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郵地名史話之“大橫橋”

大橫橋位於現在龍虯鎮鎮政府所在,該鎮原有橫橋大隊,現在鎮上的“橫橋街”皆因此橋而得名。民國初,橫涇河南,原是一片荒灘地。開始,由本地 黃兆槐在橫涇河南開設“黃廣大’’字號的一家雜貨店。當時,南北交通不便,有當地的一個朱啞吧(名不詳)在此擺渡,即今飲食店處 ,1824年(民國十三年),有地方紳士徐大清、徐長榮、徐大福(中心村人)徐大明(龍虯莊村人)徐大元(蘇莊村人)等人募捐化緣,在河上建造一座五塔大橋,橋長20米,寬2 米,旁有旗杆,中有涼亭,取名為大橫橋。

1840年,我游擊隊為了阻擊一溝鎮的日偽軍下鄉掃蕩,加之木橋腐朽,就此即拆除橋樑。後來,為了交通方便,又建造簡易木橋。解放後,大橫橋曾經數次修建,木結構改為水泥鋼筋結構,橋身也加寬加長了,橋名也幾經變化。文化大革命時曾改為“大虹橋”、“大紅橋”,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又恢復大橫橋的名字。

大橫橋最初並不是集鎮。

1935年左右,當地的一家李姓大戶首先來大橫橋開設茶館及陸陳糧行。同時又創辦集市,集期為二、四、六、八日(即每十天逢四集),由於集期正常,經濟活躍,附近居民陸續遷到大橫橋周邊居住,開設商店也逐漸增多。當時鎮上的店號有:“湯大昌”、“梁立成”、“居天昌”、“步順元”、“步順成”、“張恆茂”、“ 邵副元” 、“朱順和”、“黃廣大” 、“黃廣太”等字號。經營項目有雜貨、油麵、布匹、茶館、豆腐店、磨坊、理髮店,陸陳糧行等。後來,又開設“順興”、“正昌”兩家木行,一個浴室。每逢集期,上市的有大米,飼料、魚、肉、豬、蛋禽、蔬菜等各類品種。至此,大橫橋逐漸繁榮,形成一個新的農副產品和其它商品的集散地。

解放後,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對私營商業進行改造,個體商業組成合作商業小組。1956年轉為合作商店。

1952年秋,大橫橋建立一溝基層供銷合作社。社址設大橫橋河北。1968年5月,鄉政府從南朱莊遷移到大橫橋後,鎮上開始有了自己的工業,地方經濟更加活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撤鄉建鎮,區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加之具有7000年文化底蘊的龍虯莊遺址的對外開放展出,龍虯鎮對外影響力和知名度越來越高。今天,登上鎮政府大樓頂端舉目四望,或者在繁華的橫橋大街上漫步,就怕很少有人會想到,如今繁榮的大鎮,它卻起源於一座極平常的鄉間大橋——大橫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