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乾隆先後平定準噶爾部及南疆之亂,新疆重歸統一,接著設立伊犁將軍府。於是,伊犁便成了清朝歷代皇帝懲治冒犯或失職屬下臣工首選流放之地,目的是嚴懲“罪臣”,使其備受折磨。發配新疆的著名流人有紀曉嵐、鄧廷禎、林則徐、洪亮吉、祁韻士、徐松、張蔭桓、裴景福、劉鶚、溫世霖等。
虎門銷煙
在這群流人中聲名最為顯赫的是紀曉嵐和林則徐。一個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大學士,一個是大義凜然、虎門銷煙的欽差大臣。不管你以前有多麼顯貴,一旦成為流放人員,到了人家的一畝三分地上,都要謙卑謹慎,夾起尾巴做人。
與流放苦寒之地—寧古塔相比,發配新疆伊犁的流犯處境相對好很多,起碼不會在半道被虎狼惡獸吃掉,也不會飢寒交迫死於路上。歷任伊犁將軍對流犯相對寬容,沒有刁難羞辱他們,甚至還為他們撐起了一片晴空。
流放者的非人境遇,真是感慨良多。流人中當然不乏作奸犯科者,也有為非作歹、殺人越貨之徒,但很多是國之棟樑、民族之精英,在流放伊犁的犯人中,站著一個個頭不高、文弱清瘦的人,他剛正不阿,一身浩然正氣,是清代頂天立地、標杆式的奇男子。
他就像漆黑不見五指、沉淪頹廢暗夜中耀眼的啟明星,給看不見一點兒希望的清廷帶來一絲微弱的光明。
他就是被譽為“中國放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
林則徐在發配充軍伊犁的前夜,憂心如焚的不是自己的小家,而是寡恩失義的朝廷。他約來昔日的同僚魏源,與他秉燭夜談,將自己未編纂完成的《四洲志》等資料交給他,叮囑他完成“放眼看世界”的奇書,以啟發國人落後矇昧的心智。
這是一項孤獨寂寞、無人看好和喝彩的工作。魏源在林則徐踏上漫漫流放征途之時,開始動手翻譯蒐集資料。他冒著被辦罪的風險,克服千難萬難,歷時11年,不負林則徐的重託,終於完成了(海國圖志)一書。這部書的核心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系統透徹地闡述了各國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為這部書作序的是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中興之臣”左宗棠。這本書出版後備受冷落,數年來竟沒銷售出多少部。
沒想到此書流落到日本後,立刻被有識之士奉為治國安邦的寶典,在民間形成搶購熱潮。《海國圖志》為封閉落後的島國開啟了一扇門窗,點亮了一盞明燈,他們從這本書裡看到一個生機勃勃的新世界,看到了西方列強的先進思想和文化。日本著名思想家橫井小楠不無感慨地說,日本近代對外開放的思想,首先來自於《海國圖志》的支撐。
30年後,讀著《海國圖志》成長起來的日本人,在甲午戰爭中將清政府的北洋水師打得全軍覆沒,而後是割地賠款。
曾擔任過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趾高氣揚地來華訪問,清朝官員謙卑地向他求教富國強兵之道。伊藤博文直言不諱地說,富國強兵之道盡在魏源所著《海國圖志》一書中。
一言興邦,一書興國。清朝棄之如敝屣,敵國視為圭臬,兩國的命運竟由此發生驚天逆轉!不知九泉之下的林則徐會作何感想!
清軍在鴉片戰爭中吃了敗仗,資質平庸、窩囊憋氣的道光皇帝遷怒於林則徐,將他“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時年56歲的林則徐走到西安時心力交瘁大病不起,幸虧妻兒一路相隨,晝夜侍候,調理休養了兩個多月,才再次踏上流放戍途。
公道自在人心。
雖然官場是最典型的名利場,不乏爾虞我詐和狠瑣勢利之徒,每天都輪番上演著人情冷漠、世態炎涼的情景劇,但只要道義還在,公理還在,潛伏在官員內心深處判斷是非曲直的價值觀便會流露出來。
陝西當地官員對林則徐的境遇雖不敢妄議,卻深表同情,30餘位滿漢各級官員破天荒地將押送林則徐的馬車禮送至郊外,林則徐感動地與眾人拱手而別。一干人等遙望著馬車遠去,才嘆息著打道回府。
林則徐的妻子鄭淑卿體弱多病,分別在即,她握住丈夫的手依依難捨,硬嚥不能語。林則徐年過半百、黃土埋半截的人了,應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卻要遭受絕域大漠流放之苦,自此天各一方,誰的心裡都不好受。多方撫慰妻子後,林則徐讓大兒子留下好生伺候母親,帶著另外兩個兒子繼續西行。
流犯林則徐父子三人到了西北重鎮蘭州,受到當地官員的熱情款待。西北人彪悍尚武,多是恩怨分明的熱血男兒,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高尚情懷和英勇抵禦外辱的氣魄膽識使文武官員敬佩不已,他們不顧禁忌輪番宴請林則徐,聽其西洋見聞及“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宏論,眼界大開,憂患意識倍增。
林則徐父子在蘭州盤桓了10日,繼續沿著河西走廊前進。
兩千多年前,一代天驕烏孫首領獵驕靡率兵由河西走廊長途奔襲,擊潰了棲居在伊犁河流域的強大部族大月氏,建立烏孫國,與大漢聯姻結盟,成就了一番霸業。林則徐被流放的目的地—伊犁,便是獵驕靡
建功立業的地方,他以“待罪之身”是苟延殘喘,還是奮發有為呢?
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
林則徐坐馬車來到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它雄踞萬里長城西端終點,峭立嘉峪山之麓,巍峨宏偉、氣勢磅礴,是古代萬里長城防線上的重要軍事要塞、河西第一隘口,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必經關隘。
林則徐他們的馬車剛一過關,斑駁沉重的城門便吱吱嘎嘎地關上。林則徐回頭望著已緊閉的城門,不禁感慨萬千,頓生悲愴。他似乎覺得退路已經斷了,生死兩茫茫。
馬車在荒涼的戈壁上不緊不慢地前行,林則徐坐在顛簸搖晃的車上閉目冥思。
往西是越走越荒涼,越走越寒冷。玉門關外是赤地千里,荒漠連天,氣候乾燥寒冷。林則徐進入新疆境內時,塞外已是冰天雪地的嚴冬。作為一個出生在福建的南方人,林則徐哪裡經歷過這樣惡劣殘酷的自然環境。
沿途人煙稀少,到處是荒漠戈壁,遇到前不著村後不靠店的情況,只能夜宿馬車上。戈壁灘上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路可走,林則徐的馬車只能硬碰硬地在滿地亂石上顛簸前行,車輪碾壓亂石的聲音令人心悸。有時大雪封路,林則徐的馬車常常陷進雪坑冰窟,驚馬狂嘶。他有兩首詩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的情況:“沙礫當途太不平,勞薪頑鐵日交爭。車箱簸似箕中粟,愁聽隆隆亂石聲。”“天山萬笏聳瓊瑤,導我西行伴寂寥。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共難消。”
經過近10個月的長途跋涉,林則徐父子三人於1842年12月10日到達惠遠城。伊犁河谷的冬天實在難熬,寒風呼嘯,滴水成冰,幾場大雪就能將惠遠城覆蓋,積雪有時厚達一米多深。
先期流放到伊犁的原兩廣總督鄧廷禎老早就在惠遠城外迎接林則徐了,兩人相見執手無語,老淚縱橫。想當年,他們在廣東意氣風發、同仇敵愾,一起虎門銷煙,抗擊英軍入侵;沒想到,如今都成了“天涯淪落人”,先後發配流放到伊犁,形容枯槁,憔悴如斯,情何以堪!
鄧廷禎事先為林則徐租了兩間土房,放下行裝稍事休息,林則徐立刻前往伊犁將軍府拜會伊犁將軍布彥泰。
能當上新疆最高行政長官的人,都深得皇帝的信任和倚重。發配流放伊犁效力之人,多是不招朝廷待見、皇帝瞅著不喜歡的人,若非另類便是異數。伊犁將軍要替皇帝出氣,嚴加監管“犯官”或者廢員,監視他們的一言一行,“餓其體膚,勞其筋骨”,不能有憐憫和同情之心。
林則徐忐忑不安地拜見布彥泰,受到禮遇和熱情款待。第二天,布彥泰派人送去米麵、牛羊、雞鴨等物給林則徐,還親自登門拜訪,給這位“體氣衰敗”被朝廷拋棄的“逐臣”生活上以諸多照顧,使林則徐深感寬慰。他在給夫人的家書中稱讚布彥泰“人材儒雅,公事亦甚明練”。
布彥泰不僅敬重、照顧林則徐,還委他以實務—執掌糧晌處事。這種待遇給林則徐在新疆有所建樹提供了方便,為其施展才幹拓展了廣闊的空間,使其造福於 社稷和黎庶。布彥泰為人豁達,心胸開闊,他善
待遣戍到伊犁“效力贖罪”的廢員,為他們提供各種機會,用其所長,將功折罪,向朝廷保奏他們在戍所的政績,以便他們能早日返回內地。
布彥泰對流犯的態度遭到一些人的非議,稱“布帥彥泰與林則徐太親”,且逢人詆譭布彥泰。林則徐聽聞後,為布彥泰擔憂的同時,對此嚴加痛斥“凡彼之言,皆由私念”“此即向有仇隙之人,亦當改而感謝”。
伊犁將軍善待流犯廢員並非孤例,已成為一種風氣。據考證,伊犁將軍對流犯寬有優待是有傳承的。因為新疆極度缺乏各類人才,伊犁將軍府需要仰仗有才能的流犯或是廢員才能更好地運轉。因此,他們相互倚重,惺惺相惜,組成了一個難得的和諧社會。他們群策群力,無私奉獻,為當地的軍事、農業、水利、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伊犁將軍中不乏頗有建樹者,如首任將軍明瑞悉心規劃伊犁地區屯田、守卡巡邊事務;阿桂兩次出任伊犁將軍,是伊犁屯墾的創始人;舒赫德妥善安置了從伏爾加河東歸的土爾扈特部與和碩特部;松筠兩次出任伊犁將軍,開闢滿營旗屯,重用流放官員祁韻士、徐松等人,編纂傳世志書《西陲總統事略》《西域水道記》等重要史籍;長齡督師平定張格爾之亂;布彥泰親率軍隊巡邊,驅逐浩罕入侵軍隊,善待林則徐,開創伊犁和南疆開荒屯田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