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故里關王廟

作為運城市區一處有名文物景觀的關王廟,心生敬意久已,多次從廟門前經過,一直沒能瞻拜。2020年五一假期專程瞻仰,了卻多年夙願。

關公故里關王廟

關王廟山門

關王廟位於運城市區鳳凰路與紅旗西街交叉口,創建於元代,明正德年間擴建,坐東朝西,兩進院落,現存山門、獻殿、正殿、春秋樓、廊房等。原佔地十餘畝,是城內最大的關帝廟。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因地震倒塌,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巡鹽御史吳楷偕鹽商大賈重建。上世紀七十年代,因擴建北大街,將山門遷至紅旗西街。2006年,將山門遷回原址。2013年5月3日名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公故里關王廟

山門木構

首先說一說,為什麼被稱為關王廟而不是關帝廟呢?這和關公的封號有關。關公最早的封號為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關於“王”的封號為:宋徽宗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壯繆義勇武安王”,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元泰定帝天曆八年(1335年)“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第一個“帝”的封號為: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最後一個“帝”的封號為:清德宗光緒五年(1879年)“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運城市區的這處關公廟宇創建於元代,公元1597年重建,而公元1614年關公才有“帝”的封號,所以被稱為關王廟也在情理之中了。

關公故里關王廟

山門石雕蟠龍柱

這關王廟又被稱為信義財神廟。神宗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吳楷出任河東巡鹽御史,他看到鹽丁採撈之苦,頗多感慨,便繪製《河東鹽池之圖》,後鐫刻於石,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真實地展示了明代萬曆年間河東鹽池的全貌。同時,吳楷號召鹽商們要恪守關公信義精神,誠信天下,利從信中來,並重建了關王廟。所以這個關王廟就被賦予信義財神廟的特殊內涵。

關公故里關王廟

獻殿


關公故里關王廟

獻殿木構

關王廟獻殿兩側保存有母本石刻《關帝籤簿》拓本。《關帝籤簿》大方形石刻,立石於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通高1.71米,寬1.32米,前後兩面皆刻有《關帝籤簿》。每面碑文50行,每行50至100字不等,刻記籤詩25首,四面共為100首。每通碑兩側還置有長方形小碑刻,上刻“覺迷靈文、宣機慧語”和“鑑誠微旨、最感玄言”文字。

關公故里關王廟

《關帝籤簿》拓本


關公故里關王廟

覺迷靈文


關公故里關王廟

宣機慧語


關公故里關王廟

鑑誠微旨


關公故里關王廟

最感玄言

關王廟獻殿還保存有宋代理學大師朱熹贊關公“四好”箴言碑4塊,每塊高約1米,寬約0.23米。該碑立石於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中心部位篆體為關帝“四好”箴言:“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相傳這是關公為教育子女所言。朱熹對“四好”篆書為關公親書深信不疑,並作賦《篆跡贊》《關帝篆贊》,其中《篆跡贊》用行書刻記於碑刻上部。如果“四好”篆書真的為關公親筆所寫,那麼將是難得的史蹟,從這字的一撇一捺中,感知關公的大義大性情。同時獻殿還保存有多通碑刻。

關公故里關王廟

“四好”箴言


關公故里關王廟

咸豐七年“好善樂施”碑


關公故里關王廟

正德七年新修運司城關王廟門記碑

關王廟正殿上方保存有明代萬曆年間的鎏金“乾坤正氣”匾額。匾額四周雕有26個形態各異的人像,上方兩旁雕有關公征戰躍馬圖。從其落款時間為“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正殿供奉關公金身坐像,據介紹是近些年塑作。主神像周邊供奉有多尊各種材質和造型的關公塑像,乃信眾佈施。主神塑像兩側有一副著名的楹聯作品:“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道盡關公封號演變,以及儒釋道共尊的崇高地位。英靈千古,威名赫赫。

關公故里關王廟

“乾坤正氣”匾


關公故里關王廟

正殿關王塑像


關公故里關王廟

正殿木構


關公故里關王廟

正殿一角

關王廟正殿後春秋樓前碑亭保存有北宋宋徽宗趙佶撰文書寫的“大觀聖作之碑”。該碑刻原立於河東安邑縣文廟內,上世紀八十年代移至運城關王廟原運城市鹽湖區博物館。該碑為贔屓座,通高5.12米,其中額高1.58米、身高2.78米、座高0.76米,寬1.3米,厚0.44米。四周淺刻卷龍,纏枝牡丹二方連續圖案紋飾,刻工細緻,繁而不亂。據《三晉石刻大全》介紹:該碑為宋代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書學博士李時雍勾勒上石,當朝太師蔡京題額,碑文則為宋徽宗趙佶親筆書就,因而稱其為“聖作”,此碑譽為“大觀聖作之碑”。因其宋徽宗的“瘦金體”筆勢勁逸,意度天成;太師蔡京所題匾額字勢豪健,遒勁沉穩;李時雍又以書畫名於天下,使得“大觀聖作之碑”成為了集三家書法為一體的中國書法名碑;又因其內容是皇帝為學生制定的八條“行為準則”,故稱“御製學校八行八刑碑”,它成為研究宋代教育制度的寶貴資料。碑文多處已經漫漶不清,但是站立碑前,歷史的厚重與滄桑浩蕩而來,深為震撼。據有關資料,近年來,在陝西耀州文廟、河北涉縣文廟、河北平鄉、山西繁峙城南、山西襄垣、山西盂縣、山東高密博物館均發現了《大觀聖作之碑》。

關公故里關王廟

大觀聖作之碑碑亭


關公故里關王廟

大觀聖作之碑


關公故里關王廟

大觀聖作之碑碑座


關公故里關王廟

碑亭石雕龍柱


關公故里關王廟

碑亭石雕龍柱

關王廟獻殿原保存有明代方形大銅鏡。銅鏡高1.1米,寬1.4米,重500斤,鑄造於明代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現保存於鹽湖區博物館。此外明代的關王鑄像、100公斤重的銅香爐均被移至博物館保護。我曾考察過存於鹽湖區博物館的明代方形大銅鏡,並專門撰文介紹。這些珍貴的鑄造文物,是我國鑄造技術發展的重要物證,有著很高的技術研究價值。

關公故里關王廟

明代方形大銅鏡(攝於鹽湖區博物館)

據介紹2017年7月17日,正值關公誕辰1857週年紀念日,關王廟恢復了晨鐘暮鼓復鳴儀式。每天清晨7時鳴鐘9響,傍晚7時擊鼓12通,以鐘聲鼓韻的傳統儀式告誡廣大市民,要將關公信義精神和“四好”箴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更好地傳承與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塑造城市精神,建設大運城宜居家園。

關公故里關王廟


關公故里關王廟

在精巧的木構巧作的古建氛圍,在木雕、石雕立柱挺立的氣宇之間,在碑刻的厚重,木雕的智慧中,“忠義仁勇”氣節千秋,至大至剛。關公故里,人間大義,好運運城,幸福康寧!

關公故里關王廟

廊房


關公故里關王廟

廊房木雕


關公故里關王廟

二十四孝碑刻

關公故里關王廟

文圖:胡春良

責編:張國平

備案編號:運城網信A00236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