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要入土为安 孝庄皇后为何死后37年才下葬

由于现在各种电视剧还有网络小说的宣扬,估计孝庄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与多尔衮的那些私密之事,竟然被后人一一知晓,本来他们只想要好好地稳居底下,留下一些些温存,可是绝对没有想要把事情公之于众啊。现在,能够确定的是,他们二人之间,肯定是存在着这样的过往的。但是至于这孝庄到底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那可就要各位看官们,见仁见智了。

人死要入土为安 孝庄皇后为何死后37年才下葬

说起来,当时这皇太极准备入关的时候,豪气满满,一定要大干一番事业,可是没想到竟然突然暴毙,后来有人猜测应该是他年事已高,身体发胖,导致心血管出了问题,所以才会突然就离世,应该就是梗塞被这个锅。这老子一下子就离去了,对于自己的接班人那可是半句话都没留下,毕竟当时的他,肯定以为自己还能够活很长时间,所以根本就没有留下什么遗嘱。所以这皇位的争夺就在豪格和多尔衮之间展开了,他们彼此博弈、互不退让,差点还想要短兵相接。

尽管豪格与皇位失之交臂,但是迫于皇室宗亲两黄旗大臣们只认皇太极的儿子,而不管兄弟,所以最后这多尔衮也没能如愿以偿。但是,睿亲王肯定是不服气的,他毕竟也是不是一个吃素的主,所以最后只能拥立当时只有几岁的福临继位。那么为什么是这小小的福临而不是别人呢。按常理来说,皇太极的儿子有11人,但是只有8个活了下来,而那时候福临只不过位列倒数第三,之前比他大的哥哥都有5个之多,怎么算也不可能让一个几岁的小孩子当皇帝啊。

人死要入土为安 孝庄皇后为何死后37年才下葬

所以民间就有了这样的传闻,他能当上皇帝,靠的可不是爹,而是母亲。孝庄想让自己的儿子顺利当上皇帝,那么第一个要讨好的肯定就是多尔衮了,那么这关系应该要好到什么程度,大家应该都心里有数,小编就不赘言。但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到底是不是孝庄愿意的,那么就无从得知了。所以经过了一系列的权衡之后,大家就从这众多子嗣中选了一个这么一个孩子。

但是我们好像能够从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来看,孝庄应该是对睿亲王非常不满的。多尔衮刚死没多久,他的葬礼各方面的待遇都还是很不错的,结果后来有一个人出来揭发其有过谋逆的念头,于就被顺治帝给剥夺了一切追封,还打开棺木鞭尸。从这样的举动,我们可以看出来,在顺治的心里,他是多么憎恶这个皇叔。但是,就算是受到这样的对待,这时候的孝庄却没有站出来说一句话,这里咱们也能看出来,这孝庄对于多尔衮,感情算不上真诚,或许只当一种利用的工具而已。

对于孝庄是否下嫁多尔衮,阎崇年老师从:孝庄下嫁为保全儿子皇位;兄死弟娶其嫂是满洲习俗;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蒋良骐《东华录》有记载;孝庄太后死后葬在昭西陵;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明末张煌言记载了这件事;朝鲜史书记载了这件事;顺治帝报复多尔衮为反证九个方面。详细的证明了,孝庄肯定没有下嫁多尔衮。

人死要入土为安 孝庄皇后为何死后37年才下葬

这样的要求真的是让康熙犯了大难,因为从古代到那个时候,无论你上到皇亲贵族,吓到平民百姓,入葬的时候一直都是要夫妻双方一起的,还没有过母亲和儿子葬在一起的例子出现,所以从礼仪上面来说,确实不知道该如何操作。如果单独建一所陵墓,这规模如果建的太大了,超过了皇帝的,那确实不太合适。如果建的小了点,毕竟好歹也是自己的皇祖母,未免显得寒碜,所以康熙一直不能有定夺。因为康熙爷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所以就只能够拖着,他把孝庄的灵柩就暂时放在清东陵暂安奉殿,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想出一个好的解决措施。但是这个法子一想就是37年,一直等到这康熙去世了,都没有想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其实在康熙二十六年,75岁的孝庄太后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她嘱咐康熙说:“太宗(皇太极)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安葬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吧。”帝王陵墓是有规矩的,皇帝死之前,是有权指定妃子随葬的,但皇太极并没有这么做,而在他死后,帝王家族出于“卑不动尊”的考虑,皇后或太后死去就不能再进入地宫了,以免“打扰皇帝”,这也正是孝庄不愿合葬的官方说法。而康熙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到了雍正时,就将孝庄葬在了东陵。

结果这个历史难题又交到了康熙的儿子手里。雍正上台之后,有面临着这个入葬的问题。按照辈分来说,要把康熙给安葬之前,肯定就要解决孝庄皇太后的身后事。所以最后集中了全朝堂上下大臣们的意见,就是把暂时放置孝庄皇后的那座暂安奉殿,直接改造成为陵寝,这样既没有违背孝庄生前的遗愿,又能够和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伴随在一起。而且,这陵寝毕竟不在皇陵之内,所以在礼数方面也不用过多考虑,可谓是一举多得。

所以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孝庄太后死之后,她的棺椁放置在宫中一直长达37年而没有下葬,在我们后人们看来,确实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但是了解过历史背景之后,我们却看到的是一个令人唏嘘的真相。尽管说,孝庄皇后白璧微瑕,但是她的楷模形象依旧流传至今,丝毫没有因为过去的事情而遭受到了损害。为了维护团结,她用自己的贤德和大气,最后培养出了一代明君,她的历史形象也为后人所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