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口說話,先想清楚誰求誰?

在職場中,我們都經歷過去談升職加薪的問題和上司,那麼在談話開始之前我們應該思考和準備些什麼呢?

是選擇一個對的場合,定一個彼此方便的時間點,觀察老闆的心情,提高自己的表現……這些都是對的,但都不是根本。

在交流之前,我們往往先考慮細節,而忽略了戰略、模式、形式等大問題。

那麼,在溝通開始之前,我們應該考慮和準備些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溝通是什麼,溝通:實現特定目標的有效對話。也就是說,我們之間的溝通不是聊天,而是通過溝通來實現明確的目標。

既然你設定了溝通的目標,你自然會關心誰擁有實現目標的資源、能力或權力。

當我們與目標溝通時,更注重目標實現的決策權分配。

開口說話,先想清楚誰求誰?

決定權在對方--說服

第一種可能是另一面。也就是說,雖然你已經預先控制了談話,但談話過程完全被對方控制,你沒有決策權。

最直觀的例子之一就是銷售。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銷售人員,你會熱情地向顧客推薦你的新產品。但買與不買,不幸的是,你不能決定,因為決定權掌握在你的客戶手中,否則,它就被迫買賣。所以對於銷售場景來說,為了達到銷售新產品的目的,決策權掌握在客戶手中,這是對方典型的決策權。

當決定在另一邊時,處理它的溝通策略是說服。

開口說話,先想清楚誰求誰?

說服本質上是缺乏控制。因為它失控了,它只能施加影響。

在說服領域,最著名的著作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多尼斯的影響。在這本書中,作者將影響,即說服力,分為六個行動要素:互惠、稀缺、一致、權威、一致和偏好。

簡言之,如果你的溝通策略有效地利用了互惠、稀缺、一致、權威、一致和偏好,那麼它更有可能是一種成功的說服。

開口說話,先想清楚誰求誰?

決定權在他方——辯論

當我們要談話時,我們要對形勢作出預測。因此,我們發現,我們的目標成功的決定權在第三方手中。

舉個例子。你和同級部門在工作績效評價標準上存在嚴重差異。但是你在上下級之間沒有隸屬關係。你會怎麼做?

通常,我們會把這個差異提交給我們的共同老闆,或者公司的大老闆,他會做出最後的決定。

所以你看,在你分析資源和判斷情況之後,你會發現最終做出決定的人不是你,也不是對方,而是一個獨立的第三方。你的老闆會做出決定,那是另一方。

開口說話,先想清楚誰求誰?

當另一方作出決定時,其相應的溝通和解決爭端的方法是辯論。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當他們觀看一場辯論賽時,積極的一方和消極的一方面對面,但最終他們是如此頑固。積極的一方沒有辦法說服相反的一方,相反的一方也沒有辦法說服積極的一方。雙方只關心自己的立場,不關心真相,不可能接受和容忍善意、妥協和諒解。基於這種理解,你可能會對辯論感到失望。

但是,如果你明白辯論的實質是影響第三方,而第三方有權做出決定,這種誤解應該很快澄清。

在辯論中,正反雙方並不關心對方,因為他們應該非常清楚,他們之間的分歧是根本性的。對方不能改變,也不需要改變,就像法庭上的控辯雙方一樣。所以你想影響和改變的不是對方,而是第三方,就像在法庭上一樣,是法官。

開口說話,先想清楚誰求誰?

決定權在雙方-談判

在第三種情況下,決策權既不屬於對方的外部,也不屬於對方的外部,而是由對話雙方共同擁有。

在你重新組織情況之後,你會發現你有一些資源,而另一方也有一些資源。雖然權力不一定平等,但雙方都需要對方,任何一方都不能依靠自己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獨立決策。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運用一些策略和方法來釋放善意,交換資源,實現合作,從而創造出1+1>2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這是第三例。這是雙方的決定,這就是所謂的談判場景。所謂談判,實際上是決策權共享的決策過程。

開口說話,先想清楚誰求誰?

如果你說我沒有接受過任何談判培訓,而且我對談判沒有任何基本的瞭解,我該怎麼辦?你可以找一位中立的專家協助你進行談判。這個專家將幫助你管理你的情緒,控制你的過程,並收集想法,以促進真正和創造性的解決方案。這種由專家協助的衝突管理過程稱為調解或衝突管理。

傳統上,我們對調解的理解總是:調解是一個家庭力量、日常瑣事、居委會阿姨們做什麼的問題——不,或者更多。

開口說話,先想清楚誰求誰?

調解的實質是協助溝通的服務,是協商的升級。它從更宏觀的立場出發,不僅為了一方的利益,也為了雙方創造價值,通過專業的衝突管理技能,幫助人們分而治之,制止糾紛。

我們在溝通時應該定事之前,先定勢。

也就是說,在採取行動之前,先判斷權力的位置。說白了,你需要判斷誰求誰,誰更需要誰——然後選擇溝通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