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要入土為安 孝莊皇后為何死後37年才下葬

由於現在各種電視劇還有網絡小說的宣揚,估計孝莊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與多爾袞的那些私密之事,竟然被後人一一知曉,本來他們只想要好好地穩居底下,留下一些些溫存,可是絕對沒有想要把事情公之於眾啊。現在,能夠確定的是,他們二人之間,肯定是存在著這樣的過往的。但是至於這孝莊到底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那可就要各位看官們,見仁見智了。

人死要入土為安 孝莊皇后為何死後37年才下葬

說起來,當時這皇太極準備入關的時候,豪氣滿滿,一定要大幹一番事業,可是沒想到竟然突然暴斃,後來有人猜測應該是他年事已高,身體發胖,導致心血管出了問題,所以才會突然就離世,應該就是梗塞被這個鍋。這老子一下子就離去了,對於自己的接班人那可是半句話都沒留下,畢竟當時的他,肯定以為自己還能夠活很長時間,所以根本就沒有留下什麼遺囑。所以這皇位的爭奪就在豪格和多爾袞之間展開了,他們彼此博弈、互不退讓,差點還想要短兵相接。

儘管豪格與皇位失之交臂,但是迫於皇室宗親兩黃旗大臣們只認皇太極的兒子,而不管兄弟,所以最後這多爾袞也沒能如願以償。但是,睿親王肯定是不服氣的,他畢竟也是不是一個吃素的主,所以最後只能擁立當時只有幾歲的福臨繼位。那麼為什麼是這小小的福臨而不是別人呢。按常理來說,皇太極的兒子有11人,但是隻有8個活了下來,而那時候福臨只不過位列倒數第三,之前比他大的哥哥都有5個之多,怎麼算也不可能讓一個幾歲的小孩子當皇帝啊。

人死要入土為安 孝莊皇后為何死後37年才下葬

所以民間就有了這樣的傳聞,他能當上皇帝,靠的可不是爹,而是母親。孝莊想讓自己的兒子順利當上皇帝,那麼第一個要討好的肯定就是多爾袞了,那麼這關係應該要好到什麼程度,大家應該都心裡有數,小編就不贅言。但是,這樣的事情發生,到底是不是孝莊願意的,那麼就無從得知了。所以經過了一系列的權衡之後,大家就從這眾多子嗣中選了一個這麼一個孩子。

但是我們好像能夠從後來發生的一些事情來看,孝莊應該是對睿親王非常不滿的。多爾袞剛死沒多久,他的葬禮各方面的待遇都還是很不錯的,結果後來有一個人出來揭發其有過謀逆的念頭,於就被順治帝給剝奪了一切追封,還打開棺木鞭屍。從這樣的舉動,我們可以看出來,在順治的心裡,他是多麼憎惡這個皇叔。但是,就算是受到這樣的對待,這時候的孝莊卻沒有站出來說一句話,這裡咱們也能看出來,這孝莊對於多爾袞,感情算不上真誠,或許只當一種利用的工具而已。

對於孝莊是否下嫁多爾袞,閻崇年老師從:孝莊下嫁為保全兒子皇位;兄死弟娶其嫂是滿洲習俗;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蔣良騏《東華錄》有記載;孝莊太后死後葬在昭西陵;有人說見過《太后下嫁詔》;明末張煌言記載了這件事;朝鮮史書記載了這件事;順治帝報復多爾袞為反證九個方面。詳細的證明了,孝莊肯定沒有下嫁多爾袞。

人死要入土為安 孝莊皇后為何死後37年才下葬

這樣的要求真的是讓康熙犯了大難,因為從古代到那個時候,無論你上到皇親貴族,嚇到平民百姓,入葬的時候一直都是要夫妻雙方一起的,還沒有過母親和兒子葬在一起的例子出現,所以從禮儀上面來說,確實不知道該如何操作。如果單獨建一所陵墓,這規模如果建的太大了,超過了皇帝的,那確實不太合適。如果建的小了點,畢竟好歹也是自己的皇祖母,未免顯得寒磣,所以康熙一直不能有定奪。因為康熙爺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所以就只能夠拖著,他把孝莊的靈柩就暫時放在清東陵暫安奉殿,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想出一個好的解決措施。但是這個法子一想就是37年,一直等到這康熙去世了,都沒有想出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其實在康熙二十六年,75歲的孝莊太后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彌留之際,她囑咐康熙說:“太宗(皇太極)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安葬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吧。”帝王陵墓是有規矩的,皇帝死之前,是有權指定妃子隨葬的,但皇太極並沒有這麼做,而在他死後,帝王家族出於“卑不動尊”的考慮,皇后或太后死去就不能再進入地宮了,以免“打擾皇帝”,這也正是孝莊不願合葬的官方說法。而康熙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到了雍正時,就將孝莊葬在了東陵。

結果這個歷史難題又交到了康熙的兒子手裡。雍正上臺之後,有面臨著這個入葬的問題。按照輩分來說,要把康熙給安葬之前,肯定就要解決孝莊皇太后的身後事。所以最後集中了全朝堂上下大臣們的意見,就是把暫時放置孝莊皇后的那座暫安奉殿,直接改造成為陵寢,這樣既沒有違背孝莊生前的遺願,又能夠和自己的兒子和孫子伴隨在一起。而且,這陵寢畢竟不在皇陵之內,所以在禮數方面也不用過多考慮,可謂是一舉多得。

所以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孝莊太后死之後,她的棺槨放置在宮中一直長達37年而沒有下葬,在我們後人們看來,確實是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但是瞭解過歷史背景之後,我們卻看到的是一個令人唏噓的真相。儘管說,孝莊皇后白璧微瑕,但是她的楷模形象依舊流傳至今,絲毫沒有因為過去的事情而遭受到了損害。為了維護團結,她用自己的賢德和大氣,最後培養出了一代明君,她的歷史形象也為後人所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