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長歌行研學——水利-鄭國渠的“萬世之功”

西安長歌行研學——水利-鄭國渠的“萬世之功”

戰國後期,秦國日益強大,東方六國唯恐被秦國出兵討伐,其中韓國國君最為坐立不安。韓國是戰國七雄中國勢最弱的一個,卻又偏偏緊鄰秦國,處在秦國向東擴張的重要位置上。所以韓國一位大臣給國君獻了這樣一個計策:派人去勸說秦王興修水利,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此來拖垮秦國,秦王便無心東進伐韓了。於是韓王派遣著名的水工鄭國去實施“疲秦之計”。 鄭國來到秦國,向秦王仔細陳述了修渠灌溉的種種好處。秦王嬴政不僅採納了鄭國的建議,還命令他主持這項工程,並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西安長歌行研學——水利-鄭國渠的“萬世之功”

工程進行中,秦國發現了韓國的陰謀。秦王要殺掉鄭國,鄭國不慌不忙地對秦王說:“不錯,這確實是我們韓國的‘疲秦’之計,可是終究不會成功。因為它雖然可以讓韓國苟安數年,卻為秦國造福萬代啊!我是一個水工,我堅信這是崇高的事業,不忍心半途而廢。如若不然,我早就在大渠開工後逃之夭夭了,何苦冒著被識破的風險,盡心盡力地在工地上奮鬥呢?” 鄭國泰然自若,又句句在理,加上大渠的修建確實一直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秦王相信了鄭國,並讓他繼續主持修渠。 經過約10年的時間,大渠修成,果然擴大了灌溉面積,提高了糧食產量。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裡說:“渠就......關中為沃野,無凶年”(水渠建成後......關中變成肥沃的四野,不再有饑荒)。農業豐收,使秦國國力大增,為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大渠建成後第六年,秦軍出兵。九年之後,秦統一天下。 為了表彰鄭國“為秦建萬世之功”,秦王給這項水利工程取名叫“鄭國渠”。 民間也有讚揚鄭國的詩句:“鄭國千秋業,百世功在農。”

西安長歌行研學——水利-鄭國渠的“萬世之功”

鄭國渠

鄭國渠是我國古代一項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秦王政( 即後來的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它起自陝西涇陽縣西北25千米涇河北岸的谷口,引涇水向東注入洛水,流經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等縣,長達150多千米,灌溉面積達280萬畝。鄭國渠在設計和建造上,充分利用了河流和地勢特點。比如,渠首位置選在涇水流入渭北平原的峽口下游,這裡河身較窄,引流不用修築過長的堤壩;河床較平坦,水流減緩,部分粗沙得以沉積,減少了渠道淤積。再比如,採用“橫絕”技術,即把沿渠小河截斷,將小河的水導入乾渠之中。這樣做,一方面增加了鄭國渠的水源,另方面把小河下游騰出來的土地變成了可以耕種的良田。這些都表現了古人的傑出智慧。

西安長歌行研學——水利-鄭國渠的“萬世之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