解。


你的父母和親戚都在家鄉,也就把你的根栓在家鄉,不管身在哪裡,總要隔三岔五回去看看,不愛家鄉愛誰去?


所謂愛家鄉,其實愛的還是家鄉的人。


恨是因為留不下。


比如我家在山西北部的一個小鎮,全鎮只有一萬多人,都指望著兩座煤礦討生活,除了挖煤基本沒別的事情可做。


我是文科生,又不會挖煤,回去能幹什麼?


其他工作也有,比如小飯店、小超市、小澡堂之類的煤礦周邊產業,去裡邊做個營業員或者搓澡工什麼的,一個月千把塊錢,別說養家餬口了,自己吃飯都費勁。


隔壁是三萬人口的縣城,也沒什麼工商產業,每年只有兩次就業機會,一次是縣政府招事業編制和公務員,一次是國企招工。


但是這兩次就業機會,根本不可能容納龐大的待業青年群體。


在狼多肉少的環境下,也就沒有公平競爭的說法。畢竟幾百人盯著一個崗位,此時家裡不拼命更待何時?於是走關係、拼背景、送禮等手段都來了,哪怕你的能力再強,沒有關係都是扯淡。


這也是為什麼小地方總是講關係,其實都是逼出來的。


因為能力和學歷有可複製性,關係才是不可再生資源,你可以在外求學王者歸來,但關係這東西沒有就是沒有,你能奈何?


而且小地方除了工作崗位少,社會需求也少的可憐。


比如我一個95後表弟,在北京跟了幾年劇組,把電影的生產套路學的明明白白,自己又技術過硬,完全可以在影視圈混。


如果回了小縣城,哪裡有他的容身之地?


可能好不容易用電影器材拍了一段視頻,自己正欣賞著呢,旁邊走來一大爺,不屑一顧的說你拍的啥玩意,還不如我用手機拍的呢,背景虛化和美白磨皮都有了,你的電影器材行嗎?


一句話就能把你堵死,還折騰什麼勁。


其實在小地方混的好不好,和個人能力沒關係,主要看你有沒有社會關係,以及有沒有適合的行業。


這實在不是一個理想的環境。


所以年輕人們不是不想留在家鄉,實在是留不住。


對於小地方出來的年輕人來說,但凡有點手藝或者想法,只能往大城市走。


雖然大城市也講究關係,這是全世界的通病,我們不必忌諱,但大城市在關係之外,依然有較大的空間,可以讓你憑能力或者機遇闖出來。


而且大城市受到政策和資本的影響巨大,相當於資源匯聚的流量池,往往一個政策、一個資金流向,足以改變很多人的命運


隨著流量池裡的浪潮浮動,有時不知道什麼原因,莫名其妙就能掙一筆錢,可能馬上就翻身了。


在一潭死水的小地方,屬於政策和資本的輻射邊緣,可能幾十年都遇不到一點波瀾,翻身就別想了,能餬口就知足吧。


老話說“寧當雞頭不當鳳尾。”


如果能站在小地方的食物鏈頂端,也就是鵝城兩大家族的角色,出門前呼後擁回家頤指氣使,生活體驗感肯定不是大城市工薪階層可比的。


可我們這種小地方的小老百姓,要想有點奔頭,只能去做鳳尾。


而且在小地方一個月掙2000塊錢,勉強夠維持生活,一旦離開那個地方,馬上捉襟見肘。在大城市一個月掙5、6000千塊錢,省吃儉用一點,存2000塊錢基本沒什麼問題。


無形之中就實現鳥槍換炮了。


前幾天兩位老人家不想讓我走,我說要是留在鎮上沒工作,你們還要嫌我沒出息。


結果我爸來了一句,那是肯定的。


嗯,親生的也遭嫌棄。


所以說,別人在意的只是結果,沒人關心過程。



3


時代潮流奔湧向前,幾十年來中國人民的主題之一就是進城


從改革開放初期的進城求學、創業、闖蕩世界,到現在的進城學習、工作、謀前程,整整兩代人不斷從家鄉走出來,到城市安家落戶。


有的從村裡走到縣城,有的從縣城走到省會,有的從省會走到北上廣,這背後是國家崛起的進程,也是中國人追夢的征途。


如果說第一代人是拓荒者,那麼第二代人就是接力者,第三代人對曾經的家鄉沒有情感寄託了,才是城市的原住民。


最苦逼的就是我們這種剛進城的前兩代人。


父母親戚都在家鄉,把我們的根也栓在家鄉,而我們卻只能死不回頭的往大城市奔,做一個回不了家鄉,根也不在城市的人。


蘇軾在《屈原廟賦》裡說:“去家千里兮,生無所歸而死無以為墳。”


你想想是不是這種感覺。


這也是我們這代人的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