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 智慧治理開創垃圾分類新局面

黃埔 智慧治理開創垃圾分類新局面

黃埔區共有300餘組智能分類設備投放使用。受訪者供圖

黃埔 智慧治理開創垃圾分類新局面

黃埔區在各社區分類投放點配備督導員站桶督導。

受訪者供圖

黃埔 智慧治理開創垃圾分類新局面

黃埔區聯合街道的工作人員站桶督導。受訪者供圖

人們走到離垃圾池五步遠的地方,將垃圾袋使勁一扔。蒼蠅“嗡”地四散飛起,刺鼻氣味撲面而來……這是黃埔區瑞東花園的居民關於倒垃圾的舊時印象。今年以來,居民們一改往日對垃圾池避而遠之的態度,不僅在其旁洗手,還有會有人站在前邊“算賬”。

“改造後的垃圾桶可以根據垃圾分類情況積分。居民倒完垃圾就能算出分數,積累到一定額度即可換取護手霜等生活用品。”文衝街瑞東花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許美娟介紹,這是垃圾處理鏈條上“黑科技”運用的一個例子。

在廣州市黃埔區,分類垃圾桶有了電子“身份證”;AI人臉識別即可無接觸打開垃圾箱;傳感裝置自動提醒人員清理滿溢垃圾……得益於北斗定位、物聯網、區塊鏈和大數據等科技的加持,該區自主開發出垃圾分類“智慧管理”平臺。

通過近10年的探索與發展,黃埔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從無到有,從試點到全面鋪開,從初創到體系化,現已形成以長效機制為保障、以智能管理為支撐、以全社會宣傳發動為助力、以精準減量為抓手的工作局面。

●本版撰文:李鵬程 於豔芳

轉運“芯”時代

實現全程監控、源頭追溯

盛夏時節,垃圾若未能及時清理就會有異味散發。為此,有些垃圾清運車在凌晨4點的夜色中,便轟鳴上路了。來到居民小區後,車輛裝卸垃圾的聲音常被投訴“噪聲擾民”。

“如何讓垃圾清理準時準點,及時清理的同時又不擾民呢?”黃埔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四級調研員常勇提到,為此,黃埔區智慧管理體系給垃圾收運車安裝了北斗定位系統。

在前期“公交化”收運網絡基礎上,車載監控系統會實時顯示每輛車位置、駕駛人狀態、路況等信息。收運數據終端可視化,搭上了科技的“快車”。“我們通過捕獲車輛的運動軌跡,可以杜絕跑冒滴漏的現象,讓清運工作更加規範化。”常勇說。

合理收運只是黃埔區垃圾分類管理過程中的環節之一。今年3月,黃埔區啟動垃圾分類“智慧管理”平臺建設,運用二維碼、物聯網信息採集、視頻監控和分析等技術,實現了過去只存在於設想中的垃圾分類稱重、轉運桶智能識別、分類網格化管理等垃圾分類場景。

在這個平臺上,首先刷新了傳統垃圾分類觀念的,就是“亂扔垃圾可追溯”。

2019年底,黃埔區所有小區實現樓層撤桶,實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掀開了垃圾分類新的一頁。“從此,我們可以分析出各個小區分類參與情況,這為進一步探索科學化管理提供了現實可能:既然可以定時間、定地點,那麼桶也可以定下來。”常勇談到。

轉運桶智能識別系統應運而生。

該系統是將所有的分類桶進行信息採集,為他們頒發獨一無二的“身份證”——電子標籤,從而實現“分類投放點—收運車輛—轉運站場”的信息化聯網管理。裝有“芯片”的轉運桶不僅用於指引居民對各類垃圾進行分類投放,還將解決混收混運的問題。

傳統收運模式下,轉運桶經常被搬來搬去,導致即使收運前發現混裝,也無法追溯,單純靠人工去排查難度非常大。現在垃圾刷卡“乘車”後,車載分類稱重系統將對其“安檢”,準確識別編號。

小小的刷卡動作,背後意義並不簡單。一旦發現有混收混運情況,便可根據標籤,追溯到具體投放點,分析出責任人、責任單位等信息,從而進行督導整改甚至處罰。

運用科技智慧的同時,黃埔區將“常態化執法”與“專項執法”相結合。該區對鎮街轄區內強制分類單位(生活垃圾分類強制單位、樣板小區、示範村)總數量20家以內的,每月須全覆蓋執法。同時,鎮街每週對轄區內的農貿市場至少進行1次執法檢查,每週對轄區內社區、吊裝點、運輸車輛開展不少於5次執法檢查。

“‘刷卡’銜接了投放、收運兩個環節,填補了中端監管的空白。”黃埔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智慧城管特別助理項彥生談到。

垃圾成為“籌碼”

精準分類即可積分換商品

“扔完垃圾還能換來了護手霜、洗衣液,有這樣的好事?”70歲的關文強老人是黃埔區文衝街的常住居民,今年他所在的小區瑞東花園更換了垃圾處理裝置。

他發現,以前綿延數米的垃圾異味消散了,四色垃圾桶整齊地排列,用於安放各類垃圾。小區裡的年輕人倒完垃圾後,會駐足觀看旁邊屏幕上顯示的兌換積分——這是由垃圾桶下的稱重裝置,分類測算出不同垃圾的重量,進而轉換得來的。

距離垃圾投放點幾十米的距離,便是社區居委會所在地。許美娟和同事們在那裡接待前來憑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商品的居民。“為了激勵大家開展垃圾分類,我們特地調低了兌換標準。”許美娟說,“滿三十分就能兌換一小袋洗衣液,往往倒五次垃圾就可達標。”

包括瑞東花園在內,黃埔目前區共有300餘組智能分類設備。通過“有償投放、有趣運營”的智能管理模式,實現了分類宣傳、分類投放前端智能化管理。

該系統採用AI人臉識別登錄,居民通過投放垃圾獲得積分,可實時結算投放收益。在鼓勵居民精準投放的同時,系統後臺根據登錄信息可以進行精準溯源、數量統計。

“前端的智能回收設備可以對居民所投放垃圾的時間、品類、重量等進行記錄,為垃圾分類督導工作提供數據依據。”項彥生指出,後端的車載稱重等系統,提供大數據平臺,構建環衛數據管理體系。

在黃埔區,廚餘垃圾、其他垃圾都將實現“智能稱重”,並要求做到日產日清。分類稱重系統上線後,數據將精確到每個桶、投放點,且能同步上傳至終端管理後臺,進而統計出社區、街鎮的數據。

在常勇看來,評價一個地區的垃圾分類工作時,廚餘垃圾佔總垃圾的比重數據,是最直觀可靠的指標。然而,要採集這項數據工作的難度非常大——依靠傳統的人工估算,主觀性強、人力成本高,採集數據的週期也很長。

隨著黃埔區垃圾分類“智慧管理”平臺的上線,全區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時可實現對轄區垃圾量的變化科學分析,從而為精準減量提供了數據支持。

“科技時代,不能‘蒙著眼睛打亂仗’。如果連自己轄區的垃圾情況都不能掌握,怎麼去制定接下來的工作?”常勇舉例談到,“比如一個街道今年日均產出垃圾300噸,明年我們就給下達日均280噸的垃圾產出指標。減少了垃圾總量,才能進入可持續綠色發展階段。”

植入“智慧之眼”

設備自主抓拍督促合理投放

今年,黃埔區開始對1300餘個分類投放點進行美化亮化提升。所有的投放點都標準化配置投放公示牌、遮雨棚、硬底化、照明及洗手盆,從根本上提升居民的投放體驗。

為督促居民養成分類投放的良好習慣,同時便於有效監管,在各社區分類投放點共配備督導員852人,並組織回社區報到黨員1.7萬人,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入戶宣傳和站桶督導。

“每天早上7—9點,晚上6—9點,這是下樓投放垃圾的時間。一開始我們還不適應,慢慢地在督導員提醒監督下,都習慣了。”聯和街黃陂新村一名阿姨說。

然而,站桶督導並不是萬能的。“由於只能監督指導,對拒不分類等特殊情況,督導員反饋到我們社區、街道一級,經常都是超時的或者無憑無據。執法處理起來,也沒有什麼說服力。”魚珠街一位工作人員表示。

分類網格化系統將有力改變這一局面。改革粗放式的監管方式,通過智慧管理系統,配合視頻監控,每處投放點作為一個網格,督導員可在手機上及時上報亂投放人的信息、抓拍視頻圖片,社區工作人員可瞭解和查看,視情況作進一步處理。

在瑞東花園,督導員坐在辦公室裡,通過切換面前大屏幕上的監控視頻網格,就能將全社區的13個垃圾投放點一覽無餘。“智慧管理系統甚至能自動識別不合理的投放行為。”許美娟笑道,“有時我們剛到辦公室,攝像頭就已經把大量居民投放情況反映上來了。”

截至目前,垃圾分類智慧管理體系已在超過300個投放點安裝垃圾分類智能投放終端,實現精細化到個人的垃圾分類監管模式;改造6條廚餘垃圾運輸線路,利用垃圾收運實現精細化到單個垃圾桶的實時數據物聯網採集。

為了將垃圾分類工作執行到位,黃埔區還增配了人、財、物。例如,黃埔區除財政支持專項用工外,還建立有由黨員、社會公益團體、志願者團體、社區居民自治和負責人組成的督導員隊伍,採取志願者或第三方購買等方式支持一線垃圾分類督導。資金方面,該區形成常態化經費保障機制,全區街道每年保障城市精細化及垃圾分類專項經費。

“我們希望將來能打通分類投放、分類收運體系的數據,並用電子顯示屏在小區公示出來。”常勇表示,未來三年內,黃埔區“智慧城管”還將通過打造一體化信息平臺,構建起環衛保潔、燃氣管理、城市指揮系統等智慧網絡,為城市“大腦”注入活力。

■樣本

黃埔區聯和街:分一袋垃圾 讓三方共贏

黃埔區聯和街黃陂新村的居民有一位特殊的“鄰居”。住戶來到它面前,“刷臉”即可打開箱門。它專“吃”生活垃圾,對於精準放置垃圾的居民,它會給予回饋。社區的街角處、草坪旁,人們都能看到它披著藍衣裳佇立。這便是“互聯網+”智能垃圾分類回收設備——彩虹站。

黃陂新村引進的彩虹站有兩種,一種是定時定點投放設備,居民可在投放時間段內到該設備處投放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居民“刷臉”登錄並分類投放垃圾後,彩虹站以“彩虹分”的形式返還至APP的個人賬戶中。居民可使用“彩虹分”兌換周邊各種商業資源的相應服務,亦可使用“彩虹分”在APP內的“彩虹商場”購買商品。

另一種則是專門用於投放可回收物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設備。與定時定點投放設備不同的是,居民投放可回收物後,會在個人賬戶中實時結算投放收益——“彩虹金”。“彩虹金”既可用於購買“彩虹商場”的商品,亦可直接提現。

倒垃圾能提現,也能換禮品。那麼會不會有人把投進回收箱裡的垃圾拿出來,又投進去以獲得更多積分呢?“別擔心!我們會有站桶督導員和彩虹站工作人員在現場指引和督導居民。”聯和街道垃圾分類指導中心副主管趙常霏說。

近年來,聯和街以外包服務的方式,將彩虹站的運營工作交由公司負責。該公司通過商務拓展,將周邊商業資源彙集到彩虹站的服務平臺。每逢有新商家掛牌或產品上新,居民可以通過垃圾分類的小程序第一時間獲悉,並用積分享受折扣優惠。

在趙常霏看來,黃陂社區的居民大多是本地人,他們的消費圈子就在周邊。彩虹站的垃圾分類系統帶動了本地居民到店消費,也讓居民得利,形成了商業生態閉環。由此,企業盈利持續發展、居民養成習慣獲得激勵、政府解決監管難題,三方共贏的良好格局由此形成。

“垃圾分類是家家戶戶每天要做的事情,我們不能只是引進高科技設備來作為噱頭。切實給予居民方便,他們才會參與進來。”趙常霏談到。

近年來,黃埔區發揮“智慧城管”平臺作用,利用大數據化優勢,結合二維碼、物聯網信息採集、視頻監控和分析等技術,開啟垃圾分類智慧化管理時代。該區運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了垃圾分類基礎數據管理體系、可持續的積分兌換體系、權益資金管理體系及分類回收監管等4大體系,解決監管難題,不斷增強分類投放積極性。

黃埔區文衝街:規劃前置“敲定”桶點設置

推行垃圾分類之初,黃埔區文衝街的工作人員吃了不少“閉門羹”。在建設垃圾分類投放點時,一些居民表達了強烈的反對。他們甚至把桶點建設現場的施工設備掀翻。

阻力之下,黃埔區文衝街垃圾分類指導中心主任李興良認識到,要讓居民接受垃圾分類新風尚,重要的是“強執行”“育觀念”。為此,他帶領工作組同事挨家挨戶上門解釋垃圾分類的益處,還帶領反對建設桶點的居民去其他小區,參觀修葺一新的垃圾投放點。

“我們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高度重視推進垃圾分類,專門成立了垃圾分類指導中心,配強配足了垃圾分類工作力量,解決了專業性不足、人手不足的問題。”李興良坦言。

同時,黃埔區建立了垃圾分類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區—街鎮—社區—單位”四級考評體系。制度創新推動了以往難以執行的工作。例如,黃埔區在新小區建成前,會將建設垃圾站點的規劃提前寫入圖紙中。這需要區級層面的城管、住建、規劃等部門通力合作,小區開工前,街道也會提前介入。

除了在組織領導方面有所創新,在體制機制方面,黃埔區將街鎮垃圾分類納入第三方城市精細化管理考評,同時專門抽調工作人員,組建垃圾分類督導組,對街鎮垃圾分類常態化檢查、督導。“垃圾分類體系繁雜,需要政府主導、主動作為,帶動多方齊抓共管。”據黃埔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智慧城管特別助理項彥生指出。

“今後,垃圾投放點就如同公廁一樣,可作為小區的標配。”李興良提到,在文衝街的萬科城市之光等小區,目前已經按照“規劃前置”的操作方式選定了垃圾投放點。

為了激發小區居民和物業的垃圾分類積極性,文衝街出臺措施,對居民精準分類投放採取積分獎勵,每月3—5元的小禮品,對物業公司每個月分類出固定量的廚餘垃圾,多出來的部分按每桶(240升)6元的獎勵性補助。

“前期我們用獎勵性補貼的辦法,以鼓勵居民參與和降低物管成本,預計通過3-5年的宣傳、督導、獎勵等措施的推進實施,居民將逐步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李興良說。

據統計,文衝街施行獎勵政策半年來,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和分類準確率由原來的92%、86%、23%分別提升到100%、95%、86%,推進垃圾分類的效果明顯。

■數讀

◎黃埔區共有128個社區(含轉制社區)、28條行政村。

◎目前,全區建有廚餘垃圾收運點185個、收運線20條,其他垃圾85條;每個街鎮有害垃圾臨時儲存點1個、區有害垃圾收運線3條;區內建有20個大件垃圾拆解中心、玻璃回收點29個、廢舊衣物回收箱315個;建立了545家強制分類單位;所有小區全部實現樓層不設桶,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垃圾;農村垃圾分類示範村14條。

◎2020年1-10月,全區共資源化利用垃圾26萬餘噸,其中廚餘垃圾達5萬餘噸、可回收物20萬噸、低值可回收物1萬餘噸(包括廢舊衣物、廢木質、廢玻璃、廢塑料、廢雜鐵、廢海綿等);分類收集處理有害垃圾10餘噸(其中廢舊燈管近15萬支),居民家庭源頭分類效果顯著。今年以來,生活垃圾分類執法檢查3652家次,責令限改473宗,立案查處165宗,罰款19.8萬餘元,全社會守法觀念不斷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