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 智慧治理开创垃圾分类新局面

黄埔 智慧治理开创垃圾分类新局面

黄埔区共有300余组智能分类设备投放使用。受访者供图

黄埔 智慧治理开创垃圾分类新局面

黄埔区在各社区分类投放点配备督导员站桶督导。

受访者供图

黄埔 智慧治理开创垃圾分类新局面

黄埔区联合街道的工作人员站桶督导。受访者供图

人们走到离垃圾池五步远的地方,将垃圾袋使劲一扔。苍蝇“嗡”地四散飞起,刺鼻气味扑面而来……这是黄埔区瑞东花园的居民关于倒垃圾的旧时印象。今年以来,居民们一改往日对垃圾池避而远之的态度,不仅在其旁洗手,还有会有人站在前边“算账”。

“改造后的垃圾桶可以根据垃圾分类情况积分。居民倒完垃圾就能算出分数,积累到一定额度即可换取护手霜等生活用品。”文冲街瑞东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许美娟介绍,这是垃圾处理链条上“黑科技”运用的一个例子。

在广州市黄埔区,分类垃圾桶有了电子“身份证”;AI人脸识别即可无接触打开垃圾箱;传感装置自动提醒人员清理满溢垃圾……得益于北斗定位、物联网、区块链和大数据等科技的加持,该区自主开发出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

通过近10年的探索与发展,黄埔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面铺开,从初创到体系化,现已形成以长效机制为保障、以智能管理为支撑、以全社会宣传发动为助力、以精准减量为抓手的工作局面。

●本版撰文:李鹏程 于艳芳

转运“芯”时代

实现全程监控、源头追溯

盛夏时节,垃圾若未能及时清理就会有异味散发。为此,有些垃圾清运车在凌晨4点的夜色中,便轰鸣上路了。来到居民小区后,车辆装卸垃圾的声音常被投诉“噪声扰民”。

“如何让垃圾清理准时准点,及时清理的同时又不扰民呢?”黄埔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四级调研员常勇提到,为此,黄埔区智慧管理体系给垃圾收运车安装了北斗定位系统。

在前期“公交化”收运网络基础上,车载监控系统会实时显示每辆车位置、驾驶人状态、路况等信息。收运数据终端可视化,搭上了科技的“快车”。“我们通过捕获车辆的运动轨迹,可以杜绝跑冒滴漏的现象,让清运工作更加规范化。”常勇说。

合理收运只是黄埔区垃圾分类管理过程中的环节之一。今年3月,黄埔区启动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建设,运用二维码、物联网信息采集、视频监控和分析等技术,实现了过去只存在于设想中的垃圾分类称重、转运桶智能识别、分类网格化管理等垃圾分类场景。

在这个平台上,首先刷新了传统垃圾分类观念的,就是“乱扔垃圾可追溯”。

2019年底,黄埔区所有小区实现楼层撤桶,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掀开了垃圾分类新的一页。“从此,我们可以分析出各个小区分类参与情况,这为进一步探索科学化管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既然可以定时间、定地点,那么桶也可以定下来。”常勇谈到。

转运桶智能识别系统应运而生。

该系统是将所有的分类桶进行信息采集,为他们颁发独一无二的“身份证”——电子标签,从而实现“分类投放点—收运车辆—转运站场”的信息化联网管理。装有“芯片”的转运桶不仅用于指引居民对各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还将解决混收混运的问题。

传统收运模式下,转运桶经常被搬来搬去,导致即使收运前发现混装,也无法追溯,单纯靠人工去排查难度非常大。现在垃圾刷卡“乘车”后,车载分类称重系统将对其“安检”,准确识别编号。

小小的刷卡动作,背后意义并不简单。一旦发现有混收混运情况,便可根据标签,追溯到具体投放点,分析出责任人、责任单位等信息,从而进行督导整改甚至处罚。

运用科技智慧的同时,黄埔区将“常态化执法”与“专项执法”相结合。该区对镇街辖区内强制分类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强制单位、样板小区、示范村)总数量20家以内的,每月须全覆盖执法。同时,镇街每周对辖区内的农贸市场至少进行1次执法检查,每周对辖区内社区、吊装点、运输车辆开展不少于5次执法检查。

“‘刷卡’衔接了投放、收运两个环节,填补了中端监管的空白。”黄埔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智慧城管特别助理项彦生谈到。

垃圾成为“筹码”

精准分类即可积分换商品

“扔完垃圾还能换来了护手霜、洗衣液,有这样的好事?”70岁的关文强老人是黄埔区文冲街的常住居民,今年他所在的小区瑞东花园更换了垃圾处理装置。

他发现,以前绵延数米的垃圾异味消散了,四色垃圾桶整齐地排列,用于安放各类垃圾。小区里的年轻人倒完垃圾后,会驻足观看旁边屏幕上显示的兑换积分——这是由垃圾桶下的称重装置,分类测算出不同垃圾的重量,进而转换得来的。

距离垃圾投放点几十米的距离,便是社区居委会所在地。许美娟和同事们在那里接待前来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商品的居民。“为了激励大家开展垃圾分类,我们特地调低了兑换标准。”许美娟说,“满三十分就能兑换一小袋洗衣液,往往倒五次垃圾就可达标。”

包括瑞东花园在内,黄埔目前区共有300余组智能分类设备。通过“有偿投放、有趣运营”的智能管理模式,实现了分类宣传、分类投放前端智能化管理。

该系统采用AI人脸识别登录,居民通过投放垃圾获得积分,可实时结算投放收益。在鼓励居民精准投放的同时,系统后台根据登录信息可以进行精准溯源、数量统计。

“前端的智能回收设备可以对居民所投放垃圾的时间、品类、重量等进行记录,为垃圾分类督导工作提供数据依据。”项彦生指出,后端的车载称重等系统,提供大数据平台,构建环卫数据管理体系。

在黄埔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都将实现“智能称重”,并要求做到日产日清。分类称重系统上线后,数据将精确到每个桶、投放点,且能同步上传至终端管理后台,进而统计出社区、街镇的数据。

在常勇看来,评价一个地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时,厨余垃圾占总垃圾的比重数据,是最直观可靠的指标。然而,要采集这项数据工作的难度非常大——依靠传统的人工估算,主观性强、人力成本高,采集数据的周期也很长。

随着黄埔区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的上线,全区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时可实现对辖区垃圾量的变化科学分析,从而为精准减量提供了数据支持。

“科技时代,不能‘蒙着眼睛打乱仗’。如果连自己辖区的垃圾情况都不能掌握,怎么去制定接下来的工作?”常勇举例谈到,“比如一个街道今年日均产出垃圾300吨,明年我们就给下达日均280吨的垃圾产出指标。减少了垃圾总量,才能进入可持续绿色发展阶段。”

植入“智慧之眼”

设备自主抓拍督促合理投放

今年,黄埔区开始对1300余个分类投放点进行美化亮化提升。所有的投放点都标准化配置投放公示牌、遮雨棚、硬底化、照明及洗手盆,从根本上提升居民的投放体验。

为督促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良好习惯,同时便于有效监管,在各社区分类投放点共配备督导员852人,并组织回社区报到党员1.7万人,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和站桶督导。

“每天早上7—9点,晚上6—9点,这是下楼投放垃圾的时间。一开始我们还不适应,慢慢地在督导员提醒监督下,都习惯了。”联和街黄陂新村一名阿姨说。

然而,站桶督导并不是万能的。“由于只能监督指导,对拒不分类等特殊情况,督导员反馈到我们社区、街道一级,经常都是超时的或者无凭无据。执法处理起来,也没有什么说服力。”鱼珠街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分类网格化系统将有力改变这一局面。改革粗放式的监管方式,通过智慧管理系统,配合视频监控,每处投放点作为一个网格,督导员可在手机上及时上报乱投放人的信息、抓拍视频图片,社区工作人员可了解和查看,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

在瑞东花园,督导员坐在办公室里,通过切换面前大屏幕上的监控视频网格,就能将全社区的13个垃圾投放点一览无余。“智慧管理系统甚至能自动识别不合理的投放行为。”许美娟笑道,“有时我们刚到办公室,摄像头就已经把大量居民投放情况反映上来了。”

截至目前,垃圾分类智慧管理体系已在超过300个投放点安装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终端,实现精细化到个人的垃圾分类监管模式;改造6条厨余垃圾运输线路,利用垃圾收运实现精细化到单个垃圾桶的实时数据物联网采集。

为了将垃圾分类工作执行到位,黄埔区还增配了人、财、物。例如,黄埔区除财政支持专项用工外,还建立有由党员、社会公益团体、志愿者团体、社区居民自治和负责人组成的督导员队伍,采取志愿者或第三方购买等方式支持一线垃圾分类督导。资金方面,该区形成常态化经费保障机制,全区街道每年保障城市精细化及垃圾分类专项经费。

“我们希望将来能打通分类投放、分类收运体系的数据,并用电子显示屏在小区公示出来。”常勇表示,未来三年内,黄埔区“智慧城管”还将通过打造一体化信息平台,构建起环卫保洁、燃气管理、城市指挥系统等智慧网络,为城市“大脑”注入活力。

■样本

黄埔区联和街:分一袋垃圾 让三方共赢

黄埔区联和街黄陂新村的居民有一位特殊的“邻居”。住户来到它面前,“刷脸”即可打开箱门。它专“吃”生活垃圾,对于精准放置垃圾的居民,它会给予回馈。社区的街角处、草坪旁,人们都能看到它披着蓝衣裳伫立。这便是“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彩虹站。

黄陂新村引进的彩虹站有两种,一种是定时定点投放设备,居民可在投放时间段内到该设备处投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居民“刷脸”登录并分类投放垃圾后,彩虹站以“彩虹分”的形式返还至APP的个人账户中。居民可使用“彩虹分”兑换周边各种商业资源的相应服务,亦可使用“彩虹分”在APP内的“彩虹商场”购买商品。

另一种则是专门用于投放可回收物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设备。与定时定点投放设备不同的是,居民投放可回收物后,会在个人账户中实时结算投放收益——“彩虹金”。“彩虹金”既可用于购买“彩虹商场”的商品,亦可直接提现。

倒垃圾能提现,也能换礼品。那么会不会有人把投进回收箱里的垃圾拿出来,又投进去以获得更多积分呢?“别担心!我们会有站桶督导员和彩虹站工作人员在现场指引和督导居民。”联和街道垃圾分类指导中心副主管赵常霏说。

近年来,联和街以外包服务的方式,将彩虹站的运营工作交由公司负责。该公司通过商务拓展,将周边商业资源汇集到彩虹站的服务平台。每逢有新商家挂牌或产品上新,居民可以通过垃圾分类的小程序第一时间获悉,并用积分享受折扣优惠。

在赵常霏看来,黄陂社区的居民大多是本地人,他们的消费圈子就在周边。彩虹站的垃圾分类系统带动了本地居民到店消费,也让居民得利,形成了商业生态闭环。由此,企业盈利持续发展、居民养成习惯获得激励、政府解决监管难题,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由此形成。

“垃圾分类是家家户户每天要做的事情,我们不能只是引进高科技设备来作为噱头。切实给予居民方便,他们才会参与进来。”赵常霏谈到。

近年来,黄埔区发挥“智慧城管”平台作用,利用大数据化优势,结合二维码、物联网信息采集、视频监控和分析等技术,开启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时代。该区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了垃圾分类基础数据管理体系、可持续的积分兑换体系、权益资金管理体系及分类回收监管等4大体系,解决监管难题,不断增强分类投放积极性。

黄埔区文冲街:规划前置“敲定”桶点设置

推行垃圾分类之初,黄埔区文冲街的工作人员吃了不少“闭门羹”。在建设垃圾分类投放点时,一些居民表达了强烈的反对。他们甚至把桶点建设现场的施工设备掀翻。

阻力之下,黄埔区文冲街垃圾分类指导中心主任李兴良认识到,要让居民接受垃圾分类新风尚,重要的是“强执行”“育观念”。为此,他带领工作组同事挨家挨户上门解释垃圾分类的益处,还带领反对建设桶点的居民去其他小区,参观修葺一新的垃圾投放点。

“我们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推进垃圾分类,专门成立了垃圾分类指导中心,配强配足了垃圾分类工作力量,解决了专业性不足、人手不足的问题。”李兴良坦言。

同时,黄埔区建立了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区—街镇—社区—单位”四级考评体系。制度创新推动了以往难以执行的工作。例如,黄埔区在新小区建成前,会将建设垃圾站点的规划提前写入图纸中。这需要区级层面的城管、住建、规划等部门通力合作,小区开工前,街道也会提前介入。

除了在组织领导方面有所创新,在体制机制方面,黄埔区将街镇垃圾分类纳入第三方城市精细化管理考评,同时专门抽调工作人员,组建垃圾分类督导组,对街镇垃圾分类常态化检查、督导。“垃圾分类体系繁杂,需要政府主导、主动作为,带动多方齐抓共管。”据黄埔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智慧城管特别助理项彦生指出。

“今后,垃圾投放点就如同公厕一样,可作为小区的标配。”李兴良提到,在文冲街的万科城市之光等小区,目前已经按照“规划前置”的操作方式选定了垃圾投放点。

为了激发小区居民和物业的垃圾分类积极性,文冲街出台措施,对居民精准分类投放采取积分奖励,每月3—5元的小礼品,对物业公司每个月分类出固定量的厨余垃圾,多出来的部分按每桶(240升)6元的奖励性补助。

“前期我们用奖励性补贴的办法,以鼓励居民参与和降低物管成本,预计通过3-5年的宣传、督导、奖励等措施的推进实施,居民将逐步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李兴良说。

据统计,文冲街施行奖励政策半年来,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和分类准确率由原来的92%、86%、23%分别提升到100%、95%、86%,推进垃圾分类的效果明显。

■数读

◎黄埔区共有128个社区(含转制社区)、28条行政村。

◎目前,全区建有厨余垃圾收运点185个、收运线20条,其他垃圾85条;每个街镇有害垃圾临时储存点1个、区有害垃圾收运线3条;区内建有20个大件垃圾拆解中心、玻璃回收点29个、废旧衣物回收箱315个;建立了545家强制分类单位;所有小区全部实现楼层不设桶,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农村垃圾分类示范村14条。

◎2020年1-10月,全区共资源化利用垃圾26万余吨,其中厨余垃圾达5万余吨、可回收物20万吨、低值可回收物1万余吨(包括废旧衣物、废木质、废玻璃、废塑料、废杂铁、废海绵等);分类收集处理有害垃圾10余吨(其中废旧灯管近15万支),居民家庭源头分类效果显著。今年以来,生活垃圾分类执法检查3652家次,责令限改473宗,立案查处165宗,罚款19.8万余元,全社会守法观念不断增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