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華》:擁有嶄新人生,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太平盛世的年代,暴力似乎離我們非常遙遠,我們一般以為的暴力是戰爭、打架鬥毆、破口大罵,在依法治國逐步推進的當今社會,如果暴力僅僅是這些的話,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是幸運兒。

可是細想一下,我們常常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舉動便會悶悶不樂,甚至是自我懷疑,幸福感瞬間就會降至冰點。那些令人不舒服的評判,那些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隨意對別人指手畫腳的話語,殊不知也是暴力的一種。

電影《你好,之華》裡許許多多的劇情,都在旁敲側擊的告訴我們非暴力溝通有多重要,暴力溝通有多傷人。

《你好,之華》:擁有嶄新人生,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電影最開始由一場葬禮引出劇情,一步步以這場葬禮的由來,一點點向觀眾展示葬禮的主人公,以及導致這場葬禮的罪魁禍首,至親對這場葬禮的看法。用緩慢而不失邏輯的敘述,將婚姻的選擇、人生的不幸,與非暴力溝通的關係展現得淋漓盡致。

也讓人不禁思索:非暴力溝通到底有多重要,又有多難,為什麼我們總是明知故犯?我想,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的這句話可以完美的概括電影的核心:

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至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第一個疑問句可以用來形容張超對待袁之南的感情,從不擇手段追到尹川的女朋友,到酗酒家暴,導致袁之南抑鬱自殺。

第二個疑問可以用來形容張超的兩個孩子晨晨和睦睦,生活在父親暴力的陰影下,依然在等待那個用媽媽的名字寫書的作家來拯救眼前的糟糕生活,哪怕這樣的希望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象,也要抱著這個希望艱難痛苦的活下去。

《你好,之華》:擁有嶄新人生,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那麼,什麼是非暴力溝通?簡而言之便是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是以愛的語言為橋樑,傳遞美好,化解矛盾)

非暴力溝通(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也被稱為“愛的語言”,是借用聖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後自然的愛——即“非暴力”。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言語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後來,作者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不再條件反射一般粗暴地對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願望,重塑我們對沖突的積極思維方式,增進人與自己的聯接,使得人樂於互助,故稱之為“非暴力溝通”。

本文將從非暴力溝通的內涵和運用兩個部分來詳細拆解《你好,之華》中的非暴力溝通的效果。

01、是什麼遮蓋住了愛,讓我們在太平盛世的年代,依然活得苦不堪言?

要想解答標題問題,需要認真觀察身邊每天發生的事情,結合《非暴力溝通》中的內容和影片的劇情,我想不外乎這三種原因:

①不同生活片段的比較

影片中之華和尹川見面後談的就是之南,之華悲傷而痛苦,甚至有些遺憾的說“姐姐要是當初嫁給你,也許就不會這樣(抑鬱嚴重自殺去世,留下兩個十多歲的孩子)”,她還說“他(張超:之南的丈夫)是個混蛋”。

姐姐之華去世一個月左右,換做誰都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抽離,從悲傷中完全走出來。可是,之華在和尹川的簡短對話中,她說家人和自己根本不知道張超從哪裡來,是個怎麼樣的人。而她對尹川的好感早在上中學的時候,加上張超不務正業,尹川起碼看上去是個光鮮亮麗的作家。其實,他也不過是以之南和自己的大學戀愛經歷,寫了一部小說而已,之後的發展也不盡人意。

《你好,之華》:擁有嶄新人生,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三十多年後的的重聚,之華憑著直覺就把尹川和張超用比較的方式,進行了一場很主觀的價值評判。雖然用悲傷做好了底色,可這隨意的評判有失偏頗。畢竟,三十多年的時間,物是人非是常態,尹川或許不再是曾經的陽光少年,張超離出走已隔許久,也許有所改變也不是不可能。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又何嘗少呢?從小到大,我們被父母比較:你看誰家的孩子,那麼優秀,怎麼你就這麼差勁呢?被老師比較:我帶的所有學生中,你們是最差的一屆,出去後別說是我教的;被戀人比較:人家的男朋友多體貼呀,怎麼你就長了個木頭腦袋呢?

比較中帶著太多評判,明明是從“為你好”的角度出發,最後卻變成了指責、牢騷、抱怨,誰會聽著舒服呢?就更加不用指望會改變了!

《你好,之華》:擁有嶄新人生,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②迴避責任引發溝通障礙

張超和尹川在小酒館裡談論起生命中彼此最重要的那個女人時,張超抱怨道“你這話說的好像就是我害死她似的,好吧,就算是我害死她的,難道你就沒有一丁點責任嗎?”看完整部電影相信觀眾會知道張超這個人有多渣,有多厚顏無恥,雖然他出現的鏡頭和時長根本不多,總共可能不超過十分鐘。但他是這部劇最重要的導火索,不,應該是“殺手”、“兇手”。

因為他的家暴,之南多次自殺無果,最後他猝不及防的離開,之南自殺在山裡。可見他在劇中短暫的出現和無恥的迴避,暴露出他有多無可救藥。

《你好,之華》:擁有嶄新人生,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現實中,迴避責任的例子比比皆是。幫同事分擔了工作,出現問題了,同事第一個反咬一口說是你自己的責任,與她無關。考試沒發揮好時,爸媽立馬就會拿著卷子,語重心長的說“你讓人很傷心”。男女朋友間鬧矛盾,男生吼得最多的恐怕是“都是我的錯,行了吧?”

很多時候,當問題出現,我們第一時間要做的是解決問題。可常常本末倒置,我們第一時間站出來看看是誰的責任,更有甚者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責任,想方設法都要推卸責任,想來有些可悲,卻也是生活中常常會犯的錯。

③強人所難式的性惡論

小時候大家都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背得滾瓜爛熟,老師解釋其中的深意後,也會按照它的要求恪守自己,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便把曾經瞭然於胸的道理,丟失在了不知不覺間。

在影片中,明知怕生人的之華丈夫發現之華在姐姐的同學會上,沒有把姐姐的事情向同學們交代清楚,脫口而出便是“你有病吧?”“為什麼不向同學們講清楚呢?明明有那麼多機會!”

其實,依觀眾的視角,之華並沒有說謊,她根本來不及解釋姐姐的事情,之後她也火速逃離了同學聚會。

《你好,之華》:擁有嶄新人生,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但理工男丈夫根本不管這些,只想知道自己想要的結果為什麼沒有被落實。像極了我們身邊那些發自靈魂的拷問:我和你媽同時掉進水裡,你要救誰?不買房買車,就不結婚!你再調皮搗蛋不聽媽媽的話,我就不要你了……

樊登讀書中說“

這種方式的基礎是性惡論,源自等級社會或專制社會,同時也支撐著它們”,誠然,強人所難不就是不平等的雙方,站得稍高的一方去強迫站得稍低的一方嗎?

《你好,之華》:擁有嶄新人生,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02、怎麼做才可以實現“非暴力溝通”,達到人際交往的和諧美好?

影片中之華為我們做出了“非暴力溝通”的絕佳示範案例。

①首先,區分觀察和評論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即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而我們習慣於對看到的人及行為作出反應,給出評判和分析,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語言,而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的時間和環境中觀察。

其實,說白了就是隻談事實,不講感受,不說主觀評價。畢竟,客觀的事實敘述,比帶有主觀評判的話語要溫和動聽許多,大家更願意接受事實。

《你好,之華》:擁有嶄新人生,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就如同上文提到的理工男丈夫脫口而出“你有病吧?”事實上,作為丈夫,妻子都跟他解釋說同學把自己認成姐姐了,在那樣的情況下,她自己也根本來不及解釋。聽到妻子講的這些內容,他完全可以跟妻子談論同學會裡的事情,或者其他生活瑣事,可丈夫卻是惡語相向。

影片中,之華在姐姐的同學聚會中顯得陌生且拘謹,害怕和陌生人接觸的她不經意間被同學們推到了臺上發言。因為姐姐曾經是學生會主席,也是全校男孩的心儀校花。從影片斷斷續續的回憶中可以看出姐姐從小便性格開朗,善於和同學們相處,但之華和姐姐性格完全相反。

所以,她一上臺就緊張到哆嗦,握著話筒語無倫次,一句簡短的自我介紹都說得結結巴巴,引得臺下的人鬨堂大笑。膽怯的她更加無法完整的把姐姐的事情說清楚了,所以一從臺上下來,便拿起外套離開了聚會地點。回到家的時候,明顯看得出來,她還有些緊張。

《你好,之華》:擁有嶄新人生,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無奈的是,丈夫根本觀察不到之華的情緒,也完全不理會之華的解釋,就是抓著無關緊要的事情咬牙切齒,最後還因為一條消息把妻子的手機摔進了衛生間,順便用噴頭淋上幾秒,以示憤怒。

或許,可能有人會是說那條消息的內容信息量十足:“三十年來,我一直喜歡你”,哪個丈夫看了都會不爽。可最關鍵是,之華有解釋,而丈夫完全失控。一條消息就惹得彼此無法溝通,將解釋的機會拒之門外,繼而想入非非,對於成年人的我們來說,實在有些可悲。

生活中,看到有人穿著樸素或者稍微破爛,想到的立馬是他肯定很窮;看到有人衣著稍微前衛,就會想到這個人肯定很開放;看到年輕漂亮的上司,立馬會想到潛規則上位;看到誰誰拿獎,立馬覺得肯定走了後門……

看到一件事,不知道背後的具體細節,立馬開始主觀臆測,下好結論。這是多麼粗魯的一件事情,可怕的是,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甚至每個人都正在或者曾經經歷過。

《你好,之華》:擁有嶄新人生,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②其次,懂得體會和表達感受,請求幫助更容易讓人接受

影片中,張超對著尹川評價之南“沒有一點女人味,整天畏畏縮縮的”,暫且不管這句話有多惡毒,這句話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

“女人味”這種抽象模糊的概念,像極了“很差”“好人”“壞人”,沒有具體的區分標準,也不知道應該往哪個方向上改善。根本摸不清看不著,但卻讓人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之感。

細究下來,表達感受和表達看法,最本質的不同在於,是否是靠清晰、具體的語言。一般情況下,“我覺得”引出的內容大多表達的就是想法。感受的根源是需要,在與人交往中,直接說出自己的需要,比通過批評他人來引出自己的需要,效果更好,更容易讓人接受。

《你好,之華》:擁有嶄新人生,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就像妻子對丈夫說“對我好一點”,是想法,而準確表達需要是“我希望你下班回家可以跟我一起做飯、分擔家務、輔導孩子”;父母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才考這麼一點分”是想法,而準確表達需要應是“你的數學哪裡做得不好,以後要怎麼改進,語文哪裡錯了,還有哪些優化的可能”。

認真想想,從小到大,我們似乎聽到的想法多過需要。其實,需要和請求幫助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甚至可以重疊,上文中的需要同時也是請求幫助。我們把自己的需要說得越具體越清楚,別人的反饋就會越準確高效。

心平氣和的交談往往比惡語相向的嘶吼,更容易讓人接受,也更能促進溝通。

《你好,之華》:擁有嶄新人生,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③用心傾聽才能換位思考

記得有個很經典的描述是這樣:上帝給我們兩隻耳朵,一雙眼睛,卻只有一張嘴。本意是想讓我們多聽、多看、少說話。想想也是這樣,說得越多,漏洞越多,聽得越多,看得越多,成長越快。

影片中之南走了,因為抑鬱症自殺,但家人對外都只是說生病去世的。家人其實不太清楚之南生前都經歷了什麼,就連之華也說讀大學後,之南和自己就減少了聯繫。後來是侄女睦睦跑來家中,要她去救媽媽時才知道之南過的是什麼生活。

記得看過一個報道,一個抑鬱症患者組成的群,裡邊大家的談話內容要麼很消沉,要麼很偏激,大家似乎都在暢所欲言,卻總是透露著悲傷情緒。記得有個人每天都會發那麼一句“要是有人願意坐下來,好好聽我傾訴,也不至於重度抑鬱”,當時我每天看到這條信息並沒有多大的感觸,直到了解了更多抑鬱症的知識後才知道那些話語背後的孤獨和無助。

《你好,之華》:擁有嶄新人生,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也接觸過一些抑鬱症的朋友,他們說抑鬱症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所有人都在勸你要積極向上,給你一堆雞湯,卻不願意認真聽你訴說。話憋在心裡太久,太多,就會變成大石頭,壓的人喘不過氣。

影片中的之南也是因為抑鬱症而自殺,根據影片提供的內容,之南自從跟了張超後,面對的是家暴,面對的是丈夫的酗酒,最後還藉口說去賣茶,結果一去不返。後來才透過尹川發現他找了另一個女人,過著潦草的餘生,完全不顧多次自殺未果的抑鬱症妻子之南,一雙正在上學的兒女。

高冷校花,優秀的學生會主席之南怎麼也接受不了自己的婚姻是這般的不堪,靠著尹川寄給他的書稿,硬撐許久,最終還是選擇結束餘生。

我在想,倘若有人在她最艱難的時候,願意全心全意的陪伴她,願意傾聽她的痛苦,積極和她反饋,那個人最好是張超,也可以是之華,也可以是父母,結果應該就不是悲劇收場。

《你好,之華》:擁有嶄新人生,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結語

看完《你好,之華》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哪怕導演用平緩的節奏,像朋友間交談一般向我們娓娓道來這些生活中可能隨處可見的劇情,但內心還是會被擊中。假如之南選擇的是天之驕子尹川而不是“來路不明”的張超,也許就不會撒手人寰。就像林俊杰的《可惜沒如果》裡唱的那樣:“那麼多如果,可能如果我;可惜沒如果,只剩下結果”。

《你好,之華》:擁有嶄新人生,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電影只是一個人生中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最重要的是透過這部電影,可以學到什麼,感悟到什麼。那麼,你是否已經學會非暴力溝通的三大精髓:用事實說話、直接說出需求和感受、用心傾聽。這三大精髓最大的妙用需要在生活中不斷的嘗試、創新,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雖然生活在太平盛世年代,身邊總是會有語言暴力充斥其中,學好非暴力溝通,走遍天下都不怕,開啟嶄新人生,非暴力溝通是開始,也是關鍵,共勉之!

——END——

歡迎關注@生活如歌djl,覺得不錯,留個點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